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古井通大唐
繁体版

第4章 郭家

    太原乃是李唐的龙兴之地。

    自大唐建立以来,太原府就被老李家人颇为优待。

    太原郭氏在太原府中也算得上是排的上号的世家了。

    郭明远家算是太原郭氏的支脉。

    郭明远的祖父名为郭敬善,是郭智的孙子,浦城郡公郭荣的次子,624年在万年县病逝。

    给父亲办完葬礼后,长子郭思简承其父上洛县侯的爵位,随后分家。

    次子郭思约,幼子郭贤贵各分到了四分之一的家产。

    郭明远的父亲就是次子郭思约。

    三人都没什么大本事,也没有入朝为官,只有长子郭思简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这三人没本事到什么程度呢?

    在历史上也只有一句话记录了他们:而辰巳临年,郑康成之永逝;妖星犯月,谢庆绪之长辞。以武德七年七月四日构疾薨于开化里第。长子思简、次子思约、小子贤贵等,风树兴感,霜露增悲。以显庆六年葬万年县铜人之原,礼也!

    老大郭思简有爵位,索性就留在了万年县,老二和老三什么都没有就回到了太原府。

    如今太原郭氏的主脉是郭荣的亲兄弟,也就是郭敬善的亲叔叔,算算还没出五服,大家勉强也算是一家人。

    因此主脉那边给郭思约和郭贤贵一家都安排了一间三进的大宅子。

    郭宅的东院中,郭明远站在书案后头,提笔描画。

    一个十四,五岁的小丫头,看着郎君画符心中痒痒。

    三郎君的大名他们这些奴仆也是有听说过的。

    三郎君的师父是很厉害的道人,道法高深,精通天文历法,又深谙岐黄之道,太原王氏的主脉都去求过医,药到病除堪称是妙手回春。

    不过小丫鬟也不敢打搅郭明远,只能探着脑袋,以手为笔,跟着胡乱比划。

    虽然看不懂,但是在小丫鬟看来,自家郎君画符这一套堪称是行云流水,只见郎君裁黄纸、备符水、化符墨,落笔一气呵成,看着就厉害极了。

    等郭明远放下笔,小丫鬟终于忍不住问道:“郎君,这些符纸有什么效果?”

    “哪有什么功效,”郭明远慢悠悠道:“不过是日课罢了。”

    小丫鬟显然不信,郎君的师父可是飞升成仙了的!郎君画的符怎么可能没用呢!

    小丫鬟壮着胆子说道:“郎君诓婢子呢!符纸明明顶顶厉害,什么贴上就动不了,贴上就说不了话,贴上就浑身瘙痒......”

    郭明远闻言哭笑不得,这小丫头都是从哪里听来这些的。

    “可儿。”郭明远喊了一声小丫鬟的名字。

    小丫鬟立马闭嘴,乖巧的应了一声:“婢子在。”

    “你可知胡椒一粒能换多少钱吗?”

    “具体价格婢子也不知道,只是听说5粒胡椒就能买一匹草马了。”

    郭明远依稀记得,天宝年间一匹普通的草马大概是3600钱,也就是3贯多钱不到4贯。

    大唐九品官员的俸禄一个月不过1.3贯。

    这么算的话,那20粒胡椒也算上的是一笔巨款了。

    想到这儿,郭思远摸了摸腰间的布袋。

    这布袋是老道士留给他的,里面有20粒胡椒,算是老道士的全部积蓄了。

    白玉碟不算是积蓄,老道士在信中千叮万嘱不论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把白玉碟卖了,这个遗命郭明远自然会遵从。

    说起信来,郭明远又是一阵惆怅。

    这信也不长,但里面的信息却把郭明远惊的久久说不出话来:

    徒儿,见信如面,为师乃是益州人,幼时曾和一高人学道,不惑之年偶然得法从他人处学会了掐算之道,只是此法并不是为师所创,为师也不能将此法传给你。

    为师在三年前就已知晓自己的大限之日,为师一生都在钻研天文历法,发现了37颗星辰,岐黄之道不过是糊口之用。

    为了方便观测星辰,为师从益州搬到汾州,建了这石灵观。

    为师将发现的星辰位置尽数记录下来,放在了偏殿书架最上层。

    为师只是算到了大限将至,却没算到如何死去,遂给你留了书信,若有机会,你便将为师发现的37颗星辰公诸于世吧!若无机会也不必强求。

    为师这一生没什么积蓄,为师的钱干了什么你应该最清楚了,现在整个石灵观除了一间主殿,两间偏殿最值钱的就是这20粒胡椒,为师把它们留给你,若你不想回家,这20粒胡椒应该够你一段时间的花销了。

    最后为师将你教给为师的名为标点符号的断句之法,告知了一后辈,此人在朝中为官,能面见圣人,你日后若想做一番大事,这标点符号便是你的跻身朝堂钥匙了。

    郭明远翻来覆去把这封信看了好多遍,最后把一切的思绪都化作了一声长叹。

    这老道士居然知道他想跻身朝堂吗?

    还有他炼丹炼的把整个石灵观都炸飞了,他记录发现的星辰的书自然也没了。

    一想到老道士一生的心血就这么没了,郭明远就觉得一阵难受。

    “郎君,您是要买马吗?”可儿小声问道。

    “不是,我只是......”

    “三郎可在?”门外一个婆子的声音打断了郭明远的话。

    “郎君,是夫人身边的黄嬷嬷。”

    嬷嬷这一称呼唐朝就有了,指的是中年妇女。

    这位黄嬷嬷是郭明远母亲的乳母,府里的下人就属她最大了。

    郭府的管家不能算是下人,因为郭家的管家是郭思约读书时候的同窗,两人是至交好友。

    郭家的小辈都要叫一声曹叔的。

    “黄嬷嬷有何事?”可儿把人迎进来后郭明远问道。

    黄嬷嬷闻言偷偷撇了一眼郭明远桌上的符箓。

    今天早上她刚起床就听到门房过来汇报说是三郎出门采买了。

    黄嬷嬷眉头一皱问道:“怎的还让个三郎亲自去采买?底下没人做事了?”

    “嬷嬷,我们也这么问了,三郎说,他要的东西细致,采买的未必懂。”

    “三郎要买什么东西?”

    门房干笑了一声小心翼翼的汇报道:“三郎说他要买黄纸、朱砂、烟墨。”

    黄嬷嬷:......

    好吧!这些东西她确实不懂,采买婆子们也不懂。

    可是,买这些回来是做甚?

    三郎回府第一天,就要画符贴符吗?

    “难.....难道我们府里,有什么不干不净的东西?”想到这儿黄嬷嬷的脸瞬间就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