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深圳
繁体版

第七章 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这天,是李梓哲学校小升初家长会的日子。

    小学阶段的家长会,不知道是学生太低端,还是老师太简单,总之只有两种内容——说教或告状。

    平时,何秋燕总以工作加班,接娃顺便为理由,交给李勇刚。但这次家长会意义重大,事关梓哲升学择校新阶段,她必须了解信息,早作规划。

    李梓哲学校位于老城区,交通规划还是早期双车道。离学校还有几百米,地图就飘红一大片,几百米的路,原硬是花了几百公里的时间。

    深圳的学校,就跟深圳的公园一样,躲在高楼大厦里。

    在所有一线城市中,深圳土地面积是最小的,它是上海的三分之一,BJ的八分之一。而一个学校占地面积往往需要一两万平方米,要在深圳寸里寸金的深圳,找到一块这样的地,那真是难于上青天。

    建市以来,每年流入人口从1979年31万增加到1600多万,翻了50多倍。与此同时,深圳的小学数量只增加了0.5倍。规划建设的学校根本不够,基础教育阶段的用地也很紧张。

    怎么办呢?只能拿出拓荒牛精神,挖地三尺增容积。

    地下停车场被改建成体育馆,车子只能停在外面,为了找个停车位,何秋燕开车绕得头都晕了。最后不管不顾地停在了路边,交警叔叔要贴就贴吧,权当父母的代价。

    何秋燕拎着包急匆匆赶往学校,夕阳带走傍晚的影子,随后走来的是初夏的夜色。在夜色映衬下,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染上了静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教学楼一栋栋鳞次栉比,被夜色切割成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仰望夜空,连夜色也比别处安宁许多,或许也因为诗书和月光在此相遇吧!

    借着半明半暗的灯光,还能看到红色跑道的一角,和矗立在跑道中央的旗杆。何秋燕放慢脚步,缓缓走过操场,进入体育馆入口。

    灯光一下耀眼起来,天花板上的每支灯管都努力闪出炽热光芒,何秋燕一走进去,便不由得眯缝起眼睛。体育馆的地面被三色油漆涂成大小相异的三个活动区域。靠近入口的绿色区域是篮球场,再旁边的黄色区域是排球场,最里的红色区域看不出什么运动场。

    年级家长会设在篮球场区域,面向体育馆一端的高台。此刻接近高台的篮球架被移走,换成了两年移动投影仪,正投着小升初家长会的标题。

    场上整齐地排着一列列红色塑料凳,凳子上坐满了人,到场的大部份是妈妈,少数是爸爸。从坐位距离和咬耳朵说话,也能看出有极少数是爸爸妈妈一起。最后有一台摄像机,正对着另一端的讲台。

    何秋燕一边猫下身绕过摄像机,一边想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明明爸爸妈妈都是家长,为何“家长会成妈开会”?是不是可以出一个关于家庭教育分工的话题?

    终于找了一个位子坐下,向前一看,讲台上有七个人,中间正襟危坐的是校长,右侧第二位有着地中海发型的老师,正跟大家宣读政策,看台卡是教导主任。

    “啊,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小升初很茫然,啊,很多看似很简单的问题,都不太了解。当然,这是正常的,毕竟大家的孩子也都是第一次升初中。”

    “但是,对小升初有个比较大致明白的了解,才能帮助孩子学业的规划,啊,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深圳小升初的政策,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小学升入初中就读是不需要升学考试的,大多为免试就近入学。”

    “就近入学,目前有,地段入学和直升两种,啊,直升主要在福田区,那么咱们南山区呢,啊,还是以地段入学为主,也就是根据家长们的房产或者租赁地段学区申请对应学位。啊,资料现在发给大家。”

    何秋燕拿着资料一看,学校已经按区域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列出了可选学校,基本上是一所小学配对一所初中。

    条件上来看,李梓哲唯一BUG是没有转深户,积分低于90分,自然无缘4+1和8大。

    她把积分要求拍了个图给李勇刚,转而在手机上搜索起“深圳择校”关键词,最新和最新的几篇文章里,都是关于政策和积分资讯,缺少解读型内容。

    何秋燕意识到,深圳择校这个话题,有很大的普世性。老百姓关心房子、医疗和教育,家长对升学有着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部分是文化使然——不读书就没有出路,不读好学校就没有前途,另一部分,则是深圳教育学位太过紧张,每年都出现爆仓现象。

    随着教导主任的总结:“啊,每年的学校录取积分是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录取完成后,录取时最后一个学生的积分情况,就是该学校的最低录取积分。啊,录取积分不是提前划分的,而是在每一年录取结束后,根据录取情况决定的各位家长,啊,去年的积分仅供参考,大家还是多手准备吧,一会到班长,班主任会再给大家交流注意事项。”

    台上七人立马一起起身,鼓掌,退后由校长从中央走下讲台,关闭投影仪,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跟着啪啪啪的家长,突然就变成了一锅炸开的粥,焦虑从每个人的脸上溢了出来,而且浮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那今年深中的积分是多少啊?”

    “户籍租房的积分怎么算啊?”

    “南山读小学,两外是不是没戏了?”

    何秋燕跟在几个家长后面,一起往李梓哲班上走,顺便支起耳朵,听前面一胖一瘦两个家长正在交流心得。

    “我家娃每天都练奥数题,就为了能进深中3+2”

    “我家那个每天回家也是做真题,打好基础初中轻松点”

    ......

    怎么,现在小学没毕业,就开始卷初中了吗?

    在何秋燕看来,小升初只是小学升入初中的一个阶段。但从其他家长的表现来看,这是一场不亚于高考的卷王模拟赛。

    当李梓哲完成低年级完成过渡时,有些娃已经开始征战奥数了。

    当李梓哲适应高年级学习时,有些娃已经刷了好几波初真题了。

    当她欣喜于李梓哲科科九十分以上,有大把玩耍时间,才发现比中考更内卷的,是小学生的世界。

    何秋燕不打算参与这些游戏,但在家长的对话中,她却发现了,深圳家长的普遍焦虑。深圳学位紧张,小升初需大于供,本身是一场教育资源的竞争,是在一个不明确的标准里,去寻找一个肯定的结果。

    对孩子的来说,需要从小学生思维换成中学生思维,对父母来说,需要把眼光放远,从家庭教育的长坐标注来看待义务教育的关键节点。

    对一个家庭而言,小升初,是家庭教育里优先级最高的事情,重要而且紧急。无论是对升学政策的了解,还是择校的准备工作,孩子身份的变化,这都需要大量的内容。

    无意间碰到了一个好的选题,何秋燕像是挖到了宝,她坐在椅子上,急不可耐地等家长会结束。

    终于,班上家长会结束了,一群家长围上了陈老师,纷纷询问游戏规则,只有何秋燕快步出门,像极了下课第一个冲出教室的小学生。

    这时何秋燕已经忘记自己参回家长会的初衷,在确认梓哲积分可上公办后,就立马将全部注意力放在选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