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的理想
繁体版

第十一章、外甥

    姐夫开始试着售卖包子和炸鸡,销路确实不错,很快就火了起来。炸鸡很受小孩子欢迎,有些对此没啥兴趣的大人也不得不陪着孩子来吃,一时间,还掀起了一阵子炸鸡热潮,跟肯德基刚进中国那会儿一样,很多人都把吃炸鸡看做赶时髦。

    刘光让姐夫出资,在手机商城里购买了一些控制时间和温度的工具,以及一些炉具,用于比较标准的制作炸鸡和肉包。不过他买的时候可是暗戳戳背着人拿货的,他只对他们说是外面定制的。刘光现在已经发现,这个手机真是厉害,买什么即时就能到货,可以在搜金地图上指定收货位置,甚至可以根据意念指定到货点。

    有了这专业用具,炸鸡的品质更稳定可靠。销路更加好起来。只不过这个县城也没有多少人,销路也好不到哪里去。刘光有心想鼓动姐夫去省城开连锁店,他倒是也提了一下,不过他也没深谈,因为他也不想把自己陷得太深,所以决定还是随姐夫去弄好了。

    在姐夫家里这段时间,刘光时常和外甥玩玩,外甥5-6岁的年龄,时常在院子的地上拿个树枝画东西,也不太爱说话,刘光有时候跟他说话,他也不太理他,一看就是那种没什么求知欲的孩子,脑子应该不是很聪明。不过刘光看他画的东西倒是像模像样,心想他可能是艺术家的料。

    姐姐对此有点焦虑,她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期望儿子能够读好书,到时候能够考个功名,那是她最期待的。而且由于家里做生意的缘故,她也希望儿子善于交朋友。可这两样品性她儿子似乎都没有。

    她曾不经意的跟刘光说她要一个孩子就够了,因为她怕万一孩子多了她难免会有偏心,即使不偏心,那肯定也会有的照顾多,有的照顾的少。那样就会有孩子觉得受冷落了。那孩子以后也可能会觉得缺憾。

    所以她把一切期待都放在了这个儿子身上,有时候看到他不争气她也暗暗生气,怨其不争,可想起自己的经历,又觉得不能有这种心态,又感到心疼儿子。她对儿子的心情是有点矛盾的,她想看到他有出息,因为她自己也很好强,也想要证明自己。不过她不想让孩子像她一样没有感受到爱,所以总是事无巨细的处处关心。

    姐姐之所以这样对待孩子,主要源于家里的长辈对待姐姐的方式,她觉得没有从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当然,姐姐这么认为也有部分原因是她的误解。不管怎样,她在以后的人生中,她都试图努力去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也希望用自己无微不至的方式让儿子感受到爱。只是她也不知道,每种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而这只能依靠孩子在成长中逐步化解。

    刘光安慰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只要发掘好,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成功的人生。

    他说,追求社会地位时每个人都应该先追求他擅长的部分,比如有人跑得快,就应该去参加跑步比赛,有人力气大,就应该去参加举重。如果你参加错了,那么你就是拿自己的弱项去和别人的强项比,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而失败对孩子的打击是比较大的,他们有可能会丧失信心,变得自卑,一旦达到一定程度,改变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就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样。

    所以,最好找到孩子的强项,让他用这方面去和人比,那么就容易让孩子建立信心,形成积极性,那么以后就可以追求更多方面的成功了。当一个人在某方面比较成功的话,在其他方面他也能够找到他的最好成绩,因为所有项目都是相通的。

    刘光对姐姐说:“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产生乐趣,比如你儿子喜欢画画,那么他就容易从画画中得到乐趣,这时候,他的比赛就是和自己比,他能够从自己的进步中找到乐趣。而不是通过和别人比较得到乐趣,这样是有好处的。因为如果跟别人比,容易看到和别人的距离,那种距离会产生压力,虽然有压力未必是坏事,但如果还不够坚强成熟,那压力也可能压垮他。而跟自己比要好很多,也就是说,以追求更好的自己的角度去追求,要比老是想要超过别人容易让人保持积极。当然,等到达到一定成熟坚强,那么把两者都看做目标也是好的。

    现在大多数人都把读书好作为标准,其实这只是追求社会地位的一个方面。而这个方面必然会有名次,这不单取决于后天努力,也取决于先天条件,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其特性。并不是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超过别人。事实上,应该说,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自己的极限,但自己的极限可能比别人差。所以,要培养信心,应该让孩子找到喜欢的方向去追求,等他变强了,再给他适当增加压力。”

    刘光说的很多,不过他不知道姐姐能不能听进去,毕竟,在刘光前世那个已经算很开放选择很多百花齐放的世界,还是有很多家长只盼望儿子学习成绩好,而现在这种万人只过独木桥的时代,说这些话估计更是没有人在意了。

    刘光自己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小孩,倒不是他觉得小孩讨厌,而是他觉得小孩可怜。

    有很多人觉得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刘光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孩子和大人没有什么不同,孩子只不过是掌握的知识较少身体也较弱而已,他们的思想方式和大人没有不同,只是因为知识较少所以做出的判断比较奇怪而已,这就成了大人眼中的幼稚。

    他觉得小孩子可怜,是因为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得不依赖于大人,大多数孩子都需要讨好取悦大人,以获得大人的肯定来获得好的生活条件。这种讨好他人的趋向可能很长时间都会影响他的人生。刘光是很不喜欢这种感觉的,他也曾经经历过,直到长大很久之后他才从畏惧权威中解脱出来。

    而且,大人经常很习惯的把自己的好恶以及自己的期待加到他们身上。这其中的原因是人生的比赛是场接力赛,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传承者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也是人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的很多的主要原因。这种付出,就好像教练培训运动员一样。这种付出也是需要回报的,不过不一定是利益罢了,而是社会地位的综合回报。老话说的母凭子贵大概就是这个含义。所以父母也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加之于孩子的身上。而对于孩子来讲,父母长辈的付出和期待对他来讲就是责任,适当的责任是好事,可以推动人们前行,但如果责任太重,不堪重负的话,那就会起到反作用了。所以,孩子如果遇到开明智慧的父母还好,而如果遇到愚蠢暴躁的父母就不幸了,他们即使委屈也很难反抗。事实上,很多孩子变坏也是因为童年不幸的原因造成的。

    刘光还有一点觉得孩子可怜的地方就是,虽然很多时候大人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错的,可是告诉孩子也没用,只有他们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所以有时候明明看他们做错事,也没办法避免他们遭遇失败痛苦。这让刘光觉得无奈。其实这一点,不是只针对孩子,而是所有人都如此,只有亲身尝试过,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这让人类前进一步变得很困难,因为要先学会前人累计的知识后,才能往前创新。

    刘光前世也有个儿子,他的儿子也不是很聪明,而且也不调皮乐观讨人喜欢,而是比较胆小孤僻。刘光其实也不怎么喜欢他。而且他出生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刘光也在打拼自己的事业,自己也常常忙的焦头烂额,就对儿子忽略了很多,甚至很多时候由于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了自己对待儿子的态度,让儿子感到不安。他觉得那段时间他没有给孩子应该有的关爱。

    刘光那时候还没意识到人生本就是一场比赛,而他一直觉得自己努力的很辛苦,觉得不想让孩子像自己一样,所以对儿子实行了放养,并且也不要求他学习要多好,还常常在孩子成绩不好时安慰他,告诉他人生是个长跑,不必急于一时。这种方式虽然比较宽容,却也没有帮儿子形成努力和客服困难的坚强性格,造成了儿子以后处事中的逃避和软弱,他也是有不少责任的。

    虽然后来他也意识到自己对儿子不够关心,方式也有问题,并做出了改变和努力,但那时候孩子也比较大了,不怎么再接受了。虽然孩子并不是坏孩子,甚至可以称为不错的孩子,虽然不怎么有本事,但心地善良,也规矩懂事。但刘光和孩子的关系也不怎么好,比较显得陌生冷淡,常常好久都说不上一句话。

    刘光把这些都归于自己的错,他觉得他心里的那些嫌弃是罪魁祸首,以前他觉得小孩子不懂,实际上他后来明白,人的任何感情都不可能不被察觉。是他先伤害了儿子,所以孩子对他冷漠也是他罪有应得。

    刘光一直相信因果报应,他觉的整个世界的第一法则就是因果报应关系。确切的说他相信恶有恶报和有付出就有回报两句话。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对外做了功,无论是用言语还是行为,只要有能量输出,那么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回应。就像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

    他觉得,因果报应关系,需要拉长时间才看得清,比如说拉长到三代人,那么这种因果关系就比较明显了。很多前一辈所做的事,即使没有报在他自己身上,也会作用到其后代或共同利益者身上。特别是作恶的,由于作恶都是伤害了人,做的都是有用功,被伤害的人都会牢记,他们会认为作恶者是欠债着,所以他们会时时刻刻等待机会去讨债,所以作恶一定会遭到报应。

    而善因是不是一定能够得到善果,刘光倒觉得有时候未必,因为有时候你做的善事可能对别人没什么帮助,就像做了无用功,那么人家也许就不会报答你。不过,做善事本身也会影响他自己的心态,那么这种影响也可以算是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