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激荡四十年
繁体版

第二百八十五章 香饽饽

    大学到了最后一年,明显能够感受到大家的浮躁情绪。

    就连一心向学的梁先锋,也不再是三点一线,就更别说其他人了。

    77级要比他们早毕业半年,这个时候除了毕业论文,剩下的心思基本都在工作分配上。

    在他们的带动下,78级的也从知识的海洋中停泊上岸,等待着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扬帆起航。

    徐建军之所以人家一找上门,他就痛快的答应,就是不想在工作上耗费太多精力。

    而且未来的商务部,那也是难得的好山头,能在那里镀镀金,待上几年,就算是徐建军不指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光是这样的经历,以及人脉关系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这个时候看其他人抓耳挠腮,不知道如何抉择的样子,徐建军拥有一种超脱感。

    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他们对比优劣,权衡利弊。

    不要怀疑京大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这个时候工作虽然是分配的,但是在确定分配方案之前,还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的。

    就比如徐建军这种,提前找到你确认意向。

    甚至有些有些毕业生,几家单位抢着要,那最终去向就要看人家本人的意愿了。

    当然,统筹兼顾、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大框架总的方向不能偏了。

    而且看一个毕业生是否优秀,学习成绩是一方面,政治表现、家庭背景也是衡量一个人的客观因素。

    同时,也会考虑国家的需要和地区的平衡,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地区和单位,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人人都进部委,没有人下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层,国家肯定不会答应。

    当然,新的虽然各不相同,但此时不管充斥到任何地方,那都是被当作大力栽培的栋梁之材。

    至于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进大单位,眼界开阔,容易近距离接触到核心决策层,晋升途径也多一些,将来达到一定级别,下放到地方,高度就不一样了。

    当然,任何事务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势就必然也有劣势。

    一开始在这些大单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只懂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根本无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能从边边角角做起。

    俗称喝茶看报纸,打杂混资历。

    而一开始就充实到基层,去一些小地方,这个时候人才紧缺,特别是一些专业领域,他们可没有京城这种底蕴,折腾那么多年,依然能迅速哗啦几套完整的班子。

    这个时候去基层,都是直接被当作新鲜血液,去替换那些老旧思想的势力。

    不换思想就换人,这是改革时期最响彻云霄的口号。

    他们这些人一开始就经历血雨腥风,撞得头破血流,当然如果能够站稳脚跟,冲出一片天地的话,前途比起那些待在决策层边缘的群体更加的不可限量。

    也许是知道即将分离,各奔东西,宿舍里原本关系不太融洽的,这个时候也放下了成见。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他们宿舍气氛最好的阶段。

    李晓平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看别人穿着上太过讲究,他都要批评教育一番,甚至上升的艰苦朴素优良传统上去。

    投桃报李,宿舍里这些小弟们,也没人在议论他拖家带口,依然跟女同学不清不楚的传闻。

    冯闯曾经跟爱钻女人堆的王谦不对付,上次出国受挫之后,王谦也改变了许多。

    都说用道理教一个人,也许一辈子都教不会,但是用事情教,一次就痛彻心扉,再难相忘。

    王谦这也算是因祸得福,被催着变的成熟了。

    省的将来到社会上依然故我,那时候才醒悟一些事情,接受的教训也许更深刻,深刻到也许你一辈子无法恢复。

    舒文科这个和徐建军同为京城人,却又格格不入的人,人家也有自己的圈子和关系,安排的工作一点不必徐建军的差。

    其实一开始接触过后,徐建军就得出结论,这家伙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大院出来的孩子,他身上的那种优越感,体现在方方面面。

    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你,我们不在一条线上,你就算是在学校表现的再优秀,在他眼里也上不了档次。

    这也是徐建军为什么这几年来,几乎跟他没什么交集的原因。

    他从来不会刻意的去挤进一些所谓的圈子。

    一个是性格使然,他不是那种曲意逢迎、笑里藏刀的角色,要是硬要为了某些人某些事去改变,那样会让自己很累。

    另外他不遗余力的积累财富,冒着巨大的风险金融市场上博弈,为的就是将来有更多的自***,不需要干这干那,有足够的底气拒绝那些让自己困扰的人和事儿。

    好像有位大拿说过,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任何人都不能勉强你。

    其实背地里的逻辑就是,你得有随时掀翻桌子的魄力,以及随后力挽狂澜的能力。

    其实他们宿舍,梁先锋对自己的认知最清晰,他明白自己天赋上不算出类拔萃,背景上也是白丁一个,所以他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别人是上四年大学,他可以算作五年,因为这中间他就短暂的回去过几天,其余时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当然因为要改善生活,并且帮助家人,他在徐建军那个印刷社帮了不少忙。

    但他可从来没有耽误过学习。

    他的努力教过他的老师们无不交口称赞,这也为他留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他是除了徐建军,宿舍里第二个确定未来规划的人。

    徐建军也跟他聊过,梁先锋觉得他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没有一点优势可言,还是在最纯粹的校园里,能够发挥所长。

    至于教书育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上都不会太宽裕,徐建军跟他分析过,他也义无反顾。

    这倒不是徐建军危言耸听,将来工资改革,个体户泛滥。

    研究原子弹的,工资没有卖茶叶蛋的收入高,那都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像现在跟着孙德才和丁勇混的那帮人,将来一段时间混的都不会差了,机会决定了上线,能力确定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