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繁体版

谥号与庙号

    【追谥本家】

    本始元年五月(公元前73年),大汉境内,出现祥瑞:凤凰聚集于胶东郡、千乘郡。

    天降祥瑞,代表刘病已得到上天的认可。这道祥瑞来得太及时了。于是,刘病已抓住这个机会,恩泽百姓,大赦天下。

    不仅赏赐吏二千石、诸侯相、下至中都官、宦吏、六百石爵级,各有差等。从左更到五大夫,还赐天下人民爵位各一级,孝子二级,女子每百户赐牛肉及酒,租税免收。

    他通过这种方式,要让天下人知道,大汉的皇帝,叫刘病已。

    尽管,刘病已坐稳了皇位,也做了很多有利于巩固皇位之事。但,他最想做一件事:为祖宗平反。

    可,他祖宗做的那些事,是汉武帝钦定。汉昭帝时,也没去为皇兄平反。再加上,他以汉昭帝子嗣的身份,继承皇位。

    要为先祖平反,就可能会面临礼制问题。

    刘贺被废,有一条就是祭奠自己的生父,且立尊号皇考。刘病已不愧是聪明人,借鉴了刘贺失败的经验教训后,他想了一个办法:追加谥号。

    于是,一场关乎礼制的问题,被提上了议程。而,刘病已召集朝臣,召开了一次深入交谈的会议。

    会议的主题:为曾祖母卫子夫、祖父刘据、祖母史良娣、父亲刘进、母亲王翁须议谥号,设置墓地园邑。

    卫子夫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在皇后这个岗位上呆了三十八年。她不仅为汉武帝生下三女一子,还为汉武帝带来了最强的嫁妆,卫青和霍去病。

    卫子夫也有千古贤后的称呼。

    巫蛊祸时,汉武帝下落不明,是生是死,未可知也。乱臣江充借此想要,祸杀刘据。卫子夫见儿子刘据懦弱了一辈子,却敢诛杀江充之流,感到欣慰。

    她不知汉武帝是生,是死。但,知道有人想害她的儿子。

    卫子夫不惧生死,与子共进退。

    刘据战败逃亡,卫子夫知道做的事,意味着什么。

    汉武帝得知精心培养的逆子反他,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卫子夫也反他。盛怒之下,汉武帝让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持诏收缴皇后玺绶。

    为了留住仅存的尊严,卫子夫选择了自杀。

    黄门苏文、姚定汉用车将卫子夫遗体运到公车令空房中,盛以小棺,葬于长安城南桐柏亭。

    可怜的一代贤后,死后,如此凄惨。

    卫子夫去世后,汉武帝没有下诏废黜她的皇后之位,余生也没有立皇后。对卫子夫也没有追加谥号,将其归纳为乱党,搁置处理。

    刘据生有三子一女,女儿是平舆侯的嗣子娶为妻。

    刘据兵败,向东逃亡来到湖县,藏在泉鸠里,最终被追捕,为了最后的尊严,他选择自杀。跟随刘据逃亡的两个儿子,也都被杀害。

    始皇孙、王翁须、刘据之女等相关人员,尽数被诛。

    他们都是皇族成员,死后,连葬在一起的机会都没有。

    卫子夫、史良娣葬在长安城南。

    史皇孙刘进、皇孙妃王夫人与皇孙女葬在广明。

    跟随刘据逃亡的两个儿子,葬在湖县。

    面对祖先的惨祸,刘病已虽不能改变结局,但,做为子孙,定要做点什么。哪怕,千难万阻,也要去做。于是,刘病已以皇帝身份,下了一道诏书:故皇太子在湖县,没有谥号,岁时没有祭祀,为他议定谥号,设置园邑看守坟冢。

    这道诏书一下,遭遇了强烈的反对。

    他们反对的理由只有一个:礼制。

    按照汉朝礼制规定,过继做别人后嗣,就是他的儿子。对亲生父母不能祭拜,本意是为了尊重祖先。刘病已是以孙子的身份作为汉昭帝的后嗣,继承祖宗大业,更不能逾越礼制。

    刘病已面临的这个问题,直到大明嘉靖时,还发生了大礼议之争。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的行为进行盖棺定论。而,汉武帝没有给儿子,追谥号,汉昭帝也没有为皇兄追加谥号。刘病已去做,属于大逆不道,违背先帝遗志,是不孝子孙。

    然,刘病已知道,只有给先祖追加谥号,才能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他若不承认先祖,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子孙。

    经过刘病已与大臣激烈斗争,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曾祖母卫子夫被改葬于长安城覆盎门之外,追加谥号为思后,置园邑三百户,派长丞对陵园进行奉守。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思后园。

    祖父刘据,追加谥号为戾,设置园邑二百户。祖母史良娣,追加谥号为戾夫人,设置园邑三十户。

    父亲刘进,追加谥号为悼。母亲王翁须,追加谥号为悼后。比照诸侯王的规格建立陵园,配置供奉采地三百户。陵园设置长、丞等官职,依制周卫供奉守护。

    谁能想到,巫蛊祸幸存的襁褓之婴刘病已,十八年后,能够逆袭当皇帝,成为一段传奇。不仅如此,这个存活的婴儿,还敢与朝臣,与礼制作斗争,敢会为自己的先祖追加谥号。

    他敢于面对先祖做的那些事,也不认为先祖做的那些事是错的。就这样,皇长子刘据一脉,总算有了谥号。

    有了谥号,这说明了他们是刘家子孙,彻底摆脱了罪人的身份。

    刘病已用自己的智慧,总算解决了汉武帝、汉昭帝没有解决的问题。尽管,刘病已为父亲追加谥号,但,他还不能进一步,为自己的父亲,进宗庙,追加为皇考。

    为了减轻阻力,刘病已没有急着去做这件事。

    他,还年轻。

    年轻,就有资本。

    现在,不能做的事。那就交给未来。

    刘病已还要做一件大事:继续巩固皇位,证明皇帝的合法性。

    【定庙号】

    刘病已发挥大脑的能动性、想象性,他又想到一个办法:为曾祖父汉武帝追加庙号。

    汉文帝得到朝臣拥护,才成为大汉新的皇帝。尽管,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三年。也做出了很多惊人成绩。但,他死后,也没能进祖庙,葬祖陵。

    他帝王身份的合法性,也遭受质疑。

    汉景帝继位,为了巩固帝位,进一步证明自己这一脉的合法性。于是,汉景帝想了一个办法,为汉文帝追加庙号。

    在汉景帝的努力下,汉文帝有了庙号,叫汉太宗。

    汉景帝不仅要汉文帝一脉的子孙祭祀,还要诸侯也建庙祭祀。如此,大汉王朝只会记得汉文帝这一脉的合法性,绕过了汉惠帝这一脉。

    刘病已从汉景帝巩固帝位做的那些事,找到了灵感。于是,他要为曾祖父:追加庙号。

    庙号和谥号,是两种制度。

    谥号,只要是诸侯,无论犯下了什么错误,后人都可以为他追加谥号。当然,你干了很多坏事,即便有谥号,也是恶谥。

    庙号制度,起源于商。

    要想拥有庙号,你是一位主君还不行,要加一个前提条件:要有大功。

    据史料记载,殷商传了17世31王,历经五百多年。能够配享宗庙的人,只有三人。故而,商的宗庙只有太宗、高宗、中宗。

    太宗,是指打天下的人。

    高宗,是将王朝推向盛世。

    中宗,是指中兴之主。

    姬周灭商,取消了庙号制度。及至,秦始皇横扫诸侯,建立大秦王朝,他不想被子孙乱加谥号,故而取消了谥号制度,也没有庙号制度。

    刘邦反秦灭楚建立大汉,开创了新的王朝。他也成为第一个有谥号,也有庙号的皇帝。

    那么,汉景帝为汉文帝立庙,就可以成为正统?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庙号制度的重要性。

    庙号,不是什么子孙都可以为先祖立,他要满足一个硬性条件:必须是正统的继承人。

    立庙是嫡系子孙的责任,主丧、主祭是宗子才能行使的权利。

    汉惠帝之所以没能立庙,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他的子孙被诛杀。

    其二,汉惠帝的功绩没有达到立庙的标准。

    当然,汉景帝有意避开汉惠帝,立汉文帝,更能说明帝位的合法性。换句话说,汉景帝为了彰显正统性,才为汉文帝立庙,而汉文帝做的那些事,也有资格被立庙。

    就这样,开国皇帝叫高祖,将王朝推向兴盛叫太宗,从汉景帝时,成为定制。

    刘胥见皇六弟继位后,没有为汉武帝追加庙号。刘胥主动上书,为汉武帝追加庙号。然,庙号,应该是继承者做的事情。刘胥的请求,直接被朝廷否决。

    按照礼制,皇帝驾崩,一定要太子在灵柩前即位,然后才能主丧,为先帝发丧。

    刘病已即位时,其曾祖父汉武帝已去世十三年,他不可能以皇储的身份,为汉武帝主丧。但由于汉昭帝未出临武帝葬礼、又未能为武帝立庙。刘病已为汉武帝立庙,就能达到一个目的:宣示自己才是汉武帝的嫡系遗脉(卫太子刘据是武帝嫡长子)。

    刘弗陵虽继承汉武帝的皇位,由于年龄太小,事情又太多,没时间去做这件事。刘病已若能给汉武帝立庙,就能绕过汉昭帝,更加证明自己皇位的正统性。

    刘病已想要通过立庙这种方式,向天下人宣告一个理念。他的祖父刘据,本来是汉武帝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是最有资格继承皇帝的最佳人选。

    奈何,小人当道,令其蒙受遭难。

    刘病已虽然以孙子辈的身份做了汉昭帝的后嗣,成为大汉第十位皇帝。但,他是汉武帝的正统继承人,根正苗红的皇曾孙。

    当然,刘病已要做这件事,就要想到两个结果。一个是做成了,他能够得到什么。另一个没做成,他会失去什么。

    经过权衡利弊,刘病已果断踏出了那一步:去做。

    于是,刘病已又以皇帝的身份,下了一道诏书。

    这道诏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朕德行浅薄,而继承祖宗大业,早晚怀念武帝履仁行义,挑选名将,征讨不服,因而匈奴远逃,戡平氐、羌、昆明、南越,边远地区望风归顺,叩塞臣服;兴建太学,按礼郊祀,确定正朔,协调音律,泰山封禅,宣房筑堤。符瑞迭应,宝鼎生辉,白麟呈祥、丰功盛德,不能尽宣,而庙乐与其功德不相适应,请有司议奏。

    这封诏书列举了汉武帝的不世之功,其用意,就是告诉朝臣:汉武帝如此优秀,足以配享庙号。

    刘病已之举,简直是一石掀起千层浪,引发了朝臣激烈讨论。

    这些朝臣分为三派。

    一派以霍光为主,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汉武帝的功与过,一直存在争议。霍光能够有今天,离不开汉武帝的扶持。他若支持,那么,汉昭帝时期,他为什么没有提。他若不支持,那么,就会被人说成是凉薄的人。

    霍光很为难,只能保持沉默。

    另一派,以夏侯胜为主。这一派,主要持反对意见。

    夏侯胜擅长经术,预灾祸。他因通过天象,看到了刘贺被废的结局。霍光得知后,认为这类人,很了不起。

    于是,霍光将夏侯胜推荐给上官皇太后。上官皇太后跟着他学习《尚书》、经术,并提拔他担任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

    废刘贺,立刘病已,夏侯胜也参与其中。刘病已封赏群臣,夏侯胜因参与谋划废立事,定策安宗庙,又增加食邑千户。

    刘病已要给汉武帝追加谥号,要完成这件事,自然要经过汉相蔡义、御使大夫田广明。于是,刘病已特意下了一道诏书。其内容是这样的:

    朕细末的身世,蒙受先帝遗德,承继圣业,奉祀宗庙,日夜思念。孝武帝亲身实践仁义,厉行威武,攘四夷扩大疆土,募集贤士,易服色,更立法,功德无量,一言难尽。但他的庙乐不称,朕甚悲哀。

    希望你们与列侯、二千石、博士商议。

    刘病已的诏书,遭到了以夏侯胜为首的人反对。

    反对的理由:

    孝武帝虽然有攘四夷扩大疆土之功,但多杀士众,耗尽人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死者过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有的人吃人,积蓄不能恢复,对百姓无恩德,不应为他立庙乐。

    换句话说,夏侯胜要放大汉武帝的过,以此为由,彰显汉武帝没资格立庙。

    最后一类是支持人,他们是以汉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为首。

    当夏侯胜反对为汉武帝立宗庙的言论一出,位列三公的蔡义、田广明站了出来,明确表态:应该按照皇帝的意思,为汉武帝立庙。

    九卿和朝臣也跟着表态:当立。

    于是,正方和反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按理说,夏侯胜面对公卿责难,为了自己的富贵,应该及时转变立场。怎知,他自认清高,不愿意与朝臣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

    有人提醒道:这是诏书。(潜台词是皇帝下达的命令,我们应该立即执行)

    夏侯胜是有学问的人,当即反驳:诏书不可用,人臣之义,应该直言正论,不应迎合顺从旨意。话已出口,哪怕被杀,也不后悔。

    蔡义、田广明、公卿闻言,一边斥责夏侯胜大逆不道之言,另一边上书以夏侯胜责难诏书,毁谤先帝不道为由,进行弹劾。丞相长史黄霸,因迎合放纵夏侯胜,不检举、不弹劾,同罪。

    众人给出一个统一意见:下狱。

    刘病已看到结果后,顺应朝臣的请求,将黄霸、夏侯胜下狱治罪。

    有了这个典型案例,朝臣中没有人在反对。

    群臣共同上奏,尊汉武帝庙为世祖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代代献礼,以显示盛德。凡汉武帝巡狩到过的郡国共四十九处,都立庙,同高祖、太宗一样。

    刘病已做成这件事,很高兴。不仅赏赐百官,还赏赐民爵位一级,赏女子百户牛酒若干。

    值得提的是,夏侯胜、黄霸被关在监狱。黄霸想从胜学经术,夏侯胜以罪将死来拒绝。黄霸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刘病已先追加先祖谥号,再为曾祖父立庙号。几套组合拳下来,刘病已证明了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谁能想到,这个十九岁的少年皇帝,会有如此魄力。

    不久后,一个难题又摆在他面前:田延年贪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