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繁体版

百年汉匈战争之冠

    【乌孙与汉那些事】

    乌孙国,它的国都在赤谷城,离长安八千九百里。有十二万户,六十三万人,将士有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乌孙,出现在大汉视线之中,要谈及一个人。这个人被称为凿空西域的张骞。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西寻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张骞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可谓是历经千难险阻,一去一返,用了十三年。尽管,张骞没有完成使命,劝大月氏东归,与汉结盟。但,他成为西汉放眼看世界第一人。

    此行,张骞发现了除了大汉与匈奴之外的新天地,被取名为西域。按照西域国家实力,划分等级。乌孙,无疑是强国、大国。

    时隔多年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其中有一个战略目标,联合乌孙,共伐匈奴。

    因为张骞,大汉知道了乌孙那些事。比如乌孙曾生活在河西走廊,却遭遇大月氏攻杀。唯有乌孙王的小儿子,逃到了匈奴。这个幸存的乌孙王子,还留下了一道神话,被称为狼养大的孩子。

    这个乌孙王子,叫猎骄靡。

    猎骄靡部族被灭,只能定居在匈奴。他跟着冒顿、老上两位匈奴大单于东征西伐,也是勇猛过人。猎娇靡借助匈奴的力量,击败大月氏。并在陌生的土地,建立新的国家。还用武力,在西域打出了赫赫威名。

    猎骄靡的奋斗史,成为了一段传奇故事,是乌孙人口中的大英雄。

    然,英雄总归会迟暮。

    猎骄靡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难,导致儿子、孙子对立,乌孙国陷入分裂状态。

    张骞二出西域,联合乌孙,共击匈奴。这个战略思想,最终也没有成功。猎骄靡忙于维持国内分裂局势,没有站队匈奴,也没有选择支持大汉。为了摸清大汉的底细,猎骄靡派出使者,前往长安朝拜大汉皇帝。

    赵破虏攻楼兰,破姑师。李广利两次史诗级万里远征大宛。猎骄靡看到了汉的强大,派出使者前往求和亲,奉上聘礼,一千天马。就这样,汉史中第一位有名字的公主出现了,她被称为细君公主。

    刘细君的曾祖父是汉景帝,祖父是汉景帝第五子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他的本家,可谓是根正苗红的皇家后裔。

    原本,刘细君可以成为衣食无忧的江都国公主。然,她的父亲荒淫无道,还走上了谋反道路。刘细君从宗室诸侯贵女,沦落为罪臣之女。

    汉武帝为抗击匈奴,钦命刘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琵琶。

    刘细君这位东方美人,获得了乌孙上下一致好评。随着,猎骄靡年老,想使孙子军须靡娶刘细君。

    接受汉文化长大的刘细君,自然不能接受这种安排。于是,给汉武帝上书,请求归国。

    汉武帝给了一个批复:不同意。

    刘细君无奈,只能从乌孙习俗,嫁给了猎骄靡的孙子,并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只在乌孙生活五年的刘细君病逝。

    刘细君死后,乌孙王军须靡按照爷爷猎骄靡的行事作风,一边迎娶汉家女,另一边迎娶匈奴女。汉武帝又派了第二位有史记载名字的公主前去和亲,她被后人称为解忧公主。

    军须靡与刘解忧没有生下子女,却与匈奴女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泥靡。

    不久后,军须靡病重。

    按理说,军须靡应该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泥靡。奈何,泥靡太小,驾驭不了群臣,更不能与叔父相争。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军须靡与堂弟翁须靡(大碌的儿子,曾是三分乌孙的人物)做了一场交易。

    军须靡愿意将乌孙交给翁须靡,立他为王。但,附加了一个前提条件,翁须靡死后,要立他的儿子泥靡。

    翁须靡接受了这个条件,接替军须靡的班,成为第三任乌孙王。进而,结束了爷爷猎骄靡、父亲大碌、堂兄军须靡三分乌孙的局面。

    按照乌孙习俗,军须靡死后,所有的财产都归翁须靡。翁须靡按照传统,迎娶了汉公主刘细君和匈奴公主。

    翁须靡有一个外号:肥王。

    刘细君与翁须靡感情十分好,生下了三子两女,坐稳了乌孙后宫的位置。转眼间,刘细君在乌孙,已经有二十多年。她的子嗣,也发展很好。

    她的长子叫元贵靡。次子,叫万年,是莎车王。三子,叫大乐,担任左大将。长女叫弟史,是龟兹王绛宾之妻。小女叫素光,是若呼翎侯之妻。

    刘细君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发展很好。本以为,这种局面,会继续发展。然,一个人打破了她的宁静。

    这个人,就是匈奴单于壶衍鞮。

    【壶衍鞮那些事】

    壶衍鞮是狐鹿姑单于之子,于公元前85年,继承单于之位。他继位之时,是匈奴内部最不好的岁月。

    他在母亲和卫律的操作下,继承了匈奴王位,进而导致了很多人不服。比如左大都尉,因贤明被壶衍鞮的母亲杀害。左大都尉的兄长,第一个不满。

    叔父左谷蠡王本应该按照狐鹿姑临终前的遗嘱继承单于之位,却没继承,他也不服。

    左贤王地位比壶衍鞮地位高,没能继承爵位,他也不满。

    左贤王、左谷蠡王联合,准备带领部众逃亡大汉,奈何,消息泄漏。这二人虽没有降汉,却也不前往龙城朝贺。

    转眼间,过了几年。尽管匈奴四分五裂,但,壶衍鞮坐稳了匈奴大单于之位。随着年龄增大,壶衍鞮想要用武力证明自己,一统草原。于是,他把作战目标,放在了大汉。

    怎知,大汉太强大了。

    瓯脱王被擒,西祁王被抓,污犁王被射杀。

    对汉战事,壶衍鞮输得一败涂地。

    这时,匈奴的仇敌乌桓,在大汉的扶持下,强大起来,还掘了匈奴的祖坟。壶衍鞮带兵亲征乌桓,结果,没能打下来。

    且鞮侯在位期间,很是憋屈。南边奈何不了大汉也就算了,东边还奈何不了乌桓。

    当大汉使者傅介子,不仅在龟兹问罪龟兹王,斩杀匈奴使者。还斩杀了楼兰王,扶持亲汉的质子,建立鄯善国。

    于是,壶衍鞮转移战略目标,与大汉争夺西域。

    乌孙,是依靠匈奴扶持,才能称霸西域。怎知,乌孙竟然联合大汉,破坏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一代乌孙王猎骄靡和第二代乌孙王军须靡,周旋在大汉和匈奴之间。第三代乌孙王翁须靡,亲近汉家女,与匈奴作对。

    若不拿逼降乌孙,匈奴如何驾驭西域诸国。

    要打乌孙,总要有名义。于是,壶衍鞮以上国的身份,要求乌孙王将解忧公主送到匈奴王庭。不送,国灭。

    翁须靡结束了乌孙分裂的局势,也是一代枭雄。解忧公主是他的右夫人,且,为他生了三子二女。他若将解忧公主送出去,天下人会如何看他。

    面对且鞮侯的欺辱,翁须靡霸气回应:不送。

    且鞮侯以这个为借口,联合姑师,大举进攻乌孙。

    匈奴虽然没落,难现冒顿时代的辉煌。但,乌孙与匈奴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面对匈奴入侵,乌孙只能反守,连丢车延、恶师等地。

    匈奴掠夺乌孙百姓后,继续加大攻击力度。匈奴虽强,乌孙也不弱。且鞮侯想要一口吃下乌孙,也没有那么容易。

    刘解忧见乌孙打不赢匈奴,若是战事,继续下去,乌孙迟早会被灭。可,西域诸国忌惮匈奴,谁敢发兵来救?

    答案:没有人。

    就在这时,刘解忧想了一个办法:向母家求援。

    刘解忧也没有足够的信心,能够请动大汉帮忙。毕竟,她远嫁乌孙二十多年,虽与汉保持友好关系。但,乌孙离长安有数千里之遥。

    大汉朝臣,还记得这位远嫁异国的刘解忧吗?

    【联乌抗匈】

    当刘解忧的求救信,送到长安。病入膏肓的汉昭帝立马召集群臣,开会商讨。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救与不救。

    救,大汉能够得到什么?

    不救,大汉会失去什么?

    千里救援,这是一项高度度且危险的工作。所以,要认真思考,再思考。反复议论,再议论。救援乌孙的提案,尚且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案。一个意外发生了:汉昭帝暴毙。

    皇帝死了,大汉朝臣忙着迎立新帝。救援乌孙一事,被耽搁下来。

    本始二年,刘细君抵挡不住匈奴的攻势,再一次向长安上书。被搁置的问题,又重新提上了议程。

    联乌抗匈,是汉武帝制定的国策。为了巩固这项国策,先派了细君公主,后派了解忧公主,前去乌孙和亲。而今,乌孙和大汉和亲三十多年,同盟关系牢固。

    乌孙有难,大汉坐视不管,不仅会失去这个盟友,又如何立足西域。这次会议最终结果出来了:出兵。

    要支持乌孙,打击匈奴,就要解决几个新的问题。

    如何去救?

    怎样去救?

    以谁为将?

    多少兵力出征?

    分几路攻势?

    还有,后勤补给是否跟得上?

    经过朝廷多次磋商,这些问题都被解决。这次出征的将领,选择出来了五位。他们是田广明、范明友、韩增、赵充国、田顺。

    来看一下,他们有什么战功,为何得以出征。

    田广明,汉武帝时,捕获公孙勇造反案。汉昭帝时,先平定益州郡叛乱,后平定武都郡反叛。此时,他官居御史大夫,被封为昌水侯。此次,田广明被拜为祁连将军,领骑兵四万,兵出西河郡。

    范明友,汉昭帝时,先跟随水衡都尉吕破奴大破牂柯叛军,再参与平定益州叛乱、武都氐族谋反,后大败乌桓。不仅如此,范明友还有一个身份:霍光的四女婿。

    此时,范明友任未央卫尉,封平陵侯。此次,范明友被拜为度辽将军,率骑兵三万,兵出张掖郡。

    韩增出身勋贵家族,汉武帝时期,少为郎官,历诸曹、侍中、光禄大夫。汉昭帝时,官至前将军,联合大将军霍光拥立刘病已,增加食封一千户。此时,韩增官拜前将军,封龙雒侯。此次,韩增被拜为前将军,率骑兵三万,兵出云中郡。

    赵充国是一位资历雄厚的老将,他的第一仗是跟随李广利千里奔袭天山攻打匈奴,成为了大军突破重围的核心人物,还收到汉武帝亲自表彰。此战,打出了他的显赫名声。汉昭帝时,赵充国先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带兵平定武都郡叛乱,后反击匈奴俘获西祁王。

    他从一个小兵,用三十多年的军功,成为大汉高级将领。此时,他官拜后将军,兼水衡都尉,封营平侯。此次,他被拜为后将军,率骑兵三万,兵从酒泉郡。

    田顺,他的父亲是田千秋。其父历经汉武帝、汉昭帝,为相十二年,被封富民侯。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田千秋去世,田顺袭爵。田顺没有享受到父辈的萌茵,官居九卿,却也是封疆大吏,官拜云中太守。此次,田顺被封为虎牙将军,率骑兵三万,兵出五原郡。

    从几何地图上看,将云中郡、五原郡、西河、张掖郡、酒泉郡,连成线段,足以见得,这次出兵讨伐匈奴,作战线路之广。

    本始三年正月,大汉征调五位将领,兵分五路,起兵十六万,讨伐匈奴。加上,乌孙出兵五万。如此盛大规模,这也是两汉,骑兵讨伐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次,堪称百年汉匈战争之冠。

    刘病已满怀期望,只要击败匈奴,再现武帝之风,就更能证明他是合格的皇帝,优秀的继承人。然,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声势浩大的五路伐匈,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雷声大,雨点小。

    现在,来看一下五路将军作战情况。

    征和四年(公元前90年)三月,汉武帝集结七万骑兵、八万步兵,合计十五万大军。再加上,西域联合军,兵分四路讨伐匈奴。此战,绝对是汉武帝时期最惨烈一战:七万男儿魂归异地,主将投降。

    时隔十八年,大汉再一次重拳出击,用武力解决匈奴。此战胜负的意义,极为重大。这也是刘病已初登帝位,第一次大规模用兵。

    刘病已满怀期望,最终落空。

    赵充国兵出酒泉,向西行进,抵达战略目的地:蒲类海。

    他要赶到这里与盟友乌孙会师,一起征伐匈奴。然,赵充国来到蒲类海,没有见到盟友。赵充国对战局判断后,立马下令,抵达下一个战场:侯山。

    赵充国走了一千八百里,也没有遭遇匈奴的主力,却遇到了匈奴使者。此战,赵充国追杀单于使者蒲阴王三百余人,掳获牲畜七千多。此次,赵充国抵达指定的战略目的,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使命。随即他做出退兵的指示。

    范明友兵出张掖郡,向北行一千两百多里,抵达指定的战略目标:蒲离侯水。

    此行,他虽未遇到匈奴主力,但也斩敌七百多人。范明友也完成了朝廷既定战略目标,引军南撤。

    韩增兵出云中,一路向西,追敌一千多里,抵达候山,与赵充国会师,斩敌百余人。

    田顺,兵出五原郡,向西北行进八百里,抵达战略目标地:余吾水。

    此战,他也没有遭遇匈奴主力,斩敌数量有限。然,他敢谎报军功,言称杀敌一千九,俘牲畜七万。

    田顺作假,也太假了。

    田广明,兵出西河,向北行进。他不仅官职最高,还被寄予厚望。故而,他率领的骑兵是最多的。此战,他向北行进一千两百里,抵达战略目地:鸡秩山。

    当田广明走到这里时,他遇到一个人,冉弘。

    冉弘,是汉使,正出使匈奴归来。他给田广明提供了一个情报:匈奴主力正在前方。

    按理说,田广明西征一千两百里,就是为了寻找匈奴主力。找了这么久,总算找到了匈奴主力,接下来,就应该是一场血战。毕竟,田广民官职一路升迁,是靠军功走过来的。

    这样的人,有血性,不怕死。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田广明听说匈奴主力在前方,他出现了畏战的情绪。不仅以强势的方式,压下了冉弘提供的有用情报。还不顾侍御史公孙益寿劝阻,避而不战,率军南撤。

    十六万骑兵,分五路进攻匈奴。如此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却取得微末战功,这真是雷声大,雨点小。

    此战,虽未胜,也未败。

    按理说,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五位将军归来后,有两位被人弹劾。一位叫田广明,另一位叫田顺。

    田广明有两罪,其一,畏敌避战;其二道德恶劣。

    据史料记载,田广明率大军出塞时,抵达受降城。受降城都尉战死,正在发丧。田广明却在灵柩前,招来寡妻发生关系。

    若是一般人,这是道德问题,会遭受世人谴责。田广明是大汉的御使大夫,却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不杀,难以服众。

    于是,田广明被下放廷尉府,问罪。

    为了士大夫的仅存的尊严,田广明选择自杀。

    田顺谎报战功,被下放廷尉府,为了士大夫的尊严,最终选择自杀。

    五路大军北伐匈奴,其骑兵,是两汉之冠。怎知,三路大军取得微末战功而返。一路,畏敌不往被杀。另一路,虚报战果被杀。

    这样的结果,的确令人不满意。

    大汉这边没有取得显赫战果。而,盟友乌孙却给大汉传来了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