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恩科
会武宴结束的第二天,去京城的老管家回来了,并带回了一个对于林家兄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朝廷决定继续今年的恩科。
所谓恩科,就是指在皇帝大婚登基,或者有什么喜事?而不按照往年惯例突然增加的一场考试。
林夕他们所面对的这个恩科,却是突然间掉下来的。因为按照正常的应该是后年进行天启朝的首次考试。
但是这个恩科是由天启的父亲泰昌帝定下来的。但是由于泰昌帝只登基了三个月便亡故了。加上在他之前驾崩的万历皇帝。等于是在一年之间大明连丧两名长君所以对大明朝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
加上天启皇帝登基时,又发生了夺宫之变。所以这场已经决定下来的恩科便一直拖着,等朝廷上的大臣忙完了之后,转过头来一看,还有一场恩科没有举办。
而且距离恩科乡试开办的时间九月,已经没剩多长时间了。从北京派人到各省去主持乡试时间已经变得非常紧凑了。
于是便有人出书出了主意。长江以南的各省就让南京出人去监考,并匆忙决定了名单同时,向天下明发圣旨,决定明年开设恩科,以稳定大明的形式安抚众多的乡绅。
恩科跟正科是相辅相成的。每三年举行乡试。会试是为正科。遇到皇帝即位等大婚时特许乡试和会试,实为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成恩正并举那一年进行科考的。考生们就有福了,相当于一次考试选出两次考研的生员数量。因为明年举行恩科,所以今年还有一场乡试可以考。
林长圭对此进行解释,大家听到之后是恍然大悟。知道林长圭不用等到明年的乡试大比之年,到今年九月便能参加乡试,有机会取得举人的功名这倒确实是个大喜讯。
在林长钰的书房中。林家的能够做主的人都在这里了。
老管家从身上摸出了一封信,放到了桌子上。
“这是今年的主考官名单。”
乡试的主考官并非各布政使司本地官员,而是由朝廷选派的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
分为内帘官和外帘官。前者即考场内的主考官以及同考官。后者即考场外的提调官、监试官等官员。主考官负责出试题、审定考生答卷,决定考生的名次及录取与否。同考官负责辅助主考官出题、阅卷,按朝廷规定,外帘官不许干涉帘内之事,所以对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内帘官。
顾烨、苏惟生、何轩、潘士连、曾一平、杨道行。”
其中,杨道行和陈天赐是族兄弟。因为陈天赐的父亲是随母姓。如果按照乡试的规矩,陈天赐在这次乡试还要回避,是不能参加考试的。
晚间歇息前,林夕又去了陈天赐的房间,“表兄,你那事儿打算怎么办?”
陈天赐也正心烦呢对林夕说:“平生没受半点儿好处,如今却因他的关系不能参加乡试。”
林夕今天过来就是想到了一个问题,特意提醒陈天赐一下。
“主考官与副考官到达当地之后,朝廷才会正式颁下圣旨公布姓名,但只公布主考和副主考的,同考官却是隐而不露,姓名不予公示。只要他不是主考和副考,我们就可以当做不知道。”
因此这会儿考官们应该刚从南京城出发,林家手上的这份名单,是到京城去的林家的老管家无意中从与他们接触的太监的渠道打听来的,恐怕他们得到的消息比那些在广州城之中的官员还要提前知道几日。
而那位老管家还从京城带回了这几个人的喜好和他们所写的各种文章和诗词。林家兄弟已经比那些这场乡试中,同场的考生已经领先了一大步了。
魏先生可以根据这几位考官的生平,诗词内容和文章。猜测他们的喜好而提前押题的。
而且林府中还仿照贡院的号房,专程为几名考生准备的臭号也就是在茅厕附近放了几张小桌子,又用木板两两隔开,让几人像乡试一样,在里头待上九天八夜,明日就开始。
林家参加乡试的四人当中,林长圭、林长钰、陈天赐三人有从小都是锦衣玉食如果在考场中真的处于这种环境,恐怕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另外林夕也不是啥不讲究的人,虽然他比另外三个人多吃了一些苦。但是无论是他师傅的道观还是在佛山的时候。哪一个不是把他当宝贝一样照顾,届时万一真的抽到臭号,估计答题都会大受影响,所以魏先生才别出心裁想出了这个法子,让几人提前适应适应。
对此林夕苦逼地表示:咱们可不可以不选择在厕所旁边!
魏先生高冷地摸了摸胡须,不置可否。
在林夕他们几个人蹲在厕所旁边进行模拟考试的时间已经过了六天,林夕感觉自己浑身都散发着臭味。
王铁锤、林月华,还有一些对科考十分感兴趣的家人。都时不时围着这几间有木板搭起来的考棚,向看珍稀动物一样,整天围着他们叽叽喳喳。
特别是林夕的那几个侄子,不敢到他们的父亲哪里去,就跑到林夕这里时不时的给林夕捣捣乱。
虽然这和真正的考试有些不太一样,但是魏先生知道,这几个人只有林长钰曾经正式参加过乡试,其他几个人都没有参加过。所以对这些围观的人也不去驱赶了,以防止他们对乡试产生畏惧心理,反而对成绩有影响。
所以林夕他们这次模拟考试,主要锻炼是他们对厕所的抵抗能力。对于其他的人,反而不算太在意,甚至连文章写的好不好都无所谓。
因为那几个考题都是他们自己出的。而且出的稀里古怪。他们只是拿这些考题来磨练而已。魏先生看了这些考题之后就下了判断,乡试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考题的。这样的考题只能出在加试和会试中。
因为现在恩科的消息甚至还没有传到海南岛。所以,琼州府暂时还不会举办加试。要趁着这段时间把这次模拟考试试完成。
张容献在临高城里得到了一个消息。居然今年会举行恩科,这对于一般的秀才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事,等于多了一次参加乡试的机会。
“坑爹的的林家。”他一直以为上次缺席院试其实影响并不大。反正后年才是大比之年。早一年拿到生员资格和晚一年拿到生员资格其实都是一个样,甚至还想着跟林长圭在乡试上再赌一把。
但是他如何都想不到,刚继位的小皇帝突然心血来潮,竟然继承父亲遗留的圣旨今年召开了恩科。
他无疑是要错过这次恩科。现在他仅是一名童生,自然没有资格参加本次恩科乡试。先前的种种自我安慰,在这一刻被打得支离破碎。
原来,那日的一记闷棍,不光敲掉了一个赌注,和他唾手可得的院试案首,更是敲掉了他这次恩课的机会。
相对于前者,这后者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现在圣上年幼,这次恩科虽然会名义上是唯一的冠以泰昌年号的科举考试。但是这一次恩科相当于是天启年间的第一次考试。出来的人才一定会被圣上重用。
万历年的殿试却在紫禁城由内阁阁课程主持。所以格局上终会差上一点。本科怕是会得到圣上的重视啊,届时会成为真正的天子门生。这可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啊。
一念至此,他死的心思都有了。如果有的选择的话,哪怕是不要什么小三元的功名,他都要这个参试乡试的资格。真是可惜,事实已成,他错失了人生最佳的一次机遇。
跟着他悲惨的遭遇相比作为小三元的林长圭,自然顺理成章地享受了好事,能够参加这次恩科乡试。根据院试时林长圭的考卷的水平来看,他此次很大几率会获得举人的功名。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明年拿到进士功名的时候,他张容献还仅仅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童生,二人之间宛若云泥。即使下一次张容献能够连过乡会两试,荣登皇榜。也是因为科举名次的原因也不容易在压林长圭一头了。
这次,他无比悔恨自己为什么会得意忘形,结果自己吃下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这恩科是什么呀?这东西能吃的吗?”林月华手里拿着一块鱼肉干,正往林夕的嘴里喂。
林夕这时正坐在那个木板的小房间享受着面前的妹妹,给他的投喂。
林夕心想着这个小小的秀才还不给你保护。
为了面前的这个妹妹所以我还要继续提升自身地位呀。这小小的秀才确实不好看,但如果能够拿到举人,就足够让以后的妹夫不敢轻视于她起码会有所忌惮。
而若是能拿到进士的功名……林夕正在浮想联翩,突然间反应过来。自己的目标不能变。因为20年以后,那血腥的浪涛涌来时,自己必须掌握足够的力量保护家人。看着面前这个白白胖胖的只有六岁妹妹林夕心里给自立下誓言。
林月华看林夕只闭着嘴在那里吃东西,并不回答自己的问题,于是又找话说:“这十一哥啊,二哥可是小三元呐,我觉得呀,他肯定能中举。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这中了举,是不是就可以做官老爷啦?”这时,从她身后伸出了一只白嫩的手拧住了林月华的一只耳朵。
“不要在这里打扰你哥哥。快跟我回去,你今天该学女红了,绣了半个月,鸳鸯你才绣出一个脑袋。”
看着被小姚氏拎着一只耳朵拽走的不情不愿林月华,林夕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才是家的感觉。
恩科的消息终于传到琼州府了,有人欢喜,有人惆怅,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他们的想法其实很是简单。这突然多出的一次乡试机会,无疑占了一次天大的便宜。
哪怕在这次恩科没中,那也接着可以参加下一年的乡试,那么中举的几率无疑会大大增加。
这种期望其实不无依据,假若今年恩科乡试不中,那明年的竞争压力就会相对小一些,毕竟精英已经被前一年抽走。
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实力。若是你的实力都排在上千名考生之后,那再多的机会和名额都没你什么事。
林夕带着满身的臭味坐到浴桶中,痛痛快快的洗了一个澡之后。那位陈提学又来到了琼州府。这次的时间有点赶,三天之后就举办科考加试。
从科考加试开始到乡试开考,其实仅剩下四十二天而已。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林夕都在林府专心温书,为这乡试做最后的准备。当然,前提是得先通过三天后的那场科考加试,拿到乡试的入场券。
“哥哥们,加油哦!一定要再考个案首。”王铁锤带着林月华将林夕送到琼台学宫广场,林月华朝他们用力的挥手,脆生生地大喊。经过这段时间与王铁锤的相处,林月华越发活泼大胆起来。
要是以往,林月华根本不会出林府,更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的叫喊。
林夕亦是跟着他挥手作别,心里涌起一股暖意,但同时多了一份责任。
这个最小的妹妹,现在已经十分依恋他了。他决定一定要把这个妹妹保护好,不让别人欺负她。
不管如何,这次不能有任何的闪失,一定要握住最后的希望,将胜利攥在手中。
在排队入场的时候,他毅然成为了名人。对于林夕的一手医术,众人都是十分佩服。
但是林家兄弟公然跟张容献极其背后的提学大人作对,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只是林夕却泰然自若。这是上一世便修得的养气功夫,干服务行业无论处境多么糟糕,哭丧着脸是绝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笑脸相迎才能让食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尽管文人相轻,但文人依然硬汉发自内心的佩服。不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赵汗青不会流传千古,被文人津津乐道。
“虽然我不知道你的文章如何,但是凭借你一手高明的医术和救死扶伤的仁心,岂能不过乎?”
同为军卫考生的杨树生当即表态,算是对林夕的一种支持,更是对他医德的一种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