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异界的天书系统
繁体版

第十八章 波场

    说说笑笑中,几人吃了午饭。

    吴达金会长表示很满意,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祁余一又和他的三个护法商量了一些创业的具体事宜,便也各自忙了。

    祁余一再次进入波场。

    正常的修行应该是,吸收灵气,储存在灵窍中,然后将这些灵气不断凝缩,成为“星”,将每一个灵窍的“星”都凝缩出来后,就会形成“星阵”,根据这个星阵,选择相应的“术”,如果运转术的灵窍位置与自身完全吻合,就能够让灵窍相互关联,浑然如一,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如果有细微出入,也能够自我调整,不会影响术的发挥;如果相差太远,就会勉强释放出术,甚至释放失败。

    而祁余一的身体目前没有一个灵窍,气窍中储存的灵气也达不到凝星的程度,“术”基本上是修炼不了的。

    这是目前总结出来的结论。

    原本,祁余一和伊萨认为这么短的时间,构筑十几座能量波场,能量源源不绝,“力”“式”几乎可以随便使用,遇到凝发初期的星师也有把握取胜,能够安心赚钱购买开窍丹了,但是今天发生的事再次给他们敲响了警钟。

    他们还是太弱,缺少震慑的势力,也缺乏保命的手段。

    虽然身处的是世俗界的陪都,律法规则比较多,但是依旧鱼龙混杂,没有自保的手段,迟早会被啃得骨头不剩。

    祁余一现在严重缺乏安全感,迫切的需要提升自身的实力,“伊萨,现在我们有什么自保手段?”

    听到祁余一的提问,伊萨思考了一会儿才缓缓说道,“我们那个世界主要发展的是科技,跟这个世界的机巧之术有点像,但更为复杂,以我们目前的境况,很难创造出能威胁修士的武器。”

    见伊萨谈及那个世界的情况,祁余一也有些好奇,“对了,先前问你波场,你还没有解释。”

    伊萨眼中有字符流过,调出一部分影像,没入祁余一体内。

    那是一段冗长而繁杂的信息,记录了一个星球横亘6000年的科技发展,横跨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各个领域。

    而关于波场的描述,最早来源于化学生物。

    那时的人类发现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特定的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比如,病毒是由糖蛋白外壳,以及脱氧核糖核酸形成的基因,组合而成的,这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概念,能不能像用砖石建房子一样,用化学等非生物的手段,生成糖蛋白,组合成外壳,然后用脱氧核糖核酸,一一拼接,形成基因,填充进糖蛋白外壳,这样制作出一个化学生物。

    像是一阵风,制造化学生物在科学界迅速风靡,从病毒,到单细胞生物,到软体动物,昆虫,哺乳动物……各个科学家像是打了鸡血,比赛着谁制作出来的化学生物更复杂,更高级。

    直到有一天,一个科学团队合成出了一个人类,引发了一系列最反科学的思考。

    因为这个人类只能算作一滩肉,连生物学的克隆人都不如,没有自主意识,只能算是一个缺乏“灵魂”的人偶!

    那么,

    “只有生物才能诞生生命吗?”

    “灵魂真的存在吗?”

    “灵魂是什么?”

    期间产生了一个分支——机械生物,如果生物可以用蛋白质合成,那么生物也应该算是一台精明的机械,完全可以用机械来一点点构筑。

    像是用太阳能电池板取代叶绿体一样,在芯片上写录信息,来取代基因,用发动机取代线粒体,……最终合成出一个纯机械的生物,非常精密,会对一些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但仍然是在写入的代码管控范围内的,这是不是自主意识,科学家持不同意见,有些人觉得,人类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后,才会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了相对应的反应,这个算是自主意识吧?

    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比如,这个机械生物,看到了悲惨的事件,根据写录的信息,他应该表露出一种悲伤的情绪,应该将面部调动成痛苦的表情,甚至要分泌出眼泪。那么他真的能感受到悲伤吗?

    而另一边,化学生物还在继续研究,他们觉得生命的奥秘肯定从生命的本源来寻找,那最初的细胞,细胞核,基因。通过对比两者的基因构成,空间组合逻辑,最终发现了生物与化学生物,在基因上还是有着细微而本质的差异,正常生命的基因,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空间构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场域,这个构成,像是原子核外不断游走的电子,无序而又动态平衡,常态而又法则神秘。

    经过了很多年的研究,科学家用基因构筑出了这种特殊的场域,诞生了第一个自主意识的化学生物。

    这个生命的诞生,让科学界为之沸腾,也标志着时代进入了创生纪元,人类触碰到了神之领域。

    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跳出了基因的微观领域,在现实中搭建了出了一个巨大场域,期间的某个点的物体,竟然逐步产生了生命的特征,于是科学家给这个场域命名为:生命波场。

    其后又在生命波场的基础上,逐步试验,探索出了具有不同功能的波场,构建在祁余一身上的能量波场,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那个世界的科学家,除了探索出更多不同功能的波场以外,还在尝试将其扁平化,估计最终会形成:纹章、符文或者是符箓那种式样,更便于携带和激发。

    祁余一查看了这些信息,有些内容虽然不是很理解,但也是啧啧称奇。

    翻看着这些信息,一个念头慢慢出现,“能不能在气窍中刻录一些具有攻击性的波场”。

    伊萨给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雷电波场,一个是射线波场,都是从能量波场中演变出来的,构建起来成能量成本也不会高很多。

    同时伊萨也表示,“由于信息相对较少,不能计算出在气窍中构建了非能量波场后,会不会对开窍造成什么影响。而且,构建了非能量波场以后,就构建不了能量波场,这个气窍就需要自己吸收能量来扩充气窍。”

    祁余一则表示,“攒够能卖开窍丹的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还不如先有一些自保的手段。”

    伊萨见他看得很开,便也没有多说其他,商讨了构建的位置,最终定下方案:在双掌上各构建两个雷电波场,在双眼各构建一个射线波场,这样不会占用太多的位置,又会在实战中方便运用。

    当天晚上,伊萨根据目前具有的能量,先在双掌上各构建了一个雷电波场,预留了一半的能量,以应付第二天的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