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末挽天倾
繁体版

第24章 高攀龙

    不出意料,拿着陶行先的私信,戚建业很顺利就见到了顺天府尹高攀龙。

    在正式拜见高攀龙之前,戚建业也着实花了点心思,找各种机会和顺天府的师爷、书吏、衙役等一众“内部”人士闲聊,该塞的红包也要塞,尽可能从侧面打探高攀龙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世风格等等,为之后的见面排雷,争取能让高攀龙对自己产生比较正面的第一印象。

    作为后世来人的戚建业,当然知道第一印象的极端重要性。这个印象极有可能就是别人对你的最终印象。无论你以后怎么努力改变,别人大概率只会记住第一次见到你的印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把工作做在前面,这是戚建业在后世养成的好习惯。他能顺利从地狱级的京华大学博士毕业,和他智商、情商双高,善于搞定导师是分不开的。

    高攀龙,字存之,江苏行省无锡人,大吴朝廷大业元年一甲第三名进士出身,为探花郎。

    大业元年是兴平帝登基的第一年。兴平帝张恪对自己第一届的“天子门生”格外关注,把状元赵秉忠、榜眼汤宾尹、探花高攀龙作为自己的铁杆班底极力进行栽培。

    高攀龙相貌伟岸、谈吐风雅、学识渊博,为兴平帝所青睐、简在帝心。中进士后随即进入礼部观政,半年后进入翰林院任翰林院编修,成为清贵词臣、内阁储备干部。

    随后,在兴平帝的刻意培养之下,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台阶地往上升,堪称青云直上。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火箭式干部”。

    “嗯,大业元年,这不就是登州知府陶行先中进士的那一年吗”,戚建业获得这个信息后,心里一阵欣喜,内心也更加笃定。

    怪不得陶大人这么自信,敢和自己说他与高攀龙有旧,还必定会照拂与自己,原来他们两个是同一年的进士,又是一同进的礼部观政,这关系着实是近得不能再近了。

    官场上,把同榜进士出身的人,唤作“同年”。大家无论年纪大小,都互相称呼“年兄”。称呼“同年”的父亲叫年伯、年翁,“同年”的子女叫年侄(女)、年家子(女)。

    因为同时进入官场,大家都没什么根基,需要相互抱团取暖,一般而言,同年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比较亲密。如果是同一个行省或者一个区域考出来的,若政见相近的,那么在官场上一般就是盟友了。

    高攀龙出身江苏行省,陶行先出身浙江行省,都是江南地区,地域相邻,文化相近,又是同榜进士,一同进入礼部观政,在京城时期两人交往颇多,关系极为密切。

    因高攀龙是一甲进士,比陶行先科考名次高,又为皇帝所重视,故升迁较陶兴先快得多,九年时间已高升正三品顺天府尹。同为一甲进士的榜眼汤宾尹,现在也已是刑部左侍郎了。

    陶行先因贴靠座师、次辅叶向高,也一路顺遂,获得比较好的晋升机会,九年时间里长期在吏部担任要职,近来又升任正四品知府。虽然还比高攀龙低了两级,但也不悬殊。

    陶行先有叶向高的照拂,只要在登州知府任上不出意外,升任三品高官也就是这两三年内的事。两人交往上还是平等以待。

    戚建业来自后世,当然明白“富易妻、贵易友”的道理。陶行先能与高攀龙相交,除了是同年之谊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陶行先自己不甘示弱,力争上游,拼命升官往上爬的结果。如果二人官位相差太大,认知、接触的层次差距悬殊,久而久之两人肯定也会渐行渐远。

    很多大业元年的三甲进士们直接被分配到县一级任官,现在还沉沦在正七品的不在少数。目前就已经和一甲、二甲进士们拉开了差距,除了少数刻意主动结交的,已经少了很多来往。

    不是不想交往,而是已经高攀不上了。

    这就是现实。

    “仲文,一路行来辛苦了。听说路上遭遇了东虏?”

    高攀龙让小吏将戚建业请到府衙后堂交谈,算是一种非正式、非官方的见面。这也是亲近的表现。

    高攀龙坐在后堂正中的楠木官帽椅上,戚建业坐在下首左侧。

    听到高攀龙问话,戚建业不敢怠慢,连忙起身施礼回话,“谢大人关怀,小人奉陶知府之令,率领登州府七百民壮前来京师服役。知府大人临行前,好生提点小人,着小人务必按期赶赴京师,不能耽误顺天府大事。小人一行紧赶慢赶,结果不巧在通州地界遭遇东虏,带来的兄弟被杀伤大半,也砍杀了六名金兵,只是目前人数不足,怕耽误大人公务。还请大人责罚。”

    戚建业知道辽东军的人已经向顺天府打了招呼,自己折损民壮的事属于“工伤”,肯定是不会受到责罚的。不过,面对上官,把自己的姿态摆得低一点,让自己看起来懂事一点,总是没错的。

    领导总是喜欢那种对自己忠诚,会来事、能办事的下属。

    高攀龙听了戚建业的话,脸色不变,右手轻抚长须,心中暗叹,“果然如伯言兄所言,是个知进退、能办事之人。也没说自己有什么杀鞑子的功劳,倒是先认起错来。有意思,有意思。”

    “仲文言重了。何来责罚一说。此次你们能够顺利、按期抵达京师已是大功一件,何况还斩杀了多名鞑子。这个事要叙功。你且宽心。本府会着人为你操办。”

    高攀龙看了陶行先给他的信,知道戚建业是陶行先的人,还不顾个人安危从金人手中救过陶行先的命,又见戚建业回答得体、宠辱不惊,对其越发满意,不经意之间微微点了点头。

    “多谢大人,小人愧不敢当,愧不敢当。此次陶大人知道是顺天府的差事,本来兵部只让登州出五百人,知府大人说顺天府现在肯定需要人手,硬是东拼西凑多组织了两百人,共凑了七百,结果还是只剩下了一半。”戚建业在回话时,也故意在高攀龙面前说陶行先的好话。

    这也是后世的经验。讲别人的好话要背后讲。戚建业也相信,他说的这些话最终都会传到陶行先那里。

    “伯言有心了。”高攀龙府尹面色和善,当着戚建业的面流露出一丝愉悦之色。

    虽然低着头,但戚建业时不时用眼角余光去瞟高攀龙,迅速地捕捉到了高攀龙的善意。

    “老友到底是老友,知道本官现在压力大。”高攀龙叹了口气,一句话又脱口而出。眉宇之间现出一丝忧愁,看上去心事重重。

    此次,兵部着令顺天府组织民壮为大军服工役,虽然周边各府或多或少要派人支持,但是顺天府承担大头,就要组织十二万人,压力很大。

    随着吴军驱赶扫荡,金军也有意识向京师集中,像戚建业一行一样,从山西、山东、直隶等其他各府组织来的民壮队伍在路上也有被小股金兵截杀的,有的全数被杀,有的大部溃逃,也有幸运的进了京师,但也死伤大半。

    现在民壮的缺口还有五万多,内阁责令顺天府加紧组织,要求无论如何要在五日内补齐这五万人。高攀龙正为此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