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末挽天倾
繁体版

第13章 御前军议(一)

    兴平帝听到袁可立的“虎狼”之言,正如久旱逢甘露之人,龙心大悦,正待出言鼓励,只听首辅方从哲出列奏事。

    “启奏皇上,臣也有一言。”方从哲年近六十,已是耳顺之年,说话都有些颤颤巍巍。

    “给几位阁臣看座。”兴平帝性子有点软,不过性格还是很不错的,其中一个优点就是比较体恤臣子,不像他老子兴炀帝张胤脾气毛躁,动不动就喊打喊杀。

    内阁大臣为国家栋梁,控中枢,掌军机,地位尊崇,是皇帝之下的文官决策层。一般混到这个层次,五十岁都算年轻的,六十岁也不算年长,且都经历过州县起码是知府一级亲民官的历练,执政经验非常丰富。

    “谢皇上恩典。”方从哲也不客气,毕竟是看着皇帝长大的。他深得皇帝信任,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属于潜邸从龙之臣。兴平帝张恪为太子时,他就是张恪的经筵日讲官之首,和皇帝有师生之谊。张恪能顺利登基,也有他的一份筹谋之功。

    “方相说说吧。”兴平帝微笑言道。

    “皇上,那臣就直言了。臣的建议是,驱虏为主,硬仗为辅。”方从哲慢悠悠地吐字。

    “驱虏为主,硬仗为辅?”兴平帝细细咀嚼这八个字,又问,“还请方相细细道来。”

    “臣以为,此次东虏入寇我朝,已历两月有余。说句不好听的,官军在此期间也没什么作为。东虏攻破多个府城,劫掠百姓,已经吃得脑满肠肥。但是,吾还关注到东虏这次出兵有一个奇特之处”,说到这里,方从哲故意停顿了一下,卖了个关子。

    “什么奇特之处?”兴平帝果然被勾起了好奇心。众人也一起看向方从哲,想看看他肚子里到底想卖什么药。

    “从兵部塘报以及斥候刺探的军情看,东虏兵分五路,分别劫掠京师周边县城、直隶、山东等地。其中四路劫掠范围较广,而只有一路却始终停留在京师附近。”方从哲说完,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

    “阿济格、多尔衮这一路。”袁可立插嘴言道。

    “正是。”方从哲接上话头,“吾观东虏各军,唯此路东虏举止怪异,既不劫掠,也不攻城,为之奈何?”

    “难道东虏有阴谋?”兴平帝一听,浑身一个激灵。最近只注意自己的援军到了,还真没怎么关注城外金军的动向,还以为他们抢累了正在休整。

    “为臣近日也在思索。猜测有几种可能性。第一种,东虏此来有分工,其他四路负责劫掠,这一路负责警戒京师,周边卫所官军他们还不放在眼里,主要是防范京营。”方从哲这么一说,京营徐勤祖一阵得意,这是在皇帝面前抬举自己,意思金军忌惮京营。

    “第二种可能,那就是此路金军会不会是以自己为诱饵,等待我军主力与之决战时,其他四路金军回援包抄,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方从哲说出第二种可能。

    听到这里,刚刚面露不在意表情的次辅李三才和兵部尚书袁可立也面色开始慎重起来。不管是不是真的,听起来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毕竟,在城外野战,东虏人壮马快械利,我军不敌东虏,这点是不能回避的。”方从哲又说了一句戳李三才和兵部心窝子的话。吴军打仗不行,过在李三才,在兵部。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领导责任。

    方从哲到底宦海城府多年,几句话一出,说得兴平帝频频点头,顺带碰了京营又打击了政敌李三才。

    皇太极立国后,崇尚吴人文化,一改努尔哈赤一味打压吴人的政策,善待在金国的吴人,攻心为上,已经吸引了一批吴人工匠为其打造军械,对金军战力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大业三年开始,金军在野战中已经是压着吴军打了,除了军卒自身身强力壮之外,军械的改进也是一大重要原因。一般野外对战,金军精锐马甲可以以一敌五,一般金军能做到以一敌三。

    听到这里,李三才、袁可立等兵部一干官吏就坐不住了,“为臣有负皇上重托,不能擒敌酋于御前,布天威于四海,臣等惭愧。”李三才等一干人低头做势要跪,带头检讨。

    一旦遇到风向不对,先低头检讨避避风头,这也是个态度问题。

    “次辅言重了。东虏军强,也不是一日之功。你们不必太自责。还是先听方相把话说完,大家再从长计议。”兴平帝对李三才一阵抚慰。

    “谢陛下体恤。”李三才作出感激之状。

    “方相继续。”兴平帝把话题又拉回了主线。

    “为臣思虑,第二种可能性较大。据臣所知,贼酋阿济格素来和皇太极不和,此次突然打破东虏入寇惯例,可能也是其一意孤行。臣观历次东虏入寇,均为皇太极亲自带队。从此次东虏旗号看,此次出兵的主要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一兵未出。故臣判断此次入寇并非皇太极之意,而是阿济格自己的意思”。方从哲一口气说完。

    “言之有理。果然如此。”兴平帝也不傻,只是没有方从哲观察的这么仔细。细细思索,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东虏历来入寇,一般只为一事,那就是劫掠金银、人口、铁器,以充实力。而本次阿济格本部驻足京师不动,我猜其意拟与我军打一硬仗,在女真内部行立威之举。当然,他们兵少,我军兵多,预计也不会与我朝打消耗战,……”方从哲继续分析。

    其实他不是很懂军务,此次御前军议前也是召集了府中智囊集思广益,其中有个叫孙承宗的,是个举人出身,年轻时在九边游历,目下正在给他儿子做西席,对兵事颇有见地,这些都是他的想法,方从哲的智囊们又一起作了完善。

    方从哲一席话让李三才、袁可立颇为惊讶,没想到他对兵事还有如此见解,以前还真是低估了浙党。

    方从哲,浙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