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从1996开始
繁体版

第五十章 拒绝与帮忙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是改编自彭剑明的同名小说,也是刘叶这货的处女作。

    这是国内第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不过内核还是讲述父子情。

    这是一部拍得非常唯美的电影,也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

    这部电影已经筹备有两年了,但是还是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要知道,这可是潇湘厂主导的电影,就连国营大厂都如此,可想而知现在的电影市场有多萎靡。

    刘周没想到国营厂的片子拉投资都找到他这里来了。

    他有预感,他现在投资电影的消息只是小范围传播,等《苏州河》在海外获奖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找上门。

    周末,刘叶带着一个中年男子来到刘周的四合院。

    刘周也已经泡好了茶,招呼他们在前院亭子的石桌前落座。

    “老刘,这位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的导演霍见起霍导。”刘叶说完转头对霍见起介绍道:“霍导,这位就是我的朋友刘周,也是目前国内最火的青年作家。”

    霍见起立马笑着接话道:

    “刘周先生的名字我最近这段时间可是如雷贯耳,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你的小说在海外出版,这可是文化出海,给我们挣了不少面子啊。”

    霍见起确实蛮佩服刘周的,倒不是他小小年纪敢投资电影,而是佩服他作家的身份。

    在八九十年代,作家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文艺圈,更是站在圈子的顶端。

    像张一谋还有陈诗人为首的第五代导演,前期几乎所有电影都是改编自作家的小说。

    所以导演圈子里对作家的身份非常尊重。

    刘周虽然写的是青春文学,可能不太符合老一辈人的口味,但是他的作品销量高啊,而且现在还出版到海外,这也确实是让人钦佩的事情。

    “霍导你过誉了,我只是侥幸罢了,倒是你之前拍的《赢家》非常不错,创作手法也很成熟,当年内地电影界全部电影节的奖你可都拿了个遍。”

    《赢家》这部电影是霍见起导演的处女作,是改编自梁晓生的小说,是反映残疾人现状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在96年上映的,然后就在国内几乎所有的电影节上都拿了奖,也让霍见起在导演行业一战成名。

    而说起霍见起,却很难说他是第几代导演。

    年龄上他跟老谋子一样,而且是同一届校友,可实际上他又是不折不扣的“年轻导演”,96年才拍完第一部电影。

    按照时间来说他属于第六代,现实情况就是五代不够格,六代又太老,以至于他在以后自嘲是五代半导演。

    “我那也是侥幸,沾了题材的光。”

    霍见起虽是这么说,但嘴角压都压不住,显然刘周的话是挠到了他的痒处。

    两人又寒暄了一会,霍见起叹了口气说道:

    “刘周你应该也明白,我是过来找你投资的,我把剧本也带来了,你可以先看一下。”

    说实话,霍见起已经快五十岁的人了,却要对一个年轻人放低姿态,还是让他感觉有点脸红。

    但没办法,现在在国内想拍一部电影实在太难了。

    除了张一谋和陈诗人这两位在海外拿了大奖的,他们拍电影不缺钱外,国内还有哪个导演拍电影是不缺钱?

    当然,现在第六代导演还没有完全淌出在海外拿奖然后卖版权挣钱最后吸引海外资本投资的路子,所以霍见起暂时也就不知道。

    但是就算他知道了对他来说也没什么用,每个人的创作理念是不同的,拿奖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刘周接过剧本静静翻看起来,但是脑子却在想着其他事情。

    《那山那人那狗》是部好电影,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却是一个坑,而且是个大坑。

    这部电影拍出来以后,国内就卖出去一个拷贝,而且这还是谣传,实际上一个拷贝都没有卖出去,根本就没有发行公司感兴趣。

    最后只能是卖给电影频道,可价格低的可怜,才不到五十万。

    这部电影在金鸡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都有获奖,可海外发行权卖了出去,也不过八万美金。

    但这些海外版权卖的钱,都不一定是否够剧组在海外逛那么一圈的。

    虽说片子后来在一本受到欢迎,票房是《我的父亲母亲》的两倍还多,但那也是两三年后的事情。

    而且这部片子之所以在一本有这么好的成绩,完全是因为得到发行权之后一本片商的宣传方式非常的具有创意跟用心,换一个人来操作都不见得有效果。

    明知道是个坑,刘周肯定是不会往下跳的。

    而之所以刘周不愿意投资还将霍见起请了过来,也是为了给刘叶面子,同时也给他们指一条路。

    刘周也知道这部电影最终还是能顺利拍完,就是过程艰辛了很多,剧组甚至因为经费问题坐火车下湘江,再从湘江坐长途汽车到拍摄地,刘叶路上还遇上车匪路霸劫车。

    将剧本的最后一页合上,刘周问道:

    “这部电影总投资多少钱,还缺多少钱?”

    “这部电影是潇湘厂主导的,总投资两百万,他们已经筹集了一百万,还有一百万的缺口。”

    “还差这么多?潇湘厂不是大厂吗?”

    全国刚开始有十六家电影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电影厂的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

    其中有七家电影厂脱颖而出,发展的比较好,后来也被称之为七大厂,潇湘厂就是大厂之一。

    听到刘周这话,霍见起叹气道:

    “唉,你是不知道,大厂子现在情况都不好,现在除了北影厂,都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98年这个年份,基本上大制片厂都是这个情况。

    现在电影厂自己的电影拍摄资金也是来自外部,当然这个指的是主旋律片除外的艺术片,主旋律电影是任务,不会缺钱。

    潇湘厂最有名的的一部电影应该是92年与香江联合摄制的《新龙门客栈》,然后接下来就都是主旋律电影了。

    《那山那人那狗》虽说是部好电影,但是对于投资商来说,他们不在乎电影好不好,他们只在乎能不能赚钱。

    显然在他们眼里,这部披着邮政的外衣,讲述老套父子情的文艺片是完全没看头的,投进钱去也是打水漂。

    之前说好的一位投资商突然撤资,那位投资人撤资的理由也很可笑,因为羊城有一套别墅他看上了,所以把资金拿去买房子,说好的投资就没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人家就是不想投了。

    “霍导,你们不会指望一百万的缺口都由我解决吧,我可没这么大的身板。”

    “当然不是,其实这次不仅我来京城了,潇湘厂的康见铭厂长也过来了,他现在应该去了北影厂,想说服他们和潇湘厂联合出品。

    说起来康厂长也是中戏毕业的,和你还是校友。”

    “康见铭师兄我当然知道,他可是我们中戏的杰出校友。”

    康见铭是刘周的直系师兄,78年考上中戏戏文系,算是特殊年代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学生。

    他毕业之后就去了湘省工作,做过湘南电视台宣传部的处长,也当过省宣传部的处长,现在更是潇香电影制片厂的厂长。

    哪怕现在潇香厂没有以前那么风光,可是底子还在,在电影圈的份量绝对不小。

    更牛的还是以后,后世在娱乐圈名声赫赫的湘南广电集团,他是创始人之一,并且在里面担任重要职位。

    之所以说中戏和北影很牛,不仅是培养出了活跃在台前的那些演员导演还有一些幕后人才,他们的触角更是渗透到了演艺圈的方方面面。

    国内那些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很大一部分的评委都是出自这两所学校。

    “其实我不太看好康厂长的北影厂之行,虽说北影厂的日子更好过一点,但是他们厂内的导演也同样嗷嗷待哺,他们不可能把钱投资出去的。”

    “那就算如果我答应投资也不可能把剩下的一百万全投了,那还需的资金你们准备怎么办?”

    霍见起苦笑道:

    “还能怎么办,我们只能接着去找投资,如果你答应投资的话,就算是投资一部分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现在我们有的这一百万也是这样拼凑起来的。”

    “霍导,我也实话实说,这部电影我可能也无法投资。”

    霍见起的神情明显地失落起来,不过很快调整过来,笑着说道:

    “我明白,现在投资电影的风险确实很高,今天也是我冒然打扰了。”

    “霍导,虽然我不能投资,但是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条路子,就是不知道你们接不接受海外的资本。”

    “当然接受!这部电影虽说是国营厂的项目,但又不是什么敏感的电影,海外资本当然是没问题的。”

    现在能拉到钱哪还管是哪里的钱?

    张一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都还有哥伦比亚的投资呢,之前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如果不是一本人不安好心,想让一本演员来演曹操,也接受他们的投资了。

    “那行,到时候我去询问一下再联系你,不过事先说好,我也不能确定他们就一定会投资,到时候还需要你们自己去谈,我只牵个线。”

    “我明白,还是非常感谢你能帮这个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