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汉末之拯救万民
繁体版

第三十三章 残酷镇压黄巾军(八)

    却说刘备问朱儁为何不接受黄巾军投降。朱儁道:“彼一时,此一时也。在军事上本有形式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情况,昔日秦末,高祖与项羽争霸的时候,人民没有确定的君主,因此要奖赏归顺者,以鼓励人们前来归顺。如今天下统一,只有黄巾军起来造反,如果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就无法鼓励那些守法的百姓。而严厉镇压,就能惩罚罪犯。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就会进一步助长叛军的势头,他们在有利的时候起兵进攻,不利时则请求投降。这是放纵敌人的作法,不是上策。”朱儁遂连续发起猛攻,都未能攻克小城。朱儁便登上土山,观察黄巾军的情况,回头对司马张超说:“我知道原因了。现在叛军被严密围住,内部形式危急,他们求降不成,突围又无路可走,因而死战。万人一心,已是势不可挡,何况是十多万人一心呢!不如撤除包围圈,集中兵力攻城。韩忠见到包围圈解除了,势必自己出来求生,自己出城定会各寻生路,斗志全消。这是破敌的最好办法。”张超赞同朱儁的看法。于是朱儁命令军队解除包围,将兵力集中在一面,准备全力攻打小城。

    就在朱儁解除包围,集中兵力的时候。小城西、南两座城门大开,黄巾军高举双手,有序的从城门排队而出,向韩宇投降了。原来韩忠派人向朱儁请求投降不成,便决心抵抗到底,这时孙仲向韩忠献计道:“听说车骑将军韩宇愿意接纳降兵,据说也不歧视降兵,将军何不使人向韩宇投降。”韩忠一面抵挡朱儁的进攻,一面向韩宇请求投降。韩宇见到求降的信使,迅速派人与韩忠商谈投降事宜。韩忠现在终日提心吊胆,生怕城破人亡,接受了韩宇‘黄巾军无条件投降,任韩宇所率领的官军安排’的决定。

    至此,南阳一路十数郡皆平。朱儁班师回朝,灵帝封朱儁为车骑将军、河南尹。朱儁又表奏玄德有功,刘备亦等待封赏。韩宇上表自动放弃了封赏,只求沿途县、郡为自己提供粮食,以便自己押送俘虏回枝阳,为陛下寻找美酒。灵帝准了韩宇所求,灵帝想起韩宇进献诸多黄金、白银、珠宝等。正好北宫伯玉、李文侯叛乱,杀死了金城郡太守陈懿,灵帝便加封韩宇为金城郡太守。

    豫州刺史王允打败黄巾军,从收缴的物品中查出张让门下的宾客与黄巾军往来联系的书信,便将这些信件上报朝廷。灵帝刘宏知道后大发雷霆,斥责张让。张让叩头请罪,灵帝竟然不再追究此事了。于是张让寻机诬告王允,将王允逮捕入狱。恰巧赶上大赦,王允得以官复原职。可是刚过几天,张让又以别的罪名将王允逮捕。扬赐不愿让王允再遭受拷打的痛苦和羞辱,派人对王允说:“因为你揭发了张让,所以才会再次被捕。张让凶恶无比,阴险难测,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是否还要在受羞辱。”王允属下那些年轻气盛的从事们,泪流满面,将毒药端给王允。王允厉声说道:“我身为一个臣子,得罪了君王,理应由司法机构正式处死,以公告天下,怎么能服毒自杀呢!”于是摔掉药杯,愤然起身,出门登上囚车。王允被押解到廷尉后,大将军何进与扬赐、袁隗一起上书营救,王允才得以免死,被判处减死一等之罪。

    曾参加讨伐黄巾军的还有一个人物,名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传闻孙坚的母亲怀着孙坚时,曾梦见肠子从腹中拖出,环绕着吴地阊门。史载孙坚出生前,孙氏祖坟数有光怪。五色云气,上连于天,蔓延数里远近。附近的人都去观望。父老们都说:“这不是一般景象,孙家恐怕要强盛起来了。”

    孙坚少年时为县吏,性情宽广豁达。他十七岁那年,随父亲一起乘船去钱塘,途中,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商旅行人,一见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过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驶。孙坚见状,对父亲说:“这些强盗可以捉拿住,请让我去。”孙坚的父亲说:“这种事情不是你能干得了的。”孙坚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边走,一边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象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似的。海盗们远远的望见这种情形,错认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扔掉财物,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海盗而回。孙坚因此名声大振,郡府里招他代理校尉之职。

    熹平元年(172年)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一起四处煽动诸县,聚集起数以万计的同伙。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招募精良勇敢的壮士千余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许昌。刺史藏旻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于是,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以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孙坚历任三县县丞,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同他往来的人,常常达到数百。这里有乡里耆旧名人,也有行侠好事的少年。孙坚对他们,就像子弟亲友一样,接待抚养,尽心尽力。

    184年,孙坚随朱儁任佐军司马,围剿黄巾军的波才部。孙坚把他的家眷留在九江郡寿春县,在淮、泗一带招募了一些士兵,加上跟随在下邳县当差的同乡少年,共得精兵一千多人。孙坚便率领这一千多士兵,随朱儁南征北战。孙坚作战悍猛,常将生死置之于外。待宛城之战胜利后,朱儁将孙坚的事迹呈报给朝廷,朝廷便任命孙坚为别部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