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明
繁体版

第十六章 红丸、移宫的落幕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段时间里,朱由校的皇帝生涯日子过得实在舒坦。

    朝廷每三天才上一次早朝,其余时间朱由校都可以睡懒觉,直到辰时才起床。

    这才是十六岁孩子该有的作息时间嘛!朱由校在乾清宫外跑了几圈,擦了擦头上的汗珠,心中感叹。

    上早朝的日子里,饶是朱由校刻意的早睡半个时辰,但卯时不到就得起床,披星戴月的主持朝会,着实是有些困。

    也不知这样的安排,是不是群臣刻意而为的,为的就是在皇帝头脑不够清醒的时候提出一些表面为国,实际为了自己的谏言。

    不过,朱由校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比较早朝时间是他朱家那位传奇的老祖宗定下来的。

    唉,老朱可真不愧是个劳模!

    感叹完,朱由校回乾清宫用膳。

    如今已经是九月底,在这之前的二十天里面,还是发生了一些事的,不过,真正能够动荡朝堂的事情却是没有。

    这得益于朱由校对红丸案、移宫案的轻拿轻放,延缓了东林党对于方从哲的发难。

    如今的方从哲并没有如同前世一般提出致仕请求。朝堂上,齐浙楚党依旧把握着许多重要的职位,足以和东林党人分庭抗礼。

    原本的兵部尚书黄嘉善已经是个七十二岁的老头!年纪大了,原本也是已经退休了的,万历四十六年被万历皇帝重新召回来。

    对于这个年纪大了,在朝堂上有些混日子的兵部尚书。朱由校这个皇帝用的不太顺心,于是将黄嘉善召入东暖阁之中。

    一番交流过后,朱由校就办妥了这件事情。

    第二天,内阁就收到了黄嘉善的请求致仕的折子。

    韩旷和刘一璟立马就作出反应,将这件事情压下,找东林党其他大臣商量对策,主要是想拿下兵部尚书这个位置。

    同时,犹豫黄嘉善确实早年于国有大功,他们拟定,加黄嘉善为太子太傅,准予黄老尚书致仕。

    不过,东林党在想什么,朱由校知道,方从哲等人同样也知道。

    于是,在皇帝的默许以及齐浙楚党的斡旋下,官应震成为了新的兵部尚书。这个结果,如同一把刀一样刺在了东林党的心脏。

    东林党人当然反抗了,但朱由校在朝堂上只让推荐人选,但并不拿主意。

    推荐的人选由其他官员保举呈递内阁,内阁东林党人二比一,方从哲于是听从他们的意见,把他们想要扶持的袁应泰报上去。

    但朱由校压根没给出任何意见,直接让刘若愚拿主意,刘若愚何等精明,王安不就是勾结东林党人才被皇帝弃置的吗?

    甚至皇帝在九月十五日这天集合禁军,名为检阅,实际上却是让自己获得禁军的守护,使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与皇帝检阅军队同时进行的,就是东厂、锦衣卫联合行动,对依附王安的太监宫女的大清洗。

    顺带的,郑贵妃在宫中的耳目也全都被杀。

    如今的王安,皇帝直接将他疏远,几乎不再见他。除了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身份,王安在宫中再没有了任何人脉,或许哪一天失去了最后的价值,会直接暴毙或者失踪。而郑贵妃,也是变相的被软禁起来,再也没有以往的权势,只能低调的活在宫中。

    刘若愚看明白了,身为天启朝的太监,就只能是天启皇帝的奴仆,想要巴结外臣,那就是死路一条。

    王安因为陈矩的推荐而榜上泰昌皇帝,成为实际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但也因为学习陈矩交好外臣而被新皇冷落、猜疑。

    这就是前车之鉴!

    在这宫中,自己不能靠其他的太监,也不能靠外臣,更不能对下一任皇帝抱有幻想!自己只有忠于天启皇帝,保护好天启皇帝,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善终!

    刘若愚真的悟了。进袁应泰为兵部尚书的折子,就直接被打回了内阁。

    先前二比一,所以遵从你们的意见,但既然被司礼监驳回了,那说明皇帝不认可。

    我是首辅,当然该由我的意见为票拟最终结果了!

    方从哲理所当然的推荐了官应震,司礼监秉笔很自然的给了批复,代理司礼监掌印太监刘若愚也很自然的盖了印。

    一切按章程办事!东林党人也无话可说。

    在之后的几天后,更是有一个让东林党人无比震惊和警惕的事情发生!

    王安死了,他是自缢身亡的。

    自从朱由校将王安的党羽全部清理掉以后,王安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终于,王安下定决心,去跪求朱由校原谅。

    王安在乾清宫门外跪了三个时辰,朱由校才终于召王安觐见。王安也因此送了一口气。

    一见到朱由校,王安头都不敢抬,直接就跪在了皇帝常做的椅子前面。

    “皇上,老奴糊涂,请皇帝陛下治老奴之罪!”王安痛哭流涕,老泪纵横。

    朱由校沉吟片刻,终于是开口。

    “王大伴也是先帝的老人了,先起来吧!”

    “奴婢不敢!”

    “起来吧!”

    王安这才抬头起身。

    而他抬头财发现,王体乾、刘若愚、李朝钦甚至李进忠都在。

    王安不禁有些尴尬。

    但四个太监中,除了被他收拾的不轻的李进忠,正一脸仇视的盯着他外,另外三人却是并没有任何表情,这让王安的尴尬稍缓。

    “王大伴,你说自己是来请朕治罪的!那你就说说你的罪过吧!”朱由校冷漠的道。

    “奴婢,奴婢是奴,李选侍是主,奴婢不该欺辱主上!”

    王安有些犹豫的开口。

    他可不敢承认自己勾结外臣,更不敢说自己涉及党争。

    朱由校微微一笑,没有因为王安的避重就轻而生气。他谦和的声音从口中传出。

    “王大伴,其实你做的错事你我都十分清楚,朕也没必要和你说的那么清楚。朕今日就从你错误的本质上谈一谈。”

    “你所犯的错误,根本就在于你太过于精明了!”

    “嗯?”

    五个太监都是满脸疑惑。

    朱由校这才再度不急不缓的开口:“有时候吧!人太精明了可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你虽然精明,但却不够聪明啊!”

    “精明的你为了得到权力,为了得到好的名声,你就去交好东林党人。因为他们中许多都是御史言官,交好了他们,名声就一定能好起来!在宫中作为他们的奥援,他们的实力也能水涨船高!”

    “好精明的心思!”朱由校提高音量,声音中有些生气。

    继而,朱由校的语气再度平缓:“可是,你忘了,你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与皇权,而非臣权,更不是来自言官的几张嘴!”

    “我实在不明白,外臣要好名声,那是为了诗书传家的名誉传承!你一个太监,要名声干什么?只要做好皇帝的家奴,安安稳稳的过完一生,还不好吗?”

    “要记住,朕给你的,你不想要也得拿着!朕不愿给你的,你若敢抢,朕就会把你的手剁了!

    好好的吕芳不学,非要学冯保!”

    最后这一句,王安吓得重新跪在了地上,甚至下体忽然一阵潮湿,原来是失禁了。好在他们这些太监,犹豫尿道被迫坏,经常容易失禁,所以穿着足以吸收尿液的布片,喷着浓郁的香水。否则咽下场面,王安将更加不堪。

    “或许你会觉得,自己学的不是冯保,学的是自己的干爹陈矩。可陈矩虽然和外臣交好,但他可是没有任何偏向性的交好外臣!提高了内阁处理公文的速度!这是有利于朝廷的!他更没有和外臣一起挤兑皇帝!”

    “你觉得,你有陈矩聪明吗?”最后这一句,朱由校的语气十分冰冷。

    王安如坠冰窖。

    刘若愚、王体乾、李朝钦、李进忠心头发冷,若有所思。

    能做到这个位置的太监,就没有一个简单的,显然,他们终于明白,皇帝陛下为什么要费这么多口舌。

    原来,皇帝这番话压根不是说给王安听的,而是讲给自己这些人听的!

    不过,这也时间好事,他们从今以后,也就明白了皇帝的底线,认认真真的替皇帝做事,以免落得王安同等下场。

    显然,这几人旁观者清,已经明白王安估计是活不了多久了,最多也就能争取一个体面死法。

    “既然做错了事情,就要付出代价!王大伴忠于先帝,朕甚是感动,下去之后,就去陪伴先帝吧,大伴放心,历史会记得先帝与王大伴的主仆情谊的!”

    朱由校的语气再度变得温和,但这温和的语气,却是让得五人心中发颤!

    特别是王安,腿直接就吓软了,瘫到在了地上。皇帝的话说的十分明白,他如今孤家寡人一个,恐怕明年的今日,就是自己的死期了!

    这一刻,王安悔的肠子都悔青了,自己真是猪油蒙了心,身为太监,怎么敢与朝臣交好,甚至参与党争!

    最后,王安终于是认命了!他失落的对皇帝拜道:“谢陛下,臣告退。”

    没想到最后时刻,王安却是不想在做皇帝的奴婢了,反而自称为臣。

    朱由校没有多说,挥了挥手,让王安退下。

    一旁的四个太监心中五味杂陈。

    虽然他们一直以来都想要把王安打下去,今日之事的发生,也知道王安命不久矣,但真正确认王安如此下场的时候,照样是让得他们兔死狐悲!

    不过,皇帝的警告他们却是听明白了!是啊,作为一个太监,他们应该找准定位,皇帝给他们的,他们要拿住,皇帝不愿给的,他们要做到不争不抢!

    如此,权势、地位、小命才能得以保存,至于名声,再不敢奢求了!不过,若是皇帝是千古圣君,他们这些做太监的,名声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王安退下后,几个太监心不在焉的按皇帝意思批复了奏折,随后就抱着奏折离去了。

    朱由校微微一笑,看样子,今天的这一番震慑,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

    希望他们真的听进去了吧!

    也不枉自己改变原本的主意,费这么多口舌,将王安的事情提前处理了。

    两个时辰过后,就有太监过来禀告,说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自缢身亡,王安的桌子上,还留了一封绝笔信给陛下。

    王安的效率倒是有够慢的,估计是为了死得体面些,沐浴了一番吧,朱由校不甚在意。看了看手中的信,信中是王安交代的朝廷上下东林党人的名单,以及王安最后的请求,确实希望将他陪葬在庆陵。

    这一点,朱由校倒是可以满足他。

    而王安死了,宫中即便再有外臣的耳目,恐怕也没人敢明目张胆的为东林党人传递信息。

    于是,朱由校也是下令,重新给李选侍、朱徽缇安排了伺候的宫女太监,用度也是得以恢复。

    李选侍在仁寿殿中,跪着大哭,朝乾清宫方向磕了三个头。她大声呼道:“臣妾谢陛下,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