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激荡四十年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没有从老朋友这里寻求到安慰,反而是听了他一大堆牢骚,廖承勇深切的感受到中年男人的危机。

    告别了何耀东,到廖芸宿舍楼下,让人喊了半天也不见闺女下来,还是她们同宿舍的一个女子告诉他廖芸已经休息了。

    看起来廖芸还在为之前他袖手旁观的不作为生气呢,关键是家里母老虎发威,他冲上去只能徒增伤亡,闺女怎么就不理解自己呢。

    回到宿舍,林衫不由的埋怨到:“小芸这次就是你的不对了,怎么能让叔叔等那么久还不去见他呢。”

    “谢谢衫姐帮忙,不过我爸你就别管了,哼,当初撬门锁,偷日记,就属他最积极了。”

    “谢什么啊,你也没少帮我,不过我就纳闷了,徐建军这种不管是外貌,还是才气,放哪儿都拿得出手啊,你妈妈都看不上,那她心目中的女婿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啊是啊,廖芸,我们也很好奇,你家里能给你介绍什么样的天之骄子。”

    宿舍其他人也跟着起哄。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我都不会答应。”

    “嗯,我们知道,因为你已经有了你的军哥哥,海誓山盟,至死不渝,大不了先认识一下,然后介绍给我们啊,哈哈,这样也算帮你解决掉烦恼了。”

    “丽华姐,你是不知道我妈的为人,只要我松口,她后续的安排就会一个接着一个,根本容不得你糊弄。”

    “那你们怎么办啊,光现在这样电话传情,费电话费不说,打一次电话得等老半天,还不一定找到人,一直这样得不到家里祝福,那是道必须过的坎儿。”

    廖芸听了陷入沉思,现在这样仿佛一道无形的墙横在两人中间,她想扑到他怀里撒娇亲吻,她怀念两人独处的时候徐建军那坏坏的样子。

    以前也有过这么多天不见,但是那时候她知道随时都可以找他,而他隔段时间也会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时廖芸的心情无限契合李大才女的意境。

    而不甘心被涮了的刘雪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对方信息,想找到突破口。

    按照刘雪华的想法,既然你让我不痛快,那就给你也找点乐子。

    但是随着资料的收集,刘雪华却越来越沉默了。

    “他画的那个什么乱七八糟的漫画,在国外那么赚钱?3000万円是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汇率?”

    作为上次事件的导火索,刘欣洁本身也对小表妹这个所谓的男友很好奇,听说姑姑要查他,积极性拉满。

    “差不多十几万美金,好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钱,四姑,小芸这个男朋友不简单啊,怪不得舍得送她那么贵的项链,我找外交口的朋友好不容易才打听到的,听说他在驻小日子大使馆也是挂了号的人物。”

    “就他们租个房子,几个人鼓捣的连环画,能卖那么多钱?”

    “姑姑,3000万円还只是其中一个作品的钱,我听说还有其他的,除了版税,还有什么影视版权,周边收益,听说用漫画原形做的玩具,在小日子那边很受欢迎,那上面赚的钱更多,小芸眼光可以啊,不声不响的,也不跟我们说说。”

    这个时候在国内干个体户,赚点钱也会被人看不起,但是能赚外国人的钱,那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如今全国的外汇储备也就那么点,国家想进口个设备,都得出口大把的原材料先赚外汇,不然只能干瞪眼。

    刘雪华都无语了,本来想打探消息抓对方小辫子,没想到小鱼塘里摸出了个鲸鱼。她之前以为只是个读书过得去的书呆子,调查之后才发现自己走眼了。

    其实刘雪华还查到那小子北海公园那边还有一套四合院,那地段,那宽敞劲儿,让她这种自诩见多识广的都羡慕。

    她现在可不想把知道的都告诉自己侄女,那样只会显得自己头发长见识短,自己打自己脸。

    “怪不得那小子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原来是有底气啊。”

    虽然承认了对方的实力,但是不影响对他出身的看不起,刘雪华是典型的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她年轻的时候是个恋爱脑,为了爱情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不顾,但是生活的磨平了棱角,她就在不断总结不断否定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止看廖承勇不顺眼,连带着跟他有点相似的人都死活看不上。

    “资本主义的社会赚钱就真的那么容易?姑姑,回头我得找这家伙聊聊,我感觉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视野比我们这些人都开阔,要是能有点收获,对我的工作也有帮助。”

    “廖芸还跟家里闹别扭呢,她到现在还不肯回家,你就先不要凑热闹了。”

    “嗯,我自有分寸,暂时不会去找他。”

    刘欣洁胸有成竹的说到,她对表妹的这个对象越来越有兴趣了,那小子年纪轻轻,却鸡贼的很。

    要是别的年轻人,取得点什么成就,早就宣扬的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家伙反其道而行,藏匿的好好的,低调的过分,她怀疑就算是廖芸,对他的经历也是一知半解。

    这样低调腹黑的性格,如果混官场,那将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看这家伙的重心,显然是往商业上发展的,可能跟他大学里学经济有关吧。

    随着改开的推进,现在经济发展已经被放在了最前端的位置,各级官员都在解放思想,寻找路径,那些顽固不化的,阻碍发展的,早晚会被这个世界淘汰。

    重心放在经济上也算是紧跟形势,就是不知道这个年轻人能走多远,可别属于那种昙花一现的银样镴枪头。

    未来四十年跨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算起来一共有七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头两届的高考算是一次,大浪淘沙,能被选中的都是人中龙凤,按部就班未来也不会太差,人才的断层导致他们这两届大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疯抢,迅速充斥到各行各业当中。

    84年之后的乡镇企业,那时候涌现出一大批草莽英雄,他们不拘一格,以结果论成败,乱拳打死老师傅,把一干国企都给打的找不到北,当然,这批人也是赶上了机遇,如果不思进取,后面大巴的案例都是反面的,

    至于倒爷那批人,那是靠着老大哥的尸体汲取营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