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深圳
繁体版

第二章 幸运的女儿,不幸的母亲

    美国影片《伯德小姐》中,家住小县城的女孩Christine,来到美国后,给自己改名为“LadyBird”——鸟小姐。

    一个新名字,代表一种新生活的向往。

    同样,家住小镇的女孩何秋燕,来到深圳后,给自己改名何雪莉——ShirleyHe,在这座城市,ShirleyHe简历上写着:江大研究生、财经媒体人、《对话创业》制片兼主播。

    无论什么行业,像何秋燕这种从小镇走出来的女孩,要出人头地,有知识、有表现、有能力,绝对不够。

    这个社会并不缺少知书达礼的女孩,实学才干的人也绝不在少数,能够走到台上,获得灯光掌声,就需要那么一点机遇。

    何秋燕非主持科班出身,也并非金融专业,能够走上舞台,成为财经主播,全因互联网带来的媒体融合。

    在融媒体大趋势下,传统电台电视台,从单一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转型为融合多种媒体业务和文化产业形态的综合传媒集团。

    转型不仅是战略路径上的全平台整合,也不仅是内容从单次采集转为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多次分发,更多是组织架构上的改变。

    华南传媒于2014年完成传统媒体融合,实现传输通道全面数字化,集团下设12个电视频道,4套广播频率;20余家产业单位,重点布局新媒体,向能主持能写又有互联网经验的媒体人伸出橄榄枝。

    从深圳之光财经版转到华南传媒下属的财经新媒体,如同麻雀变凤凰。

    在深圳之光,何秋燕除了周末主持活动收拾一下,日常就穿宽松衣服进入论坛,把前一天的贴子分别挂上火球,加上精华,边扣眼屎边换马甲,跑到各个贴子里水一会。

    接着慢悠悠泡上一壶茶,写自己的专栏,中间跟几个经常发贴的网友哈拉一下换换脑子,又赶在中午前,跟几个小V聊聊市场,顺便邀请周末活动分享。

    做互联网财经版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低调。

    到了华南新媒体,每天则都要打扮整齐,谈吐周到的营业,不是在拉广告,就是在搞社交的路上。

    说是制片人,其实就是承包一档节目,每年支付占屏费,挂靠在下面频道播出,对外有招商授权,对内自负盈亏。

    好在制作是何秋燕喜欢的内容《对话创业》——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做年轻人的“传声筒”,而立志在寻找未来创新力量这一角度上,发出创业一线的声音。

    当时,华南传媒已经有好几档创投节目,都属于挂靠制作,报道中各行各业的公司都有,解读以财报或商业模式分析为主,典型的商学院风格。

    何秋燕尝试在《对话创业》里融入人文视角,无论多么高深的技术,创业永远是关于渴望、选择、行动的故事,成功只是这个故事的结果。

    在这个故事中,创业者的内在发生了什么?

    心念产生期待,创造促成行动,在时间金钱市场的变量下,形成特定成果,《对话创业》就是要发现还原解读这一过程。

    和一问一答的访谈主播不同,何秋燕把自己定位为为创业者与观众的中间人,团队走进企业,跟随创业者一起,跟拍工作日常,像朋友一样跟创业者对话。

    他们是从哪里开始的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如何从零开始?他们如何面对迷茫?这些,不仅是创业的“广度,也是观众感兴趣的“深度”。

    这些理念来自于她在深圳之光的运营经验,在财经版,那些高大上的故事往往反响平平,而在城中村创业,自己送外卖的故事反而互动热烈。

    何秋燕拍过自己和一个餐饮创业者在厨房一起和面的场景,很多网友在贴子要地址。

    因此她有一种明显的感觉,相比讲产品的硬广,观众更喜欢听创业者讲过程的酸甜苦辣,越是带有情感的商业故事,越能满足观众需求。

    更何况公司类的报道、人物类的报道,本身就是和创业者的故事分不开,每个创业者都有他的成长故事,每个公司发展都有他的品牌故事。

    节目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三类,投资人、创业者和经营管理者,每期节目开头以第一人称的故事讲述,做金融科技的老杨,七八个专访开场都是高大上的办公室,只有在《对话创业》的开场是荔枝公园,配着老杨的川普:

    “我是老杨,玉龙科技金融的创始人,今年45岁,年轻时吃过很多苦,在深圳跑业务时,一天只吃一片面包,住2块钱的旅店,有次没有收到钱,在荔枝公园睡了一个礼拜。”

    这段真情告白不仅感动了老杨,还让何秋燕打开了市场,老杨介绍了红山创投,而红山的邹总,上完节目就给了赞助。

    何秋燕这才明白,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在这些创业者心中,品牌价值根本不同。

    就连原本挑剔的母亲,看了电视上的何秋燕,也会笑着说:“燕儿这下能干了,硬是康抖儿跳到米抖儿。”

    母亲说这话时,眼神是真的羡慕。

    她的人生原本也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起点,

    在母亲的回忆里,外公是大家族的少爷,外婆是大家族的小姐。

    外公在镇上的学校当校长,外婆则带孩子、人情往来……总之,她曾是家庭殷实的白富美。

    可是母亲五岁时,外公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回来跟外婆提离婚,外婆不想离,于是,送回老家、划成分、当成精神病送到医院,一个有权力的男性要对付一个下堂妻,手段可以层出不穷。

    外婆被整得奄奄一息,舅舅和母亲从小无依无靠,靠吃百家饭长大,更不要谈接受教育。

    好不容易二十岁嫁了个掌墨师,过了几年小康生活,遇到建房出事,又回到一穷二白。

    人到中年,母亲担下父亲不擅长的农活,空了就去镇上赶集卖货,又管土地又做小生意。

    她忙得脚不沾地,经常凌晨三四点钟点一盏油灯做家务,天亮就背一个大背篓去赶场,太阳下山回来继续做农活。

    母亲一生都在为幸福家庭、富足平静的生活努力,奈何却找不到命运之门的钥匙。

    人的命运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时代、机遇、环境,每一样外部的东西,都可能左右、改变甚至破坏命运。

    掌声打断了何秋燕的回忆,她快速走上讲台接过沈一江的话筒:“谢谢沈总。今天,我们围绕数字经济这一词汇来共同探索一个新的时代。

    23年前,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经济正式与世界接轨,与世界相连。

    在随后的23年里,互联网蓬逢发展,中国经济一道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7000美元,成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这23年里,网民规模超过7亿人次,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微博、团购、共享经济,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从通信、物流到支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为中国注入了难以估量的洪荒之力,成就了一批比肩国际的互联网公司,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概念一脉相承,同时更进一层,而其中新的应用场景也将掀起新一波创富浪潮。

    正如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各位校友对布局数字经济有不同的问题,但其中的共性又非常重要,因为接下来的5年、10年甚至几十年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投资人应该如何抓住数字基建的投资机会,创业者们又该如何面对数字商业的新业态,下半场的论坛,我们将邀请刚刚获得融资的一线创业者们来分享他正在推进的数字经济应用,敬请大家期待下半场分享。

    此刻场外为各位准备了茶息点心,请大家移步享用,精彩稍后继续。”

    何秋燕一走下舞台,马上被几个同学围住:“主持得真好,跟美女校友合个影可以吗?”

    她点点头,调整微笑弧度,“谢谢,没问题。”

    在半推半就间,何秋燕成了一群人簇拥的对象,颇有众星捧月的感觉。她心里明白,合影只是个借口,目标是为了加微信,因为这种论坛邀请的都是不错的创业校友,特别是像沈一江这种做投资的,是绝好的商务人脉。

    这不难理解,紧紧盯住投资人的创业者数不胜数,已经融完资的想进入下一轮,正在创业想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还在想法中的也希望有人投钱。

    因为,大家都拼:拼着数据、拼着融资,拼着连接更多的资源,拼的尽头是上市敲钟那一刻。

    一念至此,何秋燕就立刻感觉到一种内心的悲凉。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又岂只是论坛上的一次寒暄能做到的,要跟投资人沟通,要懂人情世故,工作和生活没有了边界,只要还没有睡觉,全是在创业的状态里,不九死一生,哪能等到上市敲钟那一刻?

    而其中的怀疑、孤独、无力,自不必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