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起风了
繁体版

13

    周云复盘这整个计划,还是让自己有些冷汗连连,因为钟振华每一步都不能错,一旦出错,就是身死。

    这个“窃国计划”能成的基础就是,信息对清廷的不回流。

    这样,计划就不得不避开所有信息回流的可能。无兵无权,凭圣谕肯定是压不住成都驻军的,一有点差池必定会被弹劾,朝廷一回信,事情必然失败。

    所以,一开始,钟振华到成都只能先假装醇亲王心腹,只为传递机密消息,让以后这机密消息来印证自己是醇亲王心腹这一事实。

    既然是机密,电报这东西有可能泄密,也只是心腹才能传递,那这消息肯定只会留在这两个重要政要心里,等后面时间的验证,这样并不会有任何信息回流中枢。

    然后钟振华向玉昆借用四个把总军官,这既是给自己造势,也是在拿成都将军玉昆的信用作为背书,好用几方身份来让赵尔丰相信自己的身份,然后再配上合理的命令,齐全的印信,还有钟振华自身的能力体现,自然就调动了赵尔丰入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从赵尔丰手中借兵,然后用其剿匪不断累积自己的兵势,然后用兵势倒逼成都,让所有可能存疑的清廷官员妥协。

    同时,借赵尔丰的势,让赵尔丰一系的官员给自己站台。

    一来一回,打了个信息差,把两边的可信度都点满了。

    这样就成了,远在巴安的赵尔丰觉得,成都驻军可能有变,朝廷派人问我借兵平叛是应该的。而王人文和玉昆则以为,赵尔丰如此看重此人,居然借大军给他做后盾。然后互相把事情脑补合理了,最关键是,他们没有机会进行信息交换,他们彼此也认为没必要。

    更好的是,清廷的乱命正好跟胆大心细的钟振华呼应上了。这让成都整体的接手,顺利的一塌糊涂。因为所有成都的主政官员都想丢了手上这个烫手山芋(不断抗争的保路团体),有上面派的人来背锅,何乐而不为。

    虽然事情成功了,周云还是觉得这事太过于天马行空。

    周云带着张大牛来到成都商会的聚集处,然后面见了还在联合各界人事准备抗议清廷这荒唐决策的蒲殿俊。

    钟振华就任川陕总督的事情还没传开,这里面有钟振华故意压制的原因,在没完全控制信息通道的时候,钟振华也不敢有一丁点大意。整个四川的所有大员只以为是赵尔丰回来了。

    但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都止不住蒲殿俊这些正直的倡议人氏继续联合各界组织一个反对清廷此项政令的同盟。

    看着带两卫兵(其他兵在门外)进来的周云,蒲殿俊微微蹙眉,对着周云说道,“双全贤弟来这儿也是参与集会的?吾派人到处找你们父子俩,也没能联络上,你过来是真凑巧。只是他们是?”蒲殿俊望向周云身后穿着川军军服的张大牛两人。

    “伯英(蒲殿俊的字)兄误会了,吾现在忝为总督府长史,这是督宪派与我的卫兵。吾来此处,也是督宪的意思。只是现在需兄长移步僻静之处,吾找兄长有要是相商。”

    两人走到偏厅,张大牛喊人进来守在周围。

    “季帅回成都了?!”

    “非也,是朝廷钦派的新任川陕总督,吾留学德国时与其相熟,故被其纳入幕府,协助其在川事宜。”

    “朝廷派人下来了?不知是何人?”

    “是醇亲王心腹之人。也曾留洋于德国,他跟伯英兄一样,是致力于立宪的新党中人。此来川内,为行新政而来。吾先前提前半日说与伯英兄关于朝廷收回铁路之消息(当初多保密了几天消息是为了钟振华安全,所以清廷收铁路的消息扩散延后了),便是督宪让吾说与兄长的。”

    “哦(ó)?!这为兄倒是必须要拜见一番,还烦请贤弟代为引荐。”蒲殿俊眼前一亮,说不定自己现在筹划的保路之事有转机了。

    “伯英兄今天是不行了,督宪去了城外军营,在做整训兵卒之事。督宪让吾来此,便是全权委托吾与兄长谈一谈保路之事。”

    “督宪有何指示?”

    “督宪也是反对朝廷施行此事的,奈何醇亲王听信盛宣怀蛊惑之言,才令朝廷有如此荒悖之政令。

    督宪觉得,必须要让朝廷看到吾等川人保路之决心,督宪才好在朝廷面前替吾等决心保路者说话。所以,伯英兄,督宪需要吾等帮忙联合所有乡绅游行请愿,让此次请愿事宜闹得越大越好。但是,切记一事,吾等只可聚民,不得聚兵,督宪不会阻止游行请愿,但吾等也切莫与军警有任何对抗冲突,若有意外,得不偿失。”

    “啊?!

    吾等若如此行事,督宪如何向醇亲王交代?吾等也不可陷督宪于险地。”

    “伯英兄长,无需担心,此事督宪自有妙计。”周云嘴上说道,心里却想着,什么妙计?妙计就是,老子不装了,就是造反,就是干。

    “那吾便谨遵督宪令。”

    “伯英兄,家父下午也会回成都,此事,你们俩就商量着办,如有任何需要吾出力之处,直接说与家父即可。只是如今城内所有电台通讯督宪实行了军管,吾等传递消息需要用其他方式。”

    “督宪果非常人,如此朝廷便不疑督宪矣。督宪切断通信,可是为了制造出压制舆论,直接镇压之假象?如此,督宪在侧面便表明了自己实行清廷收路之决心。督宪果然棋高一着。”

    “伯英兄说的极是。”

    “此事有周会长(周云父亲)相助,吾万事不愁矣。如若督宪有其他指示,贤弟让周会长知会吾一声即可。”

    “伯英兄,督宪之言,吾已带到,吾便先告辞,不叨扰兄长了。”周云说完,便带着张大牛一行人回总督府了。

    ——成都府城外军营。

    钟振华到达军营,走上临时搭建的点将台。

    看着台下聚集的不是很规整的第十七镇川军。让统制朱庆澜,赵尔丰部将尹昌衡站到了自己身旁。

    然后开始用铁皮喇叭对着众兵士用普川讲话:

    “十七镇的爷们们,老子是川陕总督钟振华。从今天起,你们都是老子的兵了,当老子的兵,就要听老子的话。

    老子能保证的就是,让你们足饷足食。后天午时,老子就在演武场,给你们发军饷,包括以往有积欠的,全都补足。

    你们说,好不好?”

    “好……!”

    “大声点,老子听不见。到底好不好?”

    “好……!”众兵士齐力大吼着。

    “老子宣布,从今天起,你们所有人吃三顿饭,餐餐油水,餐餐饱,你们说,好不好?”

    “好……!”又是一阵齐吼。

    “老子知道,朝廷关于铁路的新政令,你们多少也知道些,你们屋头多少有人参与,老子来当川陕总督,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事情的。你们好好勒跟着我,老子来解决这个事,不让你们家腰包少了一个大子。你们说,好不好?”

    “好……!”

    “老子来成都,是为了让你们,还有你们的家人都过得更好。跟着我过好日子,好不好?”

    “好……!”

    “跟着老子,好肯定是好,但当老子的兵,苦是真勒苦,你们敢不敢吃苦中苦?”

    “敢……!”又一声群吼。

    “老子,来四川,是为了督练新军。啥子是新军?当然是有新风气,新战力,新军貌的新式军队。你们特娘的想不想受人尊敬,想不想父老乡亲不把我们当个祸害?想不想?”

    “想……!”

    “当好老子勒兵,老子保证大姑娘小媳妇见佬你们都欢喜得很。”

    “嘿嘿嘿嘿……”下面一片笑声。

    “老子最不怕刺头兵,老子怕的是你们没得胆子往上爬。老子建新军,就是要把那些裙带关系捋一捋,所以,在老子手底下,只要你娃儿有能力,哪怕没得出身,将军也是可以凭本事做勒。你们大声告诉老子,你们特娘勒想不想做将军?”

    “想……!”

    “想就对了,那就都给老子好好努力。

    现在,听老子命令。所有百人长以上队官、将官出列。格老子动作麻利点儿。”

    等了好一会儿,队伍才集合成一个不太方正的军阵。

    这第十七镇的兵,果然久在二线,总体比起赵尔丰的入藏精兵,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不过好的是,人数是真的多,正兵加上后勤,差不多也有两万来人了。如果在从后面陆续集合的地方守备部队中抽调一些,还有自己收编的预备役,5个整编师,加两个预备师就就能凑出来了。

    钟振华看着下面的军官小方正,大声的对他们说道,“想当老子的兵不容易,想当好老子的军官就更不容易了,尔等给我听着,老子要的是新军,如果你们今后达不到老子的训练要求,那老子不管你是什么职位,老子都给你一撸到底。

    你们听到没有?大声告诉我。”

    “听到了……!”所有军官大声喊道。

    “那就别被后来的年轻人比下去。被比下去,就是你们自己本事不够,本事不够,被撸下去就要认。守住你们的职位,你们有信心没得?有没得?”

    “有……!”

    “你们后面要遵守的军规军纪,还有重新改制后的军事编制,明天都会有教官专人告诉你们。今天老子来,就特么一件事,给你们所有人下达第一个命令。”

    随后钟振华脱掉自己的军帽,指着自己的头对下面所有人大声说道,“你们等会儿全部都到剃头匠那儿,把头剃成跟老子这样子,老子的兵,就要跟老子一样,新军有个新气象。这是命令,希望明天看到不一样的你们,明天听到哨响集合,解散。”

    “赵斌。”

    “到。”

    “把让你去找的那百十来个剃头匠安排进营帐,按我的头型做标准。”

    “是,大帅。”

    “朱统制、尹协统,跟我来。”

    “是。大帅。”朱庆澜、尹昌衡两人异口同声道。

    剩下台下一群人在那儿面面相觑。不知道大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大部分官兵,还是遵从钟振华命令,三三两两的,到军中安排来的百十个剃头匠那儿,排好队,准备剃平头。

    还有少部分军官在一旁互相嘀咕着。

    “我是正黄旗布尔察氏旗人,哪怕按北洋新军编制,我也有特权不剪头的,这是吾辈荣耀的象征。”

    “我也是旗人。我也不剪,哪怕按照新制,大帅总要给吾等优待。”

    “吾是效忠朝廷的,这是吾效忠朝廷明证,吾也不剪,到时候大伙同去请愿。”

    “同去。”“同去。”……

    “这群憨包,大帅都说佬是命令,哪可能和你商量嘛。不听话,明天肯定要倒霉勒。一群瓜娃子。”王铭章看着这群军官,小声的跟自己的小团队说着。

    “大锅哪们晓得啊?大帅看起来也挺和气勒。”

    “你们晓得过铲铲(知道个屁),你们没看到大帅身后那只警卫营哇?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据说他们还是不到一个月成勒军,那你们说,军令不严,这个可能哇,等会都跟老子去把头剃了,不然明天倒霉佬,莫说老子没拉你们一把。”

    “晓得佬,大锅!”

    “我倒要看哈大帅要咋子,只要他说的东西能兑现,老子就跟到大帅死命勒干。”

    “嗯嗯,我们听大锅勒。”

    “记到逗好,等哈,要通知到自己勒好兄弟,走,排队切。”

    “朱统制,尹协统,季帅给的信都看到了吧?”

    “现在国内形势严重如此,拆了这新军是不得已为之,所有川内部队都得打散重组,我们需要的是精锐,不然不能平这天下。

    两位都是军中干材,以后都要统领一方,提高军队战力,对我们所有人都好,所以,请二位好好辅佐我整编这所有部队,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我当年提出来。

    我会尽可能的中和你们的意见,但军制改革,必须听我的命令。”

    “是,大帅,吾等谨遵大帅将令。”不同意又如何,看着钟振华身后的精锐,他们也不可能反叛。能带兵的,哪能看不出令行禁止的部队有多恐怖。主要是,在没打仗的时候,能站的部队,跟能战的部队太相似了,也无怪他们不妥协。

    ——朱庆澜,1911年川军第十七镇统制(师长),此人更适合从政,不适合军旅。

    尹昌衡,1911年军中协统(旅长),杀伐果断,赵尔丰心腹爱将,后来镇压成都兵变上位,辛亥革命后起义,擒杀反革命的赵尔丰。后被袁世凯设局被心腹属下背刺,囚于北京,袁世凯死后从文。

    王铭章,今成都市新都区,泰兴场人。著名抗日将领、抗日民族英雄,民国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王铭章在台儿庄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后被民国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