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神朋克
繁体版

第六十九章 阅马场

    一次次传唱,让一位位举子登上龙台。时间也从上午到了中午,又从中午到了下午。

    眼看连卢源都上去了,同来报考的举子从几百人,到现在只剩下了几十人。

    乔银也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后来的焦急,直到现在已经有些忐忑不安了。

    “怎么回事?难道新政出了问题,名册里没我?这个老四在搞什么东西……”

    太阳已经偏西,颜色也越来越暗。乔银的影子也越拉越长,全然没有了起初热烈的气氛。

    就在他觉得有些失落的时候,一声传唱终于出现了:“泯南省,源州府,乔银!”

    “泯南省,源州府,乔——银——!——……”

    “唉?”

    听到这个声音,乔银原本低落的心情瞬间爆炸,忍不住跳起来挥了一下手:“唉,这儿!”

    这让剩下的举子们都讶异的望向了他。

    乔银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连忙也学着大家一样把衣服扯了扯,等传唱到最后一排,又摸了一把自己的功名薄,然后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踏上了汉白玉阶。

    “哦,搞了半天她也是来赶考的?”

    “我说,还以为是谁家丫环呢。”

    “女的也能科举?”

    “大肃律例上没说不让女的科举吧?”

    “也对哦……”

    “我知道,八成是洋务衙门的人!……”

    “管他呢,几时才轮上我呀?……”

    “您哪,想瞎您那双好眼睛吧?”

    “哈哈哈哈……”

    等了一整天,让不少人都有些懈怠了,忍不住互相开起了玩笑。

    而踏着汉白玉阶,一步一步登上九龙口,乔银的精气神也重新恢复过来。

    看着面前盛装华服的录名官,他也终于没再出差错,上前跪下,呈上自己的功名薄。

    录名官也微笑着看了看乔银,然后接过功名薄,和名册比对了一下,确定无误。

    “你是乔银?”

    “回大人,学生正是乔银。”

    “好,功名薄纳入,进验身房!”

    “谢大人!”

    乔银这才起身,又向着录名官拱手躬身,这才走进了高大的景阳门楼。

    进门后,又是一座临时搭建的号棚。乔银认得这是验身房,也是让读书人斯文扫地的地方。

    不过走到这一步,早已不用在意这些细节。今天走出的一小步,将是未来的一大步。

    验完身,换好一身官制衣裤;穿过里华门,便来到了人字号考场。这里已经有了不少人。

    所有人都换上了清一色的衣服,而且都在自己的号棚里休息,十分安静。

    乔银现在长大了不少,穿小号的官衣也能勉强。鞋子大了点,可以用绳结索紧。

    武科不用像文试那样连战几天,号棚基本上就是给人休息,为明天的武试做准备的。

    乔银也把号板拆下来铺好,拉开薄被。不多时天就已经黑了,便有太监过来点灯,送饭。

    皇宫现在也是用的岩油灯,贼亮贼亮。这让不少没见过的举子们啧啧称奇。

    送来的饭也算不错,每人一大碗菜,有荤有素,有鱼有肉。米饭馒头可以管够。

    当然这是对乔银这种一直住在船上的人来说。

    有些举子就很难受了。饭菜实在不对口味,号板铺成的床更是睡不舒服,又硬又难受。

    上个厕所,还得用号板把门隔起来。传说中的君子兰,不知道能开出几朵花来。

    吃完饭,乔银并没看见宁远和卢源他们。原来并没有分到一个考场,于是就先休息了。

    次日天明,可算得天公作美,又是一个大晴天。

    起床的举子们也状态各异。有睡得好的,比如乔银,也有睡得不好的,那就有很多了。

    吃过早饭,便又有太监过来点名。

    会试从录名到入考,每场的顺序都不一样,为了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作弊的可能。

    “泯南省,源州府,乔银!”

    “是!”

    乔银没想到,昨天录名他排得最靠后,今天开试居然是头一批。

    和另外十九个一同被点名的举子都站了出来,众人便随着太监一同出了号棚后门。

    后门外是一道不宽的石板路。因为走的人少,缝隙间都生出了杂草,显得有些萧索。

    道路一侧是红漆都有些斑驳的陈旧宫墙,另一侧是“天地玄黄人”五大号棚;后面是景阳楼,前方是通往阅马场的高大内门。

    四面高门绿瓦,使这里的光线显得有些阴暗。头顶上,只有一片水井般的天。

    乔银微微喘了口气,因为他实在不喜欢这种风景。

    不过这里虽然安静,气氛却很热烈。

    除天字号棚外,每个号棚内都由太监领出了二十名举子,候在此处。

    天字号棚领出的举子,却只有十九名。所以每场参加会考的人数正好为九九之数。

    圣人有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天朝最隆重的会典,建筑,书籍,数目都不会超过九九。

    乔银意外的发现,玄字号棚的队伍里有一个熟人,正是卢源。不过却没有看到宁远。

    卢源自然也看见了乔银。不过在这种场合,二人只是彼此微微点头,并没有造次。

    嘎吱吱……

    少时,拱形的朱门在沉闷声响中缓缓打开了。太阳从楼缝中斜射进来,将陈旧的门板照得一半光亮,一半黑暗,门钉也闪出一点点刺目的光。

    “登龙门!”

    随着一声传唱,五队举子们便跟在各自的领路太监后面,依次整齐的跨过了拱门。

    一出拱门,顿时就让人感到一阵舒畅。

    这边的路也宽了,树也多了。哪怕气氛越来越紧张,却也让人越来越期待。

    礼仪这种东西,就是一种神奇的所在。从童试到会试,考核内容都差不多,但越往上礼仪越规范,越繁琐,就越能体会到功名的成就。

    边走,边活动着身体,乔银已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

    ……

    大肃武科考试的会场,在皇宫西南外的阅马场。

    阅马场,是皇帝和王公大臣们会武之地,方圆数十里,位于京城,南郊和西郊民巷之间。白浪江绕西山而过,是南方难得的山水之地,相当于北肃时期的秋狩园。

    作为皇家马场,场地自然修葺得极为工整。特别是到了盛夏,绿草繁茂,一派生机勃勃。

    据说,当今皇上经常偷偷跑到阅马场练功。然后回宫就会大发雷霆。

    而今天的西山脚下,已用黄纱帐幔围出了一片考场。帐外都有军队把守,气象森严。

    场内北面,放着三张大案。

    中间的大案足有两丈长,比人还高。案上供奉着皇帝的圣旨,燃着袅袅的香烟。

    香案靠前,左右是两张齐胸高的长案。长案后坐的是阅典的官员。

    除武科的正副主考官外,还有两位王公,六部,九卿中的四位大臣,场面相当隆重。

    会场南面,整齐排列着四石,六石,九石的铜鼎,以及考核骑射的大铁弓。然后就是站立齐整的禁军,牵着同样站立齐整的战马。

    在这样的场合,也只有战马相对自由了。偶尔能动一动,但缰绳一直被牢牢牵住。

    会场东,就是五个号棚的举子们。

    西面是一排架高的军鼓,每当举子入场考试,军鼓就会雷起,以壮声威。

    “云渊省,玉田县,程松铭!”

    “学生在!”

    “开考!”

    “是!”

    一个个举子们也拼尽全力,将自己毕身所学在会试上展露,只为能力压他人一筹。

    咚咚!咚咚!咚咚!……

    军鼓擂动,好像人的心跳一般。

    如果是长年混迹过军营的人,自然能壮行色,但民间武人未必能适应这种感觉。

    “啊!……”

    这导至不少人拼得太过,反而出事。

    随着一声惨叫,正在考试的那位半老大叔因为举鼎不稳,结果被鼎砸伤了。

    旁边的太监似乎见怪不怪,很顺手就把他抬下去了。

    “大肃的科举,当真是越来越拼了。”

    一位副主考用手捋着胡须,颇有感慨的说了一句。这让其他阅典的官员也都忍不住点头。

    太子监国之初,就力图发展教育。因为当年做普查,大肃人的识字率连东瀛都比不上。

    不过历次科举,学子们又拼得极其辛苦。纠其原因,还是因为地小人稠。

    大肃现在只有南地十八省,人口却已接近两亿。

    所谓“粗通文墨者百不足一,善习弓马者千不足二”。说起来是很少,但没有考虑到人口基数。

    况且,礼部说的“粗通文墨”是指能写经义的童生。至于弓马射艺,至少得有武士级别。

    就是说,大肃每年恐怕有百万人考院试,十万人考武秀才,为的就是为数不多的名额。

    这导致明明武士就能进学,但能考上武秀才的往往要到武师才行。能中乡试的都是先天武师。

    至于会试,能上榜的基本就剩先天巅峰高手了。虽然明面上没有说,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

    看着那位被抬下场的大叔,其他考生有的惋惜,有的窃喜,也有的无动于衷。

    比如乔银。

    乔银早已把全部的精神都放在会试之上,其余的万事不管,一点心神都没有分。

    “泯南省,源州府,乔银!”

    “是!”

    “准备考核!”

    “是!”

    终于轮到乔银考试。

    咚咚!咚咚!咚咚!……

    军鼓很快就擂动起来。乔银的脚步也随着军鼓的节奏,一步一步踏到了考场上。

    在洋务海军的生活,早就让他习惯了军鼓的节奏。无论是功法还是心意,都融入到了当下的场景,这让考官和阅典大人们都很满意。

    “这是带兵打过仗的苗子!”

    有眼力的人自然能看出来,这位举子带过兵。他现在虽然是一个人,但踏在鼓点之上,身后仿佛有一支军队!这是个人武力再高的江湖游勇没有的气魄。

    用兵部的话说,这就叫行武出身。

    很快,乔银就走到了三口大鼎之前。在手上抹了黄豆粉,伸手就擎住了中间那只大鼎的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