阳神朋克
繁体版

第六十章 上古礼乐

    大肃,东南海域。

    三艘远洋大舰在远离陆地百里之外的大海之上,忘我的踏着航线飞驰。

    对于出航,很多海员们早已不再陌生,起初感觉与往返海岛的状态差别不大。

    只是从学员成为舰队主官,同样的出航给人的感触是不一样的。乔银时刻都在关注着海上的状况,也关注着大舰上的一切,毕竟肩头有了责任。

    无论是气候,航道,还是舱内的淡水,粮食。主政官的失误,都有可能威胁到舰队的命运。

    就连方皓,也慢慢不再喳喳呼呼。

    毕竟新盖的茅厕香三天。

    从刚开始出航的兴奋过头,摆足了官架子,到真正航行至不见陆地的航线后,芬芳散尽。方皓不出几日就安静了下来,认真督促着大舰前行。

    刚出航的几日,一切都还能习惯。

    航距,大概相当于从源州抵达了瑚州的距离。而且大家同样遇上了一座小小的岛礁。

    这座岛礁比银窗岛更小,连泥土都没有,完全是由珊瑚礁形成的。根本无从开发。

    不过舰队抛锚后,大家还是轮流在礁岛上站了站。不为别的,就为了沾沾地气。

    银环号上,范师傅照例为大家打着晚饭。出行之后,这就是最后一顿好饭了。

    新鲜食材只能保存几天。之后就得发挥海员一贯的作风,开始啃硬米,萝卜腊肉。

    经过一夜休整,舰队继续东行。

    接下来的航行,渐渐就没有那种新鲜感了。

    每天都是相似的生活,起帆,航行,然后抛锚,休整;景物也是相似的蓝天,白云,大海。耳边除了海风和海浪,就只有海员们偶尔的谈话。

    开初,乔银还会算计一下,今天又走了一个瑚州海峡,航行了多远。

    但时间一久,感觉每天都没什么变化。昨天和前天一样,今天又和昨天一样。

    所以明天还没起航,大家就能感觉到明天也和今天一样,后天也会和明天一样。

    偶尔经过一片小的岛礁,那种新奇感也慢慢被消磨掉了。

    要不是中途遇上了一场春雨,或许都会让人怀疑,时间是否在流逝,舰队是否在前进?

    方皓的精神都开始疲倦了,更别说是其他人。

    好在乔银有郎先生赔着聊天,能学到管理洋务的更多知识,倒也不觉得烦闷。

    他的两个副手也都是性格平和的人。魏舰丞喜欢写书,吴都统喜欢看书,倒是正好凑成了一对儿。

    至于那些水兵水手们,只要他们不造返,基本上就靠小赌怡情,大赌伤人混日子了。

    如此又行了四五日。

    对照海图,不觉到达了大肃东南角,那片突起的半岛正是泯南省。

    “看,是佛罗州!”

    “我们又回来了!”

    考核期间,乔银他们严格遵守纪律,不能上岸,也不能接受任何补给。

    但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陆地,就像一座巨大的海上航标,让海员的精神重新又焕发出了活力!

    ……

    京郊外。

    这是一间朴实无华的院落。

    院落的房舍,篱笆,都是用竹子和茅草修葺而成。就连房中的陈设,地板,也都是简约的竹器和竹席。

    和暖的春风,吹拂着院落周围的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

    小屋内,一位衣着朴素,须眉如剑的男子端坐在竹席上,神色安详而宁静。

    这样的场景,如同穿越了时空,好像回到了数千年前诸子百家争鸣,各领风骚的年代。

    少时,风住。

    男子微微睁眼,看了一眼放在面前的一封信函。信函上的落款,正是骆诚国。

    微微叹息了一声,男子无奈的摇摇头:“骆兄啊,你还是不愿理解我的苦心……”

    这时,竹屋外的小童走到门边,启禀了一句:“老爷,文山公子来了。”

    “哦,快请。”

    男子微微抬手,宽大的袖袍摆出,颇有一丝古代圣贤的风范。

    随着他相请,竹帘也随之掀开。只见一位身材修长,面貌清秀的年轻人进了屋内。

    跟在年轻人身后的,还有一名身材矮小的僧人。

    二人看见男子,当即恭敬的跪坐于地。之后双手交揖,长送于顶,向他大礼参拜。

    “见过司马前辈!”

    男子见状,也避开了自己的竹席,跪坐在了旁边的地板之上,同样交揖送礼。

    “文山先生!”

    “请!”

    “请!……”

    这样的礼仪,非常隆重,也非常的正式,乃是神州大地传统的礼乐之风。

    配合着他们复古的衣着,更加庄重,威仪。

    在如今的大肃,哪怕是皇亲国戚,也只会在祭天祭祖的时候才行此礼仪。孝敬如乔银,和母亲行礼也多半是亲热,没有这般气度。

    因为这位男子,并不是草莽凡夫。他乃是中古圣贤之后,当朝礼部尚书,司马匡。

    三人行礼之后,分宾主席地正坐。

    文山这才开口问道:“敢问司马先生,今次会试罢考事宜,骆大人如何回复?”

    司马匡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骆兄陷足已深,无法自拔!我委实担心,那洋务派的诸多后辈不尊圣贤,不学无术,只知求取名禄,全无家国担当。日后闹出事端,只恐牵累了骆大学士一世之英明啊。”

    文山略想了想,便说道:“司马先生为国为民,其心可鉴日月,终有一日骆大人会明悟您的一片苦心!学生只是担心,倘若骆大人真为那些后辈所累,于朝庭和皇上,都是莫大的损失。”

    司马匡听了,微微点了下头。

    文山便说道:“即是如此,晚辈愿为国家,行万难之事!只要劝谏洋务派的后辈弃恶从善,不再累及骆大学士,何愁朝局不得安宁?”

    司马匡用手捋了捋如剑的美髯,只说道:“可是洋务派都是刚愎之徒,恐怕很难谏讷。”

    文山拱手道:“为国为民,则无旁贷!虽有万险,学生也愿前往。”

    司马匡听了,不由赞道:“文山贤侄有此气魄,骆大学士有救矣!老夫接到消息,那洋务派正在举行毕业会考,如今船队已过泯南,航线是往擎海关而去。恐怕再过十日,便会抵达直隶海域……”

    文山便和那矮小僧人一同起身,重新向司马匡拜揖行礼:“如此前辈敬候佳音,学生定然不辱使命!”

    司马匡也站起身来,上前扶起了他们:“贤侄,此番一定要好言相劝,万不可轻动干戈才是啊!”

    他说着,又语重心长的连点了数下头。

    文山也面色凝重的保证道:“先生放心,文山一定以德服人,让他们迷途知返,不负先生所望!”

    说完后,三人再次交礼拜别。

    目送文山和僧人离去,司马匡重新坐在了竹席之上,又看了一眼身前的那封信函。

    少时,春风再度吹抚,竹林重新摇曳出迷离。

    司马匡的气质也渐渐归于沉寂,安详,仿佛又回到了数千年前那个古老,质朴的时代……

    ……

    乔银他们的舰队绕过佛罗角后,再往前航行两三天,便又看到了瑚州岛。

    这一次,舰队行进的路线是走外海,因此直接走到了瑚州岛西岸,这才调头北上。

    “转帆,准备北上!”

    “转——帆——!”

    经过此处,舰队便要开始向北前行。

    瑚州东南,远远望去全是超过千丈的山岭。因为东南季风长年吹抚,这里树高林密,一片郁郁葱葱。

    正因为有这座岛,才保证了佛罗州长年风调雨顺。不像岭南沿海,东海诸省,夏季常有台风侵扰。

    乘着东南风一路穿过瑚州,乔银朝东面望去,却只能看见茫茫大海。

    海的尽头,隐约能想象出大陆的轮廓。

    那是乔银的家乡,源州府。

    今天清明节,本该是举家扫墓的日子。但海员必须习惯在外飘泊。

    “噢!……”

    “我爹在岸上,看我呢!”

    “今年过年,老家的婶子要来……”

    不少水兵水手,也朝着海面呼叫起来。哪怕数百里外没有人能听得见。

    “人的情感,真是难以揣度!明明只是一次考核,但才十多天没下船,就这么归心似箭了。”

    乔银也想跟着疯一回。但作为主官,多少要保持沉稳,以妨军心溃散。

    航海,和在外地谋生有着本质区别。

    哪怕是充军发配,只要身体挺得住,也能苟活许多年。毕竟大地就在脚下。

    换到海上,最多两个月人就精神崩溃了。

    “要知道这还是近海试航,大家知道陆地就在身边,心灵上还有寄托!如果真的是远洋,周围完全只有大海,那又是怎样一种状态?”

    到现在,乔银终于真切体会到了对远洋的敬畏。

    清明过后,季风开始稳定。加之船队改为了顺风,行驶得飞快!一路向北行进,不出一日,瑚州岛就远远消失在了舰队后方。

    又过了一天,直到泯南也远抛在了身后,海员们也逐渐安静下来,气氛重归于俱静。

    如此又向北行了四五日。

    清明过后,气候明显转暖。加之季风越来越明显,大舰上几乎是一天变一次季节。

    原本出行时还装束齐整的海员们,已经换成了短衣短裤,棉甲也都换成了竹甲。

    加上几次降雨,舱库的墙壁上都长出了毛霉。大炮的炮管更是一直冷凝,怎么也擦不干。

    好在有乔银这位鬼仙主持大局,能用纯阳神魂洗炼大舰。因此霉雨过后,影响并不大。

    对照海图,大家可以想象出自己正在穿州过府。从泯南经过泯北,沪州,江州,终于抵达了银京。

    遥望着应天府的方向,乔银的思绪又有些波澜。

    始过直隶海域。不几日,舰队便到达了东海一片较小的海岛。

    这是一片群岛,体量比瑚州要小很多,只相当于几个零星的州府。

    不过这片海岛上,却能看见农田房舍,更远的地方还隐约有宫殿寰宇,比瑚州要繁华许多。

    这是琉夏群岛,也是大肃曾经的属国。它是东海的一处重要地理标识。

    琉夏国正北面,是句丽半岛,也是句丽王国的所在。东北方向,是东瀛岛国。

    由琉夏转西,便是深入中原内陆的一道海湾:月牙海。

    月牙海,是这次考核的最后一段航线。

    “调整风帆,准备向西转向!”

    “是!”

    但就在宁远发布命令之后,各舰舵手却发现出了偏差:“舰守大人,情况不对!”

    “我们的航线向东偏离了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