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雄英,引爆大明工业革命
繁体版

第025章 文楼里的“五巨头”

    “好好好,是不是那个什么内阁,你试试吧,先在你东宫试一试。”老朱说完还感觉不够,“标儿啊,只要你能好好地,你就算是想让爹让位,爹都答应你!”

    听到老朱连让位这种话都说出来了,朱标知道自己要搞内阁这个事应该是稳了。

    “父皇,撤了丞相之后,虽然设置了诸阁大学士,但这些大学士本身自己的工作就很多了,根本没法干活,还有文华殿的几位老先生,说是顾问,其实都是我的老师,那么大岁数了我哪敢用啊。”

    “雄英给我出了一个主意,找几个年轻力强但是也有一定经验的大学士或者进士,直接全职在文楼替咱处理政务,品阶设得低一点,一般的奏章都由他们审阅,然后递交给咱们,咱们审批!”

    这事其实也很简单,其实就是找几个人,把朱元璋和朱标原来的填空题改成了选择题。

    朱元璋听到朱标连具体的安排都想好了,也知道这事估计朱标也不是琢磨一天两天了。

    “就怕他们慢慢就又成了丞相了!”老朱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忧心忡忡地说道。

    “有咱们在,肯定不会的,而且入阁的学士由您直接指任,且不可再兼任六部尚书,可使权大官小,互相制约。”

    “嗯,那就先在文楼找一间房间,试试吧,你心中可有人选?”老朱现在对于大明超强的掌控使得他也不怕多试试一些政策。

    “儿臣这里倒是有两个人选,一位是今年的新科进士,监察都御史詹徽,另一位是监察御史凌汉,这两位一个机敏善断,久有才名,一个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不知道父皇意下如何?”朱标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两位候选人。

    “詹徽咱知道,是个有才的,凌汉咱好像也听过,你要是觉得行就行!”

    “咱再给你添两个人,山西行省布政使右参政王景,还有你的右参事董伦,这俩都是有才又能干的。”

    “全凭父皇安排!”能有人帮自己干活就行,朱标目前也没有那么挑,反正这个内阁任免也都是爷俩一句话的事。

    “对了,再给你加一个,常茂!”

    “啊?茂弟他是武官不是文臣啊,而且他性子跳脱……”朱标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老朱要把常茂塞进内阁。

    “他‘茂太爷’的名号以为咱不知道呢?不过这小子像他爹,打仗是把好手,弄你身边管管他,以后你和雄英用着才能顺手!”

    “是。”

    ……

    在朱标的谋划和朱元璋的首肯下,大明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慢慢转变了原有的方向,此刻被裹挟着要进入这一场变革的主人公却都还毫无察觉。

    詹徽此时还在府中喝茶,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其父詹同是元朝的举人,后来还给陈友谅当过官,后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明朝,洪武元年,詹同升翰林学士承旨,兼吏部尚书,所以詹徽从小生长环境那是很优越的。

    他今年刚刚考中秀才,马上被任命为正七品监察都御史,今日正值休沐,他坐在躺椅上,身边是正在伺候的新纳的小妾,詹徽此时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潇洒快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在巡按陕西的凌汉,陕西官员贪污严重,他这个都察院的官就很难办,地方上上到布政使,下到衙役,都是互相包庇,他只能从海量的账簿以及一些蛛丝马迹去发现哪个官出了问题。

    而且从他到了陕西,各种糖衣炮弹就没有停止过,今天送一箱银子的,明天送两个妙龄少女的,这要不是心性极为坚定的人,那是真的扛不住啊。

    但是凌汉经受住了这些考验,他不光经受住了考验,还夜以继日地把该做的工作,该查的人都给干明白,查清楚了。

    王景此时为山西行省布政使右参政,与韩宜搭档,正在努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景认真履行参政职责,干了不少实际的工作,使山西的很多政事都走向了正轨。

    至于右春坊右赞善董伦,此时是离朱标最近的,因为他现在这个参赞大夫的官,就是侍奉太子朱标的。

    董伦在元末隐居贝州,数次征召不出,只是授徒讲学,还是很有文人骨气的,人称“贝州先生”。

    最后被老朱点名的常茂,也就是朱雄英的大舅,此时此刻正跟在永昌侯蓝玉的马后,去平叛降而复反的土司部落。

    一个国公跟在一个侯爷的屁股后头,听起来有点不太合理,但是考虑到蓝玉是常茂的老舅,而且蓝玉的战争经验要远超常茂,这一切又十分的合理。

    这五位此时都还在天南海北做着自己的事,还不知道他们马上就要被召集到皇宫的一间小房子里,以后他们就要扮演中帝国中枢的角色了!

    诏令同时发出,但把人凑齐却还得好几个月,不过朱标现在很开心,也并不在意多熬这几个月了,因为终究是看到了不加班的希望。

    ……

    晚上回到东宫,朱标把今日的所作所为和朱雄英说了一遍,朱雄英直接被震惊了。

    本来是给你个思路让你模仿,没想到你直接就来了一个超越!

    “父王,你真是好样的,我都没想到还能这么操作!”朱雄英由衷地对自己的这位老爹感到佩服。

    “哎,我都没想到我能这么操作,父皇急得都快哭了,我也都差点忍不住想告诉他其实我没事了,但那样肯定就得功亏一篑。”朱标又想到了之前朱元璋着急的样子,暗自决心以后不能再这么干了!

    后续朱标又给朱雄英讲了讲自己对于内阁的理解,掌控内阁的核心是皇帝要紧紧地拿捏住内阁的几个人,不能因为偷懒而过度放权,而且要让内阁和朝臣互为牵制。

    原时空的内阁之所以后面权力越来越大,是因为很多内阁成员都还兼任着六部尚书,这样他们就不光有建议权,还掌握着国家很大一部分的实权,以至于到张居正时期,都能说出“吾非相,乃摄也”这样的话。

    朱雄英听着朱标对于内阁的想法,也感觉没什么问题,反正权力的变更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估计等不到朱标遇到什么大问题,就该自己上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