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官途
繁体版

第0029章 三件事

    等吴安和丁魁分别坐下后,韩成这才开口对三人说道:“试验田的结果证明了新肥料的效果,下一步就是全县推广。我想招募一些农夫,由小五教给他们沤肥的方法,再由这些人去各村指导那些农户。至于所需的人工和材料费,就从张三财的那笔捐款中支取,这样也能减轻那些农民的负担。你们看如何?”

    三人中刘玉是管理钱财账目的,先提问道:“大人,如果全县的农户都管的话,那可是笔不小的费用啊。还有,您打算管他们一年呢?还是每年的费用都要咱们出?”

    “自然是第一年了,明年那些农户在土地上得了实惠,也就有钱自己购买材料了。还有费用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鱼的内脏,花不了几个钱。”

    刘玉心说:一家是花不了几个钱,那可是上千户啊。

    想到大把的银子就要从自己手里流出去,刘玉真是心如刀绞。之前也是穷怕了,现在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坐在公廨里看账本,看着每天增长的数字,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韩成又看向吴安和丁魁,二人也表示全力支持大人的决定。

    韩成喝了口茶,继续说道:“第二件事,还是关于农事的。是不是可以免息借钱给那些失地的农户或者耕地少的农户,鼓励他们开垦荒地,购买耕牛和农具用作耕种。同时县里会根据实际情况,另外拿出一笔钱用于修建水渠,用于这些新耕地的灌溉。”

    韩成话音刚落,不仅刘玉出言反对,就连吴安和丁魁也连声劝慰。

    三人都是同一个想法:这才吃几天干饭啊?就开始忘本了?还免息?不可能!这是多大一笔进项啊!现在外面的印子钱,都是每月三分。你韩大人要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可以少收点嘛,但决不能不收。

    韩成看众人反对的这么激烈,也不好再坚持,只能跟这些下属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达成一致,利息按一年一成收取。一年十个点的利息,在后世都算高的。可是在这个年代,可以用善举来形容了。

    至于修水利的钱,刘玉倒是不好再反对了。领导说一句,你就反对一句。你到底是几个意思啊?弄不清自己的位置是吧?所以刘玉虽然心里滴血,表面上还要大力支持韩大人的提议。

    众人议定了第二件事后,韩成咳嗽了几声,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下面说第三件事,这件事也是我今天剿匪的时候,临时决定的。现在拿出来你们议一下。咱们县以前是穷,来往的客商也少,事情自然就少。现在不同了,随着人口的增加,治安也要重视起来。我打算以户为单位,凡家里有两个男丁以上的,抽调出一人。趁农闲的时候集中训练,这些人交给县尉丁魁,辅助他负责全县的治安巡查。”

    三人闻言,脑子里同时闪出一个词“乡兵”。

    乡兵制度可谓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大宋的各州县也是有乡兵存在的,只不过无棣县的条件比较特殊。过去因为县里财政拮据,招募乡兵的事情就一拖再拖。

    现在韩大人重新提起,要说最高兴的就属丁魁了。按照他的了解,只要县里肯花钱,至少能招募到数百名乡兵。而那些人将来都会交给他管辖,这无形中增加了他手中的权利。

    随即韩成又补充道:“饷银照宽了给,都是本县的百姓,不好亏来了人家。”

    此时的刘玉已经麻木了,心说:爱咋地就咋地吧,反正就那么多钱,挥霍完拉倒。

    始终没有出声的吴安,倒是出言提醒道:“大人,这件事是不是向沧州衙门报备一下,更为妥当啊?”

    韩成闻言,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无棣县一下增加了几百人的武装,不向上司通个气,有点说不过去。

    韩成微笑的向吴安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刘丁二人也是多年为官,自然能听明白吴安的意思,也纷纷表示同意对方的意见。

    吴安又补充道:“既然大人这么重视治安问题,是不是可以抽调一些人,负责来往客商的安全。”

    “哦?说说看。”韩成好奇的问道。

    “咱们可以每二十人为一队,由一名捕快带队,亲自负责护送那些客商,来往于县境到县城这段路的安全。”

    韩成听后抚掌叫好:“此言大善!”又转头对丁魁说:“这件事务必办理妥当,我只说一句,来往客商的安全,决定了咱们无棣县的发展速度。”

    丁魁自然是满口答应。

    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了,散会后,由吴安亲自书写告示,将刚才几人议定的三个利民政策,告知全县百姓和来往客商。

    最先做出响应的是来无棣县采购的商贾,这个年代都是现金交易,路途中如何保证钱财的安全,几乎成了这群人的心病。

    通常大商贾会选择镖局押运,而那些中小商贾,则是在临行前,在家乡招募几名护卫。

    可这些保卫力量,也只能应付一些小毛贼。真要遇到张七郎那种二三十人的团伙,这些人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告示才贴出去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有商贾到衙门来打听具体事宜。

    相对于商贾的积极响应,农户那边就反应冷淡了。

    一是试验田的事情,知县大人捣鼓出的新肥料,能够增产的消息,虽然早已经传遍无棣的各个角落。但亲眼见过那次收割场面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也只是道听途说,其结果导致这些人对这个消息表示怀疑。

    增产四成多?你咋不吹亩产翻倍呢!整天胡咧咧,有那功夫还不如多犁二亩地呢。

    二是官府借钱给农民垦荒种地,这个举措怎么听起来都觉得不真实。一年才一成的利息?什么时候官府改吃素了?不帮着那些乡绅富户侵占咱们的土地,就已经是烧高香了。甚至有些人恶意的揣测,是不是那位韩知县疯病又犯了。

    对于农户的反应,韩成也表示理解。

    耕地里的收成,直接关系到一家老小能否吃饱穿暖的大事情。谁也不敢拿这种事去开玩笑,更没勇气去尝试什么新肥料。

    韩成又叫来吴安,让他组织衙门里的官吏带头做出表率。并做出承诺,如果出现了闪失,全由县里托底包赔损失。

    这一决定得到上下官吏的交口称赞,从知县大人租用试验田到收割称重,这些人都是全程参与的。他们自然对新肥料有绝对的信心,更何况大人都说了,出了闪失有县里托底。这还有什么可顾虑的,甩开膀子干就是了。等下衙后,纷纷交代家里人,做好沤肥的准备工作。

    至于开垦荒地的事情,韩成并不强求。他相信会遇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明一点,人还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