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截搭
离2月14日开考只有十天时间。林夕在陈天赐等人的热情相邀下,到卫学熟悉考场。
考场是临时搭建的大考棚,却是只能远观,并不允许大家再靠近。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就是在卫学划出一大片区域,依靠几间教室建了一个大考棚,然后里面放上桌椅。
由于谁都不知道会安排在哪个位置,哪怕前进里面仍然无法提前作弊。
郑国芝突然走到林夕面前,似笑非笑地望着他:“我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恐怕你得做好心理准备了。”
“请讲。”林夕然眉头微蹙,他从这人的笑脸上闻到了幸灾乐祸的味道。其他人都不由得停了下来,齐齐望向这边,似乎都想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消息。
郑国芝发现大家都望着他,拱了拱手便开口:“县尊去年跟卫学宋大人在把酒言欢,曾抱怨学子,都是引用前人名篇,再无新意也。”
林夕却听得一头雾水。先不说这消息的可靠性,这似乎只是平常间的谈话,跟我有个毛的关系啊,要老子做什么心理准备?
一旁的陈天赐沉思片刻,抬头细语道:“郑叔的意思是本次可能出截搭题。”一言既出,四下皆是恍然。”
所谓截搭题,便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两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句子,取其一半组成新句来命题。这其实是考官的一个无奈之举,大明科举,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那只有几万字的四书五经用了一遍而且还形成了一篇篇经典范文。
只要考生将这些经典范文全部熟记下来,那几乎就是战无不胜。这个时代可没有抄袭一说,而抄袭这些范文的正统圣人之言,同样没有哪个考官敢去否决。最终只能捏着鼻子让这名抄袭考生通过。
大家都是聪明人。当即明白了郑国芝话中的意思。不由得扭头望向林夕。
因为林夕等人也来了半个多月。他们之间自然互相探讨过各自的学问。由于林夕的记忆力特别好对一些科举的范文,几乎全部都背过了。而且林夕有意藏拙便让众人误认为林夕之是一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这正统的四书五经,自然难不着书呆子,但若出了捷答题,那林夕这种死脑筋的书呆子能怎么应对呢?纵使你寒窗十年苦,纵使你腹中文章千百篇,此次也得折戟沙场。
大家原本还有些嫉妒林夕的呆劲儿,以及那钻研输精的痴劲儿。但听到可能会出截搭题,都不由得幸灾乐祸起来。
郑国芝先是得意的瞟了林夕一眼,然后又冲着魏云微微颌首。“不错,考官宋大人极大的可能性出截搭题。”突然爆发出来的这个消息,极大的震撼的考生。因为一般在县试考试中很少出现截搭题。因为童生试考的是他们的基础。并不考他们的应变能力。所以出现截搭题只有在那些院试的考场和进行秀才考举人前举行的加试中才会经常出现。
到了县试这一天,林夕与魏云五更就起床了。县试当日黎明前点名入场,天黑时结束,因只考一天,可以提前交卷,题做得快的话在考棚也待不了多久。
但为了以防万一,两人还是带了薄饼、咸菜和清水,同笔、墨、砚等一起装在了考篮中。
互保五人汇合时天色还未亮,考棚外竖起了高高的火把,排在前面的已经有几十号人了陪同的亲长、随从们则在另一边候着,有几名军士在高声喊着维持秩序。
此时寅时还未过,卯时才会开始检查,然后逐一入场。但不过片刻功夫,已经又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学子。
林长圭低声道,“今年参考人数还算少的!”
林夕等人齐齐咋舌,这还少?那多的时候能挤成什么样?考棚装得下嘛!
一旁的郑国芝冷哼一声,似是相当看不上他们这副没见识的样子。当然,也没人理会他就是了。
又等了大概半个时辰人们忽然退到两边,一队士兵小跑着到了考棚外。两名士兵站到了最前方负责检查,其余人则负责暂时把守。
开始进场了!
轮到林夕时,他将身份文书和考引递给左边的士兵,又将手中的考篮递给了右边的那位。
考篮里放着两支毛笔、一块砚台、一块墨锭以及笔筒、笔架、笔洗、两只蜡烛和一块火石,此外还有装着清水的葫芦和油纸包着的薄饼。文书上有他报考时礼房吏员画的画像、以及若干描述体貌特征的小字。
林夕偷偷瞄了一眼,发现除了脸小了点、眼睛大了点、嘴巴歪了点,倒也没有哪里不对,反正看着画的人和林夕不是一个模样。。
只那几行文字让他有些发窘:面白无须、年十二、身材矮小,头发稀疏,左小臂上有一颗黑痣。
天地良心,他如今身长四尺在同龄人中已经算是身材高大的呢?可毕竟才十二,比起成年人来讲,可不就是矮小了么。
林夕摸了摸鼻子,顺着兵士的吩咐褪下棉袍棉衫和脚下的长靴,只穿着雪白的中衣和袜子站在地上。
此时不过二月,寒风依旧刺骨,许是看他年龄尚幼,穿着虽不是上佳,却面容俊秀神情坦荡,气质儒雅,不像会作弊的样子。士兵便也加快了速度,稍微摸索一阵就让他穿好衣服站到了作保的林长钰面前。
可即便冻得脸色发白,大部分考生心中也无比庆幸。
要知道在大明的科考哪怕是个县试,也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衣服检查,馒头薄饼等食物也要一一撕开,看有没有夹带。
如此摆弄一番,稍微爱洁些的人都吃不下了,只能在考棚饿一整天。即便在冬日里学子们也是无法穿棉袍入场的。
林长钰朗声道,“南海卫学子林长旭,廪生林长钰作保!”
考棚门口的一位老者打量了他一眼,才微微颔首示意他进去,这应该是之前说卫学的宋先生。
南海卫历来文风颇盛,林夕粗略估计了一下,大约有上百人。考生加上送考的亲长仆役、作保的廪生以及维持秩序的衙役军士,一时人头攒动,说是摩肩接踵也不为过。
当给考生作保的廪生进场之后,就开始在学正官的面前验明考生的身份。每念到谁的名字,这位考生要到正堂前核实身份。
在确认无误后,小吏道会亲自将名字和考号写上去,写到几张白纸之上。其中三张白纸是考卷,两张是略黄是草稿。
轮到林夕时小吏在核对好后拿到的是卷起来白纸子和一叠草稿。
林夕拿到的在白纸的。卷头写着林夕的名字和考号。其余的是一张空白的纸张,上面并没有考题,这点跟后世略有不同。
林夕按着卷子号巳找自己的座位。号码正是丁巳三。口号是由天干地支组成的。每到60位之后便在。天干地支后面加上数字,比如甲子和甲子一就是第一和61。
林夕暗自嘀咕道,“也不知今日会不会下雨,要是天公不作美,院子里的学子们包括自己可就倒了大霉了!虽然说有考棚,可是只有一个顶,四面透风,倘若雨水飘进来打湿了考卷,那就只有明年再来了!”
这张考桌也不知是不是去年用过就封存了起来,上头积了厚厚的灰尘。林夕只好从葫芦里倒出一点清水打湿随身带的手帕,一点一点把桌面擦净。然后才把考篮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摆正,只留了薄饼和清水已所剩无几的葫芦在里面。
斜对面一位三十多岁的学子准备得就比较充分了,竟还带了一块半干的抹布,想必是考了不止一次,比较有经验的。见到林夕满脸诧异地望着自己,还友好的笑了笑,扬了扬手中的抹布做了个口型,“有备无患!”
外面天色已经渐亮大门关闭。县试的第一场考试正式开始。
在院门关闭的那一刻,整个考场都寂静一片。林夕听到心脏强烈的砰砰跳动,十年寒窗便在这一场考试。
县试的第一场叫做正场。四书题二道,五经题一道,提诗一首。
一声锣响,此时天边已微微发白林夕借着天光仔细检查试卷发现并无错漏以及模糊不清的地方,才将考卷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放进考篮。不过他只是慢悠悠地磨墨,并未立即答题,此时天光还未大亮,有许多考生已经点起蜡烛动起笔来。
林夕却不敢太过冒险,要知道,试卷上出现任何脏污之处,都会被视为废卷。
重新补发?那是不可能的!万一蜡油不小心滴到考卷上……,林夕正想着呢,院子里就传来一声惊呼,“我的卷子!我的卷子!”
林夕一看,却见喧哗是十五六岁的学子。他跑出座位,满场的追逐,被风刮起来的试卷。有一张纸已经落到院子上,被泥土玷污了。而另一张被他抓在手里的白纸,已经皱皱巴巴的。可见,这个学子今年算是白来了。
林夕看了看自己桌面上那个压这个试卷的两条镇尺。便不由得对林长钰感激起来。
这几条镇尺正是林长钰专门让他们几个人带着。并嘱咐他们一到考场,先用镇尺将考卷压起来然后再干别的事情。
院子里本就风大,就说稍微细心点的考生吧,在拿到试卷的第一时间,就算没带镇纸,也会拿别的东西压住,谁会像那名考生一样大咧咧地摆在桌面,生怕风吹不走呢!巡场的士兵立刻赶过来,用布巾堵住那名考生的嘴,将人拖了出去。
林夕脑袋左右的晃动了几次。他发现二哥林长圭和魏云都不在院子之内。林夕知道在考棚旁边有一排房屋。那里面有20多个座位。魏云和林长圭难道都幸运的被分到那个屋子里去了吗?
两个小吏举着一个木板。只见上面写着。学而时习之,有斐君子。
林夕这时已经磨好墨,提起笔将这道题目写在草稿纸上。
有斐君子的意思是是有文采的君子。那整句话连起来的意思便是,只要将学到的知识不断的进行实践运用,你就会成为有文采的君子。然后呢?
林夕只能是苦笑。虽然他已经接触过不少古籍,还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但要他写截搭题的八股文真的是在难为他?
因为写这种截搭式的八股文最重要的是如何破题。而这正是林夕的弱项。
他脑中虽然背了很多的范文。但是他对古籍的理解毕竟很浅。可是对这篇文章他却能够写出来,因为这道题,魏先生给他押中了。
只是他的脸色却是阴沉不定,似乎在做着某种权衡。实际上林夕其实在想他是把以前写的那篇文章默写出来。还是再重新做一篇?因为他知道如何写这章的八股文。
“呵呵,哈哈。你完蛋了,我看你还怎么装,让你小子夺我秀才的功名。”
郑国芝没有急于动手写文章。他一直在盯着林夕的动静。看着林夕久久不执笔,便知道这题果真击中了这小书呆子的软肋,心里当即像是喝了蜜一般。
“学而时习,有匪君子。哼,这有何难?不就是强调要将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进行实际运用吧。果然是个榆木脑袋。”他的嘴角微微翘起,提笔便在草稿上写了起来,很是顺畅地做起了文章。
学而时习之,有斐君子。前半句除此论语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到的知识要不断的去实践运用吗?后半句出自大学有匪君子的意思是有文采的君子。这题目表面是说,只要将学到的知识不断的进行实际运用,就会成为有文采的君子。
但只是,这其实是一个小陷阱。单靠学而时习之,在这个时代是不能支持成为有斐君子的结论的。这是魏先生给他们出的题是有斐君子,如琢如磨。还给他和魏云讲了一段话。
魏先生当时说这道题可以用好几种方法来出,其中就有提到过,学而时习之,有斐君子。
林夕肚子已经有些饿了每天到这个时候,正是他吃早饭的时间。如今对题目已经心中有数,而答案都印在脑海中,他似乎不需要急于下笔。将草稿纸放在试卷上面,然后又用镇尺压住,防止它被风吹走。
林夕提起放在桌子下面的食盒,伸手取出了一块薄饼,再卷上提篮中的咸菜,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咸菜是用肉汤熟过的,故而带着一些肉汤的味道。虽然已经冷了,但抓在手里随意的撕咬,却吃出了另一番风味。
林夕吃着这些美味的食物,腹中饥饿感慢慢消减,身体也渐渐暖和起来。只是,林夕这个举动落在别人眼中,却成了自暴自弃的典范。
只是吃饱后的林夕又是哈欠连连。昨晚他因为紧张,他压根儿就没有睡觉,加上他这个年纪又是嗜睡的年纪。林夕所幸趴在桌子上开始睡觉。
这让周围关注他的那些人纷纷叹了一口气。知道这个家伙已经不把考试放在眼里。
不过南海卫的考试和其他的县试有所不同。因为考试的都是军中的子弟。所以某些形式都是流于表面,只要不大吵大闹,公然拿出书本作弊,其实监考的官员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可谓是大明中最宽松的考场。这也是林夕他们进场时只脱掉了外衣,意思一下,连食物都没有检查就放他们进来的原因。
林夕只睡了半个时辰后,便端坐起来,便拿来了草稿纸和试卷,当即挥毫泼墨,开始做第一道题。
八股文是明朝考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起源于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具体是指文章有八部分。文体要求有固定格式。破提、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对于文章的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有的说好,有的说坏,有的说他只是当官的一块敲门砖。实际上都不完全,八股文实际上对大明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虽然限制了文章的出处和载体。但也可以让那些家境贫寒的仕子和比较聪明的穷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八股文跨越出出身的阶级,从而当官为国家所用,它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凭据。
八股文和后来新中国的高考有些相似。都是划定教材统一试卷。大家一起来进行考试。虽然经常被人批评为高分低能。只会考试等种种说法。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其实读书是很辛苦的,要不也不会有十年寒窗的比喻了?既然考生学习文化都能够学习的很好。那么说明这个人一定是非常聪明的,这样的高考就会使那些比较聪明会读书的孩子或者比较努力刻苦的孩子脱颖而出。
至于所谓的那些素质教育,其实是一些社会的生活经验。这些只能自己体会,别人是无法教的。只要活的时间长了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素质。
新中国上大学只看你的高考成绩。而不像西方的那些国家大学需要所谓社会知名人士的举荐。还有通过一些体育特长进入大学。实际上,那些都是为有钱人准备的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认识那些社会上的知名人士?还有,进行体育训练是需要昂贵的投入的和大量的时间练习的。在中国也有穷文富武的说法。
所谓那些公知十分推崇的外国大学的宽进严出也是为那些有钱人家学习不好的孩子准备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使上了大学,你如何支付昂贵的学费?还有一次一次的补考费用。所以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不能一次过的话,那再学下去也只是使自己痛苦而已。
更别说那些西方大学中有一些所谓的慈善奖学金,其实就是定向发给自己家的孩子而已。这样的全额奖学金那些贫寒的学子是根本拿不到的。
其实,八股文只是考试中的一种,还有五经、公文、策论和算学等几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为国家选材。但是由于考试的人多,判卷的考官太少。所以后来只凭八股文来选士,而后来的那几种只要不出大差,就不会有黜落的现象。从而人为异化了相关的标准,使人们越来越只研究八股,而放弃了后来的算学、策论和诗作等内容。
而且明朝的进士也不是考试出来就开始做官员。他们还有半年的实习期,将分配在六部和各个衙门学习他们当官所需要的知识,然后才会依据各自考试的成绩分配到全国各地去做官。甚至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书。告诉那些刚当官的大老爷们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事物?并且刊印发给每个官员。
破题的好坏其实直接关系了整篇文章。而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能意会的妙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林夕手持毛笔,泼墨挥毫,便写下这二句破题。
这讲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如琢如磨,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其实还是那个意思。但解释的更加形象具体。乃是不可多得的破题佳句。八股文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般无聊,相反,有些东西很有趣。
此句也决定了林夕如何写这篇文章。林夕决定把他以前写过的那篇文章再抄一遍。接着林夕手下文不修点,一气呵成。
为了防止考生与人交换试卷作弊。科举中有一项规定,那便是答题要做两份。一份写在草稿上,另一份则工整地写到试卷中。草稿上完成后,林夕接着在雪白的试卷上面重新抄了一遍,这次林夕写的很是认真。用规范的小楷字体。
第二道是传统的四书题。君子之道,譬如登高。这篇文章没有使用截搭题。林夕脑中有好几篇这样题目的八股文。正确的答案早已经浮现在脑海中。这短短两刻钟的时间两篇文章便书写完毕。
林夕便又开始答下面是五经题,是五经题取经文的一段,给出一些内容,让你将其他内容默写出来。这考的正是死记硬背。
对已经把五经整个背下来的林夕来说,简直就是送分题。
林夕答完五经题已经是偏午时分。暖洋洋的阳光将衣服烤热,林夕身体暖洋洋的,很是舒服。
考官看着时间差不多,便将最后一道考题写在纸上。小吏将纸糊在木牌上。两个举着木牌又在场地中巡回最后一个题目试提诗,题目是一句诗句。远看山有色。
但题目绝对不会直白的告诉你写什么,而是摘去前朝诗人诗中的一句,或者一个典故的一句。你便要通过这一句进行推敲,从而确定你是要写风,还是写花,或者赏月。然后以此为题做上一首诗即可。
考官出的还算是良心题。毕竟,单从文字上推敲,便知道这大概是要写某景。而最让人容易联想的便是山上的草木。
林夕原本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在脑海中搜索,发现他真是想多了。这诗的全文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很显然并不是要大家写山色,而是就要以画为题,做一首试题诗。
赋得远看山有色,这是官方标准的答题题目。前面必须加上赋得两字,然后便是做下一首关于画的诗。这时自然得是乐观向上。能对当今朝廷进行歌功颂德,则会更加。
林夕一手持笔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写画的诗。
举头天外三星烁,低头峰内山岚默。盗取虹桥二两色。染山染水染花落。
这全诗没有一个画字,但却每句都在写,恐怕这整个大明的考场,没有几个敢这么玩儿的,只有像林夕这种不把科考当回事的人,才会这么玩。
在天黑前,考场会分数次打开大门,让交了卷子的考生离开,即放牌。官方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考试结束时间。但大多是以天色昏暗为准。故而,广东学子的时间相对宽裕一些。这大明最南边的琼州府,恐怕整个大明学子中占便宜最大的。
未时三刻第一次放牌。林夕便是交卷子,是最早交卷的一批。但这批却仅有十余人而已。
大多数考生愿意熬到天黑。这个尺度完全由考官来定。第一场考完后,隔两天便再考第二场。
像现在9号考第一场。那第二场便会安排在14日。中间的时间是给考官阅卷。大约在12号下午便会发榜。
这个榜既有通过县试的考生,亦有取得参加第二场资格复试的考生。若是上面没有名字的考生,则是被淘汰的,可以打包袱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