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末挽天倾
繁体版

第50章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随着金军退去,袁可立急令刘松安排大同军继续打扫战场,令龙禁卫千户王岗派出龙禁卫斥候四处刺探军情。

    北线的大同军和辽东军残部按照袁可立的命令渐次北上警戒,密切关注居庸关方向的动静。

    金军方面,因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急于北返,迅速组织兵力攻击居庸关。在内应的接应下,九月十六日,多尔衮攻破了居庸关。居庸关守军三千人全部殉国。

    九月二十日,阿济格、代善带着镶白旗、正红旗与多尔衮、多铎在居庸关汇合,杀了五千吴人泄愤。

    在居庸关修整了两日后,金军主力全面北撤,留下了满目疮痍的京畿之地。

    袁可立的捷报通过六百里加急,已早早送入京师,呈放在兴安帝的案头和内阁诸公的手上。

    捷报一送到内阁,就引发了震动,主管兵部的三辅李三才情不自禁地用拳头锤了桌子,连声称赞三个“好”字。

    这段日子对于李三才而言并不轻松。他吃住在内阁,日夜谋划,备受煎熬,随时要接受皇帝的诏命,心情也随着前线传回来的军报上下浮沉。

    精心谋划的辽东军突袭被金军将计就计打了个措手不及,近三万大军基本团灭,李三才看到这个消息后差点两眼一黑就昏过去。作为分管兵部的三辅,如果战败,他就是首席替罪羊。

    辽东军战败后,袁可立虽然没有及时向内阁、皇帝上报军情,但是第一时间派人向李三才通了气。毕竟两人都是北党中坚,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李三才与袁可立绑定在一起,虽然心里懊恼袁可立出师不利,但也顾不上埋怨,还要全力帮助袁可立协调京营、神机营以最快的速度赴昌平助战。

    好在在首战失利的情况下,大同军与辽东军残部及时反杀,歼灭了正白旗的一千多军卒,整整四个牛录的成建制兵力,算是扳回了一局。到这个时候,李三才的心态才有所缓和,感觉自己的命运又开始回到了自己掌控的轨道。

    随后又传来袁可立与阿济格对阵,金军损失了几百军卒,而且还阵斩阿济格爱将甲喇额真一人、俘获正白旗甲喇额真一人,心情才由阴转晴。

    虽然从战损的角度,吴军损失更大,但是金军人少,消耗了近两千精锐军卒,算得上是近年来罕见的胜利。

    大吴耗得起,金国可耗不起。

    承乾宫内,兴安帝拿着捷报,来回多次地阅看。

    这份军报他已经看了很多遍,但还是忍不住反复翻阅,“金军失利退却,被斩首五百余级,金军统兵大将镶白旗甲喇额真被斩杀”之类的字眼让他喜而忘忧、全身通泰、舒服至极。

    在京师与金军大战,是兴安帝御极以来作出得最重要的一次决策。打赢了能让皇家权威更上一层楼。打输了对他的威信也会产生较大的损害。可以说,此战风险极大。

    但是,国家内忧外患,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金军、蒙古大敌,大吴朝廷如再软弱不堪,届时就不知道有多少狼子野心之辈窥视神器。

    打这一战,本质是为了重塑皇帝权威、重塑朝廷权威。所以,这一战对兴安帝本人的意义非常重大。

    兴安帝很自然地就过滤了吴军的伤亡数字。只要能打赢这一战,任何伤亡他都能接受。对于他而言,伤亡数字仅仅也就是数字而已,只是对赵率教的阵亡颇为可惜,毕竟也是九边总兵、国朝重将,一战而没确实是国朝的损失。

    现在金军退却,扔下了两千多精锐,损失了两名甲喇额真,对于国朝来说,对于兴安帝来说,这样的战绩已经足够了。

    兴安帝看完了最新的军报,忽然对某处进行了详细地端详。他想了想,又唤人将之前的军报拿出来翻看,看了几遍之后有了一个新发现。

    他在几份军报中看到了一个多次出现的名字:戚建业。

    第一次出现戚建业的名字,是之前登州府上报的登州保卫战的军报。戚建业在守城战中奋力抗敌。

    第二次是在内阁上报的民壮组织事进展上,顺天府征戚建业协助主理民壮编练事宜,仅用了五六人的时间编练了民壮六万余人。

    第三次是戚建业带领登州民壮在顺天府周边遭遇金军小队,斩杀金兵的军报。这是顺天府报上来的,和隔日辽东军上报的内容一致。

    第四次就是最近的这一次,戚建业带领一万民壮为前锋,消耗金军一部,并在最后擒杀金军将领阿达鲁。

    国朝军将视金军如蛇蝎,畏之如虎。从军报上看,这个戚建业只是登州一个小小兵房司吏,何德何能有如此能耐,竟然多次虎口拔牙,倒是引起了兴安帝的好奇之心。

    兴安帝知道这么重要的事情,下边的官吏是不敢造假的。他放下手中的军报,指着戚建业的名字询问坐在自己面前的众人:“这军报中多次提及的戚建业为何人?居然能跨越三地,多次立功?敌将阿达鲁也是他带着民壮围杀的?”

    内阁首辅方从哲,次辅叶向高,三辅李三才,兵部左侍郎熊廷弼,京营总兵徐勤祖等人正坐在兴安帝的对面。

    对于朝廷文武众臣,兴安帝有时会御前赐座,以示尊重。

    众人见皇帝询问,但语气平缓,脸上带着轻松的微笑,知道皇帝不是质询,而是想进一步了解此人的细节。

    次辅叶向高一时恍惚,但很快就记得了一个月前他还给这个叫戚建业的人做过助攻,不过那时他是为了给自己的门生陶行先刷成绩,顺带提及此人的。此后就没有太怎么关注了,没想到此人大放异彩,引起了皇帝的关注,远远出乎了自己的意料。

    在座的其他诸人也不认识戚建业这个微末小民,承乾宫内竟一时无语,气氛有点尴尬。

    见无人应声,皇帝脸色笑意有敛去之势,叶向高主动回道:“皇上,这戚建业乃登州府兵房副司吏,顺天府尹高大人之前与臣沟通民壮一事时,说起过此人。高大人对其评价甚高,说其为人忠直、勇于任事、敢作敢当,是一名难得的能吏。只可惜,……”

    叶向高说到一半,踩了个刹车,想看看皇帝反应。

    兴安帝果然被他吊起了胃口,急切说道:“只可惜什么?”

    “此人不是读书人,浊吏出身,不能入仕,着实可惜。”

    “关于此人的详情,高大人可能知晓详细一些,不如招高大人入宫询问一番?”叶向高绕了一圈,没有主动下场捧一捧戚建业,而是拉出了帝党高攀龙。

    “善。高起潜,你速传诏,让存之速入宫见朕。”兴安帝兴之所至,一刻都不想等。

    “是。”高起潜迅速退到宫外安排内官去顺天府传皇帝口谕。

    “朕倒是想看一看,这戚建业到底是何人?”兴安帝眯着眼睛看向承乾宫外。

    远在昌平大营的戚建业,殊不知,自己命运的齿轮将从这一刻开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