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繁体版

西去长安当皇帝

    【谁来当皇帝】

    元平元年四月(公元前74年6月2日),西汉王朝第八位皇帝刘弗陵,因病,崩于长安未央宫,年仅二十一岁。

    俗话说得好: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刘弗陵去世,没有儿子,谁会成为大汉的新皇帝?这个问题,成为了文武百官商议的重点。

    如何选?怎样选?选择谁,对于霍光而言,相当重要。

    选择对了,霍光不仅可以守住第一辅政大臣的执政地位,还能够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再创佳绩。

    选择错了,不仅会辜负汉武帝、汉昭帝两王帝王之托,还会误了江山社稷,成为千古罪人。

    因刘弗陵突然去世,没有安排谁来当继承人。谁当新帝,将由百官共同讨论后,通过选举产生。于是,朝廷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主题,谁来当皇帝。

    当然,这位当皇帝的人,有一条严格的标准:新诞生的皇帝,一定要是汉武帝的子孙。

    有了这条标准,朝臣就朝着这个方向,去物色最佳人选。

    汉武帝一生,一共有六个儿子。如今,只有皇四子刘胥,尚且活着。于是,很多大臣都主张拥立刘胥,为新的皇帝。

    这些朝臣,主张拥立刘胥,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资格。

    其一,他是汉武帝仅存于世的皇子。

    其二,刘胥被封为广陵王,且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

    其三,据史料记载,对刘胥的形象是这样的:身材高大,体魄壮健,喜好游乐,力能扛鼎,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

    然,对于拥立刘胥新帝,霍光不同意。毕竟,刘胥年仅大,资历老,皇室辈分高,还有丰富的治国经验。

    这样一位孔武有力的年长的藩王,如果登上皇位,定会对霍光的权势构成威胁。不仅如此,霍光执政期间,以谋逆造反罪,诛杀了燕王刘旦(刘胥的亲哥哥)。

    霍光心里面是百分之百拒绝立刘胥为帝。但,他只能放在心里,不会表达出来。霍光不说,不代表他同意。相反,不明确表态,就是最好的表态。

    很多大臣主张拥立刘胥,令霍光很头疼。然,身边的心腹,却没有人看出他内心所想,更没有人替他解决这个难题。

    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是谁,史料没有记载他的个人信息。只知道,这个人有个官职:郎官。

    这位郎官见没人站出来反对拥立刘胥,他第一个站出来,明确表明态度:刘胥不能立。

    这位郎官摆明态度后,还拿出了一个明正言顺的官方理由:广陵王因行为不正,先帝弃之不用。

    这位郎官是聪明人,他知道这个理由,是不足以让朝臣放弃拥立刘胥的主张。毕竟,汉朝不仅是以孝治理天下,还有严格的继承制度。

    换句话说,关于皇位继承的宗法制度。

    从刘邦立国,到汉昭帝,大汉已经有了八位皇帝。

    按照大汉王朝皇帝继位资格的宗法制度,无非有两种。

    其一,父死子继。

    其二,兄终弟及。

    父亲死了,他的江山,定是由他的子孙继承。然,吕太后去世,汉文帝继位,汉惠帝一脉被诛杀,开了一个先河:立嫡立长。

    汉文帝之所以,能够继位,正因为是刘邦在世的年龄最大的儿子。

    皇帝死了,没有儿子,新帝,就要从先帝的儿子中选取。霍光权势虽大,但,也不敢挑战宗法制。他若这样做,定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遭到声讨。

    这位郎官要堵住天下人的嘴,就要有逆向思维:不能按照兄终弟及的宗法制。

    来看一下,这位郎官的语言艺术魅力,是如何克服这个难题。

    他先以周朝为例子,说: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周文王舍去伯邑考立武王,只看是否合宜,即使废长立少也可以。

    这句话,给霍光找到了突破口。

    刘胥虽是汉武帝仅存于世的儿子,但,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霍光特意将这位郎官说的话,上升高度,让朝臣评议。不久后,这位郎官的上奏,被霍光送到了汉相杨敞手中。

    杨敞谨小慎微,怎不知霍光所想。这位郎官说的话,无疑是否决刘胥为帝的法律依据。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都以霍光的意志为主。

    就这样,刘胥为帝的资格,被剥夺。

    霍光见这位郎官解决了他的大难题,也不吝啬,提拔他为九江太守,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连跳十几级。

    这也向天下人释放了一个信号:跟霍光混,准没错。

    汉武帝仅存的皇子不能选,那就从汉武帝的孙子辈选。

    汉武帝孙子辈中,还有三脉存活于世。他们是皇三子刘旦的子孙和皇四子刘胥的子孙,以及皇五子刘髆的子孙。

    刘旦因谋反,被逼杀,是罪臣,他的子孙,第一个被排出。

    刘胥都没有资格,他的子孙更没有资格。

    那么,只有一种结果:皇五子刘髆的子孙。

    【皇五子刘髆那些事】

    刘髆,出生的时间,没有具体记载。据推测,他出生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刘髆的母亲,是汉武帝身边最重要的女子,她就是哪位演唱北方有佳人的李夫人。

    刘髆出生时,汉武帝已经属于五十多岁的高龄。

    当时,他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母亲又深深俘获帝王之心。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又以皇后之礼安葬因母之故,刘髆深受汉武帝宠爱,李家也格外显贵。

    为了教育刘髆的成长,汉武帝以夏侯始昌为老师。

    这夏侯始昌,可不一般。他是东平人,师从《齐诗》学派开创者辕固生。擅《五经》,以《齐诗》《尚书》在文化领域很有名声。随着,辕固生、董仲舒、韩婴等大儒,退出历史舞台。后起之秀夏侯始昌,得到汉武帝重用。

    夏侯始昌不仅注重教导刘髆的文化知识,还注重家庭教育,设学馆供族中子弟教研。

    他也取得最高成就:一代鸿儒、经学家。

    李广利两次万里远征大宛,威震西域,取代了卫青在军中的地位。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刘髆被封为诸侯王,封国在昌邑,管辖十三县。

    昌邑国,虽只有一郡之地,但,它很重要。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藏龙卧虎之地,孕育出许多旷世枭雄。其,经济更是尤为发达。

    巫蛊之祸,刘据去世。刘髆也成为最有实力冲击皇储的皇子。毕竟,刘髆的舅舅,是汉武帝最器重的将军。汉相刘屈髦,是舅舅儿女亲家。

    怎知,巫蛊后续,刘屈髦被诛杀,李广利投降匈奴。刘髆,也失去了冲击皇储的资格,只能老老实实做他的昌邑王。

    五年后,刘髆郁郁而终,被追加谥号为哀,被历史称为昌邑哀王。

    刘髆在位十一年,虽早逝,却生下一个儿子,叫刘贺。

    刘髆去世时,初步估计才十九岁。刘贺出生于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继位时,年仅四、五岁。

    刘贺在昌邑王这个位置上,干了十三年。年仅,十八岁。

    对于,霍光而言,宁可选择刘贺,也不愿选择刘髆。毕竟,刘贺年轻,自小远离长安,也没有很强的母族势力。

    立他,霍光也能明正言顺,堵住朝臣的嘴。于是,霍光将拥立刘贺的文书,下发给汉相杨敞,御史大夫蔡义为首的外朝班底商议。

    杨敞能够位列三公之首,离不开霍光提携。他为人谨慎,又常年与霍光打交道。霍光把文书给他看,其用意不言而喻。

    杨敞召集外朝关于新帝的人选。最终,昌邑王刘贺,被推举为新帝。

    杨敞将朝臣讨论后的结果,上奏给了霍光。

    霍光很满意,顺应朝臣的意愿,拥立汉武帝之孙,皇五子刘髆之子刘贺,为新帝。

    新帝人选,有了。接下来,要做一件事,谁去迎接刘贺入长安。按照,刘恒从边缘化的皇子,守卫边疆的诸侯王(代王),被朝臣拥立,来长安为帝,是有相关流程。这套流程不能乱,乱了。哪怕,刘贺当了皇帝,也会被人质疑合法性。

    霍光陪伴汉武帝三十多年,又辅政汉昭帝十三年,这点事,自然难不住他。

    不久后,迎接人选名单下来了。

    他们是少府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中郎将利汉。

    迎接刘贺入长安,总要有名义。霍光权势滔天,但,不能以他的名义。毕竟,霍光是臣子,若代行天子诏令,会激发刘姓诸侯王讨伐。

    稍有不慎,霍光就会从功臣,变为祸乱之臣。

    爱惜名节的霍光,自然不会去做这件事情。

    谁的名义,最合适呢?

    答案只有一个:上官氏。

    上官氏是汉昭帝的皇后,是国家的象征。按照辈份,刘贺还要喊一声六叔母。

    以上官皇后的名义,宣刘贺进京再也合适不过。

    就这样,以上官皇后的诏令,又派出强大的阵营,前往昌邑国,迎接昌邑王刘贺为帝。

    【昌邑王刘贺那些事】

    迎接刘贺为新帝的诏书,送到了昌邑王宫殿。

    刘贺意外之时,也喜出望外。

    他的父亲刘髆,在刘据死后,是最有实力且最有资格的人。奈何,天意弄人。因李广利等人之故,刘髆,失去了皇储继承资格,最终落得郁郁而终。怎知,十三年后,刘髆没能成为皇帝,他的儿子却成为了皇帝。

    这,或许是冥冥之中自然定论!

    刘贺听说自己被朝臣拥立为新帝,接替汉昭帝的班,他太高兴了。他在昌邑国,当了十三年的昌邑王。这十三年,刘贺也没有闲着。

    据史料记载,刘贺在昌邑国喜欢和这些人接触:饲养马的奴隶、掌管膳食的厨子。

    有这样的兴趣爱好:跑马、打猎、射鸟,还擅长制作仄注冠。

    不爱读诗书,也不爱和文绉绉的儒生打交道,不爱听他人劝告。

    当然,还伴有很多异象。

    如曾看见白色的狗,身高三尺,没有尾巴,脖子往下长得像人,还戴着方山冠。

    又如只有他一人能够看到熊。

    再如有成群的大乌飞集宫中。

    还有血污王座事件。

    据史料记载,有一个人与刘贺接触比较多。

    他叫龚遂。

    龚遂,昌邑南平人。少年时,因精通儒家经典书籍,闻名乡里。朝廷招贤,他被推荐,举孝廉,开始走向了仕途。

    龚遂精通经术,又是举孝廉入仕。按理说,他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正大。而,龚遂前期也确实发展不错,成为昌邑王刘髆的座上宾,负责教导学业。

    当时的刘髆,可谓是被汉武帝宠爱于一身。

    其母李夫人,以一曲北方有佳人,令汉武帝尊宠于后宫。她也是,汉武帝唯一一位,以皇后之礼安葬的人。其舅舅李广利,更是汉武帝重点培养对象,以取代卫青在军中地位。

    刘弗陵没有出生前,刘髆是汉武帝宠爱有加最小的小皇子。尤其是,皇太子刘据因巫蛊被诛,刘髆最有实力继承皇储。

    不出意外的话,刘髆一朝为帝,龚遂也将水涨船高。然,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出现了。巫蛊余波,刘髆失宠,只能当一个地方诸侯王。

    刘髆去世后,龚遂辅佐刘贺。因个人能力出色,加苦熬资历,他迎来了一个官职:中郎将。

    龚遂负责刘贺的安全,成为昌邑国重臣,也算是逆袭了自己的人生。龚遂不仅严格要求主君(昌邑王刘贺),还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一旦,发现刘贺言行缺失,他敢于站出来毫不留情指责对方的错误。

    刘贺不仅听不下去,还捂着耳朵,骂道:这老家伙太可恶了,总是让我下不了台面。

    当刘贺与奴仆、膳食人一起吃喝玩乐,赏赐无度时。龚遂主动站出来,进宫劝谏。一边双膝跪地而行,另一边泪流满面,低声哭诉。

    这一行为,令周围侍奉的人都感动得一起哭。

    刘贺见状,十分恼怒,问:我又没死,你哭什么。

    龚遂答:我为江山社稷而哭。

    刘贺很无语,他做了什么,危害到他的江山社稷。不等他开口,龚遂直言道:王上若有时间,就让我把话说完。

    关乎社稷,刘贺不敢大意。为了不让这些话泄露出去,刘贺还主动屏退了身边的人。

    龚遂开门见山地问:胶西王亡国那些事,您可听说过。

    胶西王一共有两位,一位是刘邦长子刘肥的第十一子刘卬,另一位是汉景帝第六子刘端。龚遂所说的胶西王,应该是刘端。在位四十七年,因无子封国被废。

    刘贺养尊处优,哪里会关心曾祖叔父辈那些事,直接来了一个明确回答:不知。

    龚遂以胶西王亲近侯得等小人,以致亡国为突破口。劝谏刘贺,远离身边的小人,否则,也将危害社稷。

    刘贺没有说话,龚遂提了一个建议:请允许我在郎官中挑选一些精通儒术、品德高尚的人同大王一起生活,坐时就一道读《诗》《书》,立时就共同演习礼仪。

    刘贺不傻,听懂了龚遂话语中的意思,是要他亲贤臣、亲儒道、读《诗书》,远离小人。

    为了社稷,刘贺采纳了。

    龚遂连忙从郎官中,挑选了以张安为首等十人,用言行举止来影响刘贺。刚开始,刘贺与这些人相处,没有多大问题。可,时间久了,觉得这些人太文绉绉,令他没有自由,很是头疼。

    为了结束这种苦日子,刘贺拿出君王的霸气,直接遣退了这些人。

    当刘贺遭遇了很多不详的异象,如狗头人身戴冠、大乌成群飞入宫殿,身边人皆不能答这些现象。他问龚遂:为什么?

    龚遂抓住时机,又开始劝谏道:这是天帝在告诫您,在您身边的那些人都是不识礼的小人,就像戴冠的狗一样。把他们赶走,您的王位可以保持,不把他们赶走,您的王位就会失去。

    刘贺恼怒道:那该怎么办。

    龚遂很有意思,说了很长一段话,主要有三个意思。

    其一,我多次劝谏,你不听。这次,你若不听,将会危害社稷。

    其二,建议刘贺多读《诗经》,好好学学治理国家之道,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其三,好好自我反省,你做的那些事,是在危害社稷。

    刘贺听了,但,依旧不执行。毕竟,他才十多岁,哪里听得进去这些良言。

    当刘贺听说汉昭帝病重,派出中大夫到长安问候。为了交好朝臣,他还送了特别的礼物:仄注冠。

    令人充满疑惑的行为,刘贺不仅以賜大臣,又以冠奴。

    大臣和奴仆都戴同样的仄注冠,很不利于团结。但,刘贺依旧我行我素,完全没把这种事,当回事。

    当血污了刘贺的王座,又令他不淡定了。还是龚遂劝谏道:宫殿就要空了。血的出现,这是阴暗忧愁的征象啊。您应该戒惕谨慎,自我反省。

    刘贺听了,依旧不采纳。

    不详的事情,接连发生,令刘贺很糟心。当朝廷拥立他为帝的诏书,送到他面前。刘贺顿时觉得,以前的不祥之兆,是天降吉瑞。

    他从诸侯王,一跃为大汉皇帝,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

    【西去长安当皇帝】

    刘贺少年心性,不爱读书。若爱学习,他就会知道先祖汉文帝,是怎样从诸侯王到汉帝那些事。可惜,他没有认真看书,去学历史,以借鉴之。

    当诏书送来,刘贺迫不及待在凌晨一点,用火烛看玺书。当得知这些事是真的,他控制不住喜悦之情,不做准备,急不可耐前往长安。

    他深怕自己去晚了,帝位就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

    刘贺几个时辰不到,一口气跑了一百三十五里,来到定陶,侍从人员的马一匹接一匹死在路上。

    昌邑国君臣,都在为刘贺被拥立为帝的喜悦,冲昏了头脑。然,龚遂很冷静,出言劝阻:你想当皇帝,不能太心急。皇帝刚去世,你整出这番动静,天下人会如何看你。

    这一次,刘贺听进去了,才令郎官、谒者五十多人返回昌邑。

    然,刘贺依旧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他从边缘化的诸侯王,一举被朝臣拥立为新帝。

    他没有去想,自己为什么能够被立为皇帝?

    他也没去想,朝廷的局势如何?

    他更没去想,自己去了长安,能否坐稳皇帝宝座。

    他也没去想,自己西去,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此时,刘贺脑海有一个念头:他是被朝臣拥立的新帝?

    我要第一时间,赶赴长安,去当皇帝。

    我,要大张旗鼓,去当皇帝。

    父亲没能当皇帝,我来完成他的心愿。

    长安,我,刘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