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240古怪家规

    眼看着天气渐渐温暖,到了这阳春三月,天气逐渐热起来的时候,新码头已经开张了快半年了。

    如今新码头的商人逐渐适应了码头的各项规定,日益繁荣起来。

    因为这个码头有广州的投资在内,还有广州驻地的卫所这层关系。现在广东府的这群卫所官兵和广州府的文官都紧紧的依靠着到码头来增加收入。

    由于双方对码头控制权的争夺,反而意外的是作为外来人的邻家暂时控制了码头的管理。

    广州卫所现在是巡海营坚定不移的盟友。商业上的相互合作也使得广州那些卫所的余丁和家眷纷纷靠这座新码头来讨生活。几乎是对林家的管理言听计从。

    林家现在手里的南阳商会也把合作的商人都把仓库建到这片新码头的区域。

    马尼拉的生意做开了之后,几乎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天气转暖之后运河一开河,新码头那边也是运转良好。那个码头因为规划的十分到位周围的环境和盗墓设计的十分合理。就是场地的卫生也有专人打扫,这些都是卫所的家眷和卫所的老人在干。

    泊位和仓库宽敞开阔,由林夕根据后市的仓储规定编撰的。条例规定的相当清楚,只要照着干就可以了,而且所有的搬运人员全部来自卫所的余丁。

    本来这些余丁本来就是卫所的子弟,他们原来都是在军纪的管理之下。执行性相当好,站岗执勤,使得码头上的运转一开始就极为有序高效。

    和其它码头上污水横流、到处飘着烂菜叶子,小偷和拐子横行,骗子和流氓四处寻找目标下手的情形相比。直接被林家管理,使用的都是卫所官兵的港口,显得井然有序。

    而且由于这些一定的背后站着就是大明的武将和军队,所以这里的秩序也是相当好。

    从官面上而言,有广州府的衙役护着,谁也不敢到这里去讹诈钱财。

    从江湖道上而言,就广州卫身后上万户人家和那巡海营三千彪悍的兄弟,哪个流氓地痞、骗子无赖敢到这里来抓钱?

    所以商人们带着商船在此停泊的时候,所有泊位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商人们上货下货之际,有卫所余丁组成的专门的装卸搬运队伍负责。

    搬运队伍老老实实地排队上前等着接活儿,具体管理的都是卫所中德高望重的老人。

    商人们既不用害怕被讹诈,又不用担心丢失货物。由于缺少了人扒了一层皮,这些卫所丁余搬运同样的货物收入却翻了倍。

    等商人货物上了码头,移到仓库里。那库房也是宽敞明亮。既不用担心鼠害水淹,有披甲的官兵看守又是极其严密,使得货物万无一失。

    货主只要把货物往仓库里一存,拿着货单便可以到广州府招揽生意去了。他们只需要支付少量的寄存费用,就可以后顾无忧。

    除此之外,码头上饭馆儿酒店鳞次栉比,在码头的统一管理下都是极为干净。商业区商铺的价格也公道,长街两侧商铺林立,却是绝不敢有丝毫欺压宰客的行为。

    因为有大笔的资金作为后盾,这条长达三里宽五里、临街修建的商业区上,只有这一片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往外出租的。

    这些出租的商铺和仓库只要受到顾客多次投诉,或者是检查的时候不合格,都会被立刻踢出码头商业区。

    话说这可是个日进斗金的所在,每天人流不断,客似云来,谁来了还愿意走?

    所以现在这个码头,俨然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商业区之一,而它每天带给官府和业主的利润,也是极其惊人!

    别的不说,就凭仓库仓储的收入和那条商业街上的房租费用,让他们这些卫所的军官眉开眼笑,而他们手下的那些卫所官兵也因为这个码头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阳春三月,大家换下了冬衣,换上了轻盈的薄衣裳,心情自然是一振。

    所谓“江湖少年春衫薄,”这样的气候最是让人心情振奋,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变。

    但是在这一片平和之下也有冲突,就是旧码头那边的江湖势力和力工们曾经试探着向这边来接活,但都被卫所的余丁们打了回去。

    双方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是谁都不敢抢先动手。

    如今广州港口的商船逐渐增多,两方都有生意,虽然偶有冲突,但暂时还能相安无事。

    平安涌柳烟如雾,春花如海,所有的花草都透着新鲜稚嫩的朝气,和风畅爽,扑面而来。

    在平安涌的石家的屋子前面的广场上摆着近百的桌子,人们正在忙碌着,准备中午进行的回门宴。

    平安涌的疍家居民们都在给自己的族长回门宴帮忙,当然他们也是被邀请的客人之一。

    此次石家摆出了宴席宴请全村的父老乡亲,还有回门的姑爷,甚至还请了一些别的客人。

    石家现在发达了,所以这些办酒席的银子也是不在乎,所以酒席非常丰盛,光肉菜就有八个还有六个素菜。

    此时在在准备酒席的十家老宅内,石徐氏的心里也不怎么痛快。

    一大早,她妹妹徐燕就来到了家里,在石徐氏面前东拉西扯地一直聊到现在。

    现在徐燕倒是不去显摆他们家的显赫了,因为石夫人的夫君石松亭,可以说现在是广州巨富之一。短短的时间之内居然成了广州府有名的大商人。

    而且她现在才知道自己姐姐的两个大姑姐居然是指挥使公子的小妾。石家的发达就是借了他姐姐夫婿的光。

    在财富上头既然没有什么可显摆的,徐燕的话题就集中在那两个已经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上。

    说实话这位石徐氏的妹妹徐燕虽然爱显摆,但是其人本身的心肠并不坏。所以这也是石松亭这些年来一直忍让她的原因。

    别的不说,真实徐氏的妹妹徐燕嫁在了本族当中,所以过的日子相当滋润。而且他的夫婿有经商头脑,跟着族人走海,所以家中相当富裕。

    而且他认为自己的两个外甥女儿不应该嫁入疍家。如果在广州城找一户富商或者权贵子弟哪怕为妾,也比给疍家的头人的子弟当正妻也要好。

    而且自己的小外甥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他所住的那个院子整天不是兵刃敲击就是棍风呼啸,要说是镖局还有人信,哪里还像个巨商之家。

    所以徐燕夺心里笃定,这次婚事姐姐一定也是不乐意的,所以说起话来自然也是毫无顾忌。

    话语中不有对姐夫的鄙视,也有对两个侄女的惋惜。眼看着她都说了半天了,她姐姐也没露出恼怒的表情,她心里反而暗自生起气来,口中说出的话也越发尖酸刻薄。

    “不是我说你姐姐,你这儿子你得好好管管了,如今你们家也算是有钱人家了,还不找个先生。让玉儿好好读读书,然后借助他姑姑的势力考个秀才也好出人头地。”

    就见徐燕阴阳怪气地说道:“你看现在他这副不上进的样子,整天舞刀弄剑的,平时院子里跟个铁匠铺似的,叮叮当当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哪有个上进的样子。如果不能管住他,以后你这个儿子是没办法治了,指望了家中有钱也不知道好好读个书。”

    眼看着徐燕说得正痛快,突然那个端茶过来的小丫鬟手一抖,茶盏里滚烫的热茶倾出来,正好把伸手接茶盏的燕夺给烫了一下!

    “你怎么搞的?”徐燕手被烫得一疼,气恼之下一巴掌,便向着这小丫头的脸扇了过去!

    结果这小姑娘惊慌之下,向后退了一步,但极其凑巧地把这一巴掌让过去。

    这时石徐氏拦住了他的妹妹,对上来的对倒端茶的小丫鬟说道:“毛手毛脚的,要不是看在你是我夫君堂妹的份上,早就把你轰出去了。你出去吧!”

    石夫人笑着把小姑娘打发了出去。“哼,连你这个当家主母都做不了主。就这小丫头要是我早把他发卖出去!”

    “老夫人说只要她活着一日,就不允许找下人。这些都是施石家的亲族在我这里学个规矩,挣点儿体己银子。”

    “你说你!连个丫鬟你都管不好!”徐燕连忙把烫着的那只手放到了水盆当中。她一边用手在水盆中划水,一边数落着自己的姐姐。

    正在石徐氏笑着安慰她妹妹之际,突然听到大门外,有人高声叫门。

    小姑娘出去开门,门外的人一说话,便把屋里的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院外来的是林长波和林玉恒两人,他们带着几名亲随挑着礼物,来给石家的表妹战腰提气。

    林长波现在可是参将朝廷的三品大员。林宇恒虽然现在只是一个六品的武将。但那在遍地平民的大家中也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了。

    而且这两个人身为石松亭的晚辈,虽然穿着官服,却是以晚辈之拜见了石徐氏。

    世界叔侄带着礼物来到了宴会,他们到来的时间是卡着点儿的。

    又过了一刻钟左右,宴会便开始,当然主客是两个女婿,石松婷带着林家叔侄作陪。

    两位女儿回到那屋内,和母亲叙说离别之情。

    庭院里满满当当地摆着二十几桌宴席,桌上摆着灯笼和酒菜是一副极其热闹的情景。

    在场的两百余名宾客,在等石松亭治完此后便开始推杯换盏。坐在那里吃酒谈笑,桌上的菜肴十分丰盛。

    喜宴上气氛欢腾的桌上的菜肴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大块的肥肉片子都是用盆端上来的,主打的就是一个实惠,要是十家没有养猪场,这份宴席他也置办不出来。

    正房大厅,这里面同样摆着四桌酒席。在这些酒席上做的都是有头脸的人物。尤其看到施加数字后,这些人纷纷向上前敬酒,反而把主客的两位姑爷放到了一旁。

    和里面的情况相似,在石家大门外的广场上摆的百事桌酒宴上菜肴和里面一样,只是没有里面精致,这里上的餐具都是瓦盆。

    里面装着肥厚的肥肉和炖的喷香的猪蹄,猪头等肉食。疍家人十人一桌不分大小孩儿吃的十分欢快。

    酒席上的人边吃边说着是石家准备酒席的风声。这些酒席放到后世也就是农村中平日吃的饭菜,唯一不同的就是后世用盘子,这里用的都是大个儿的瓦盆。

    石家准备的这座酒席,别说此时普通的老百姓就是在盛产牛羊肉的草原地区,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吃到的。

    后世的人大概以为以前的游牧民族的牧民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每天烤羊腿自由马奶酒畅饮,所以人均战斗力超过汉人,再加上快马弯刀肯定是天下无敌,横扫欧亚。

    林夕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可实际上是错的。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人们平日的饮食和生活标准来揣测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那肯定是大错特错了。

    后来林夕查阅了大量资料才弄明白古代游牧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南宋的那个时候的蒙古人个头最高也就1m6,脸宽,高颧骨,单眼皮儿,头发,胡子都没几根儿。

    只有铁木真身材魁梧,大额头长胡子,所以他才能当成吉思汗。

    而与之对应的是当时南宋征兵的身高要求最低是五尺三寸,最高是五尺八寸。所以呢蒙古人里边儿几乎是没有人能够达到南宋成年男子征兵的最低身高的。

    那你说那时候蒙古人都这么矮,那他们每天都吃什么?

    普通的蒙古牧民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们什么都吃,狼狗,狐狸,兔子,老鼠,植物的根茎,树叶,树皮。

    也就是说中原汉族人在灾年才吃的东西就是草原那些普通牧民平常的食物。食物极其短缺的时候,还有过食人的记录。

    古代史书上常说某某部族控弦几十万,游牧民族的小孩儿从小骑羊射鼠。

    弓箭就是这些游牧民族获得额外食物的工具。史书上记录那些小孩儿,并不是他们想从小苦练武艺,而是那些草原上的老鼠就是这些小孩儿的食物。

    到了夏天他们只喝马奶,因为夏天是把了产奶期,而且很短,就三个月,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喝。

    同时将这些奶制品加将这些马奶,牛奶,羊奶等加工成奶制品来延长他们食用的时间。

    蒙古族曾经说过他们住白房,穿白衣,食白食,所谓三白。

    实际上那是被逼的,他们没有彩色的染料,只能穿白色的衣服,穿羊皮也是白的。至于食白食就是只吃奶制品。

    不然你看蒙古帝国成立之后,他们那些贵族们哪个还要穿白衣服。全都是什么色彩艳丽,穿什么什么布料贵,他穿什么。

    如果有老死病死的牛马,就全部做成肉干儿,留着冬天吃。

    到了冬天呢就没有马奶喝了,只能熬小米汤,而且这汤非常的稀。

    因为小米儿是跟中原王朝换来的,因为有限,所以不能敞开了吃,再加上一点儿肉干儿吃,忍不过整个冬天。

    你像牛马羊这些动物都是游牧民族的生产工具,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舍不得吃的。

    普通牧民他们日常就吃一些小米儿,米子面以及青稞,再配上一些奶制品,所以呢游牧民族在古代的日子简直就不是人物的日子。

    汉书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遭遇雪灾,还没开春儿他们就熬不住了,单于率了上万骑兵攻击乌孙地区,结果又碰上大雨雪。

    一夜雪深丈余,匈奴骑兵,冻死无数,生还者十之一二。

    哪怕到了1000多年后,乾隆年间史学家赵义写的研报杂记里也提过这个事儿。

    这个人呢曾经当过乾隆的军机章京,每年都跟着乾隆去承德避暑山庄。

    在那里他经常跟蒙古人聊天儿,给那些台吉当护卫的普通蒙古人就跟他说。

    吃肉都是那台吉和贵族老爷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贱的老百姓,只有在节日和庆祝的时候才能得一只羊肉吃。而且吃羊的时候是杀一只羊,几户人家聚在一起吃,这才是我们每年才能吃到一次肉的时候。

    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做白骆驼,说的是3000上海孤儿到内蒙古大草原安家的事情。

    当时每户牧民接收一个孤儿,所给的补贴就是六斤粮食。虽然那里那时候处于自然灾害时期粮食比较贵重,但是从此也可见草原上粮食的珍贵。

    所以说这些游牧民族或者说是渔猎民族,他们屡次进犯中原的唯一目的就是觅食。

    觅到了回去过个肥年,觅不到了,就得保佑自己下辈子能投个好人家。

    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包括后来的满清皆是如此。

    史书不只是记住了那几次大规模入侵的世界。

    可中国的史书上更多的写的都是什么匈奴大雨雪,畜产多饥饿死人民牲畜死者十之六七。冬雷震,多生地火,大旱,无水草,牛马多饿死都是这样的记载。

    或许一场大灾,一个部落甚至一个民族就没了。

    南匈奴,最后都逼得没办法了,南下投靠了汉朝,求口饱饭吃,北匈奴梗着脖子,就是不投降。

    结果去草原烧荒的汉朝骑兵回来报告说,好几年都没看见北匈奴的人了,北匈奴就在那个时候就在史书上下线了。

    也有运气好的,你比如女真人,靖康元年大雪,那雪下了几尺后,东京汴梁,都冻死人了,可想而知黑龙江得多了。

    转过年来,靖康二年女真人就全体出动了,本来呢是南下觅食的,结果北宋太菜了,一不留神就入驻中原,中了大奖。

    还有蒙古人也是,他们崛起的时候正好赶上欧亚大陆上那些大帝国,不是末期就是混乱。

    他们又出了一个成吉思汗这样的大雄主,趁机击败了后金和宋朝,从那里得到了很多工匠技术甚至精良的武器。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凑一块儿属于老天爷赏饭饭吃那种。

    蒙古人称霸了一个世纪,等到后来像明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样的帝国再次崛起,也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迅速瓦解衰落。

    那有人该说了,既然你说古代的游牧民族日子过得这么惨,那怎么有些中原王朝还打不过他?

    一方是为了生存而战,一方呢是拿工资混日子,一旦碰上了,你觉得谁会赢?

    蒙古的老百姓吃的菜,其实汉人的老百姓吃的未必就多好。多重的情况之下普通百姓也就是一天两餐。

    古代那会儿的生产力是比较低的,粮食的产量也不太高,所以很多百姓呢只能是忍着饿。

    一日两餐,除了粮食少,百姓只吃两餐,还给古代的一项规定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个规定就是宵禁从秦汉时期一直到唐朝官府,朝廷对于夜间不能出门儿这件事儿都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的。

    别说是平民百姓,飞将军李广又如何一样要遵守规定。

    当年李广带着人去田间打猎喝酒,回来之时已经过了宵禁的时间,到了霸凌亭被霸凌令拦住,不准通行。

    这时候李广身边人就说故李将军这喝多了请通融一下。

    霸凌令当即就反驳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就是按照规定,现任的将军都不让你夜间通行,何况你这个前任的将军。

    从霸陵卫这句回话中,就可以得知古代的宵禁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的,别说是平民百姓,就是连将军都不行。

    所以根据宵禁,古人的作息时间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不能出门,除非像元宵佳节这样的大节日,官府才会取消禁。

    那么这古人回到家中又不能出门,自然他就睡得早,那么这一天吃两顿饭呢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一般来说呢,上午卯时古人会吃上一顿饭,这顿饭呢被称之为朝食,然后下午的申时再来上一顿,这顿饭呢被称之为辅食。

    这个进食的时间习惯呢是自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在殷商时期呢把这两餐的时间称之为大食和小食。

    当然了,以上说的是百姓啊,汉唐那些王公贵族还是可以享受一日三餐的。比如说汉文帝时期淮南王谋反,汉文帝就下令将他流放到蜀地。

    当时汉文帝特意准许他可以一天吃上三顿饭,并且朝廷还赐予淮南王每天五斤肉,两斗酒的待遇。

    从这条记载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淮南王在被流放之前那一天也是吃三顿饭的。

    这还是像淮南王这样拥有王者的人,如果是皇帝的话,那一天就可以吃上四顿饭。

    这就是从周朝留下来的习惯每个等级享受的饮食习惯和各种待遇都是不同的。

    老百姓是什么时候能吃上三餐的呢?

    准确来说是晚唐到五代十国这段时间之内那个时期,宵禁逐渐放松。

    官府对贸易活动的交易时间跟地点,不再进行具体的限制。

    像当时仅次于洛阳,长安的扬州城呢,开始逐步的解除宵禁,这个时期夜市也就慢慢出现在了民间。

    百姓夜间可以出来玩了,生意也都可以做了,那工作和娱乐的时间自然而然不就变长了吗?

    百姓呢在这个时间段多吃一顿饭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到了宋朝,朝廷对于宵禁进一步放松,你向卞梁城关城门的时间就成最早的出更变成了三更。

    这个宋朝的夜市呢就变得异常的发达,尤其是汴梁城内的百姓可以一日三餐。

    由于夜市的出现,那么相应夜宵也就诞生了,因为当时大家晚上都出去玩儿,晚上饿了也得吃饭呀。

    渐渐的这一日三餐呢就成了汴梁城里的百姓的饮食习惯,但是这个三餐也仅仅限于像汴梁城这样的大都市才有的一种习惯。

    其他地区的很多百姓呢还是保持着一天两餐的习惯,为啥会有这种差别。

    主要还是粮食不够够了,谁不愿意一天吃三顿的。

    到了南宋商业活动进一步提升,很多百姓能吃到三餐的几率呢就变得更大了。

    像孟良路中就记载了当时杭州城内的大街小巷是非常的繁华。

    白天跟晚上的到处都是做小买卖做生意的,三更天酒家刚刚关门儿,五更天做生意的店家又重新开张。

    但是呢这一日三餐在当时还没有在全国进行普及,只是相较于前面那些王朝来说,宋朝百姓能够吃到三餐的机会比前面儿王朝那些百姓要大很多。

    到了明朝之时,宵禁又重新被朝廷给抬了出来,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一部分明朝的百姓还是保留了宋朝时期一日三餐的习惯。

    根据一些地方县志的记载,明朝的百姓一日三餐是两顿稀饭,一顿干饭。

    即便如此,很多地方的百姓呢一日三餐也是奢求,只能一日两餐。

    在石家的回门宴会进行了一个时辰,然后两名姑爷就带着世家的两个女儿回去了。

    是宋体。等两个女婿走了之后,别和雨下的人的继续愿意。这一次酒席喝了夕阳西下,客人也纷纷告辞。负责送别是石天鸿和石天玉两位兄弟。

    石天鸿和石天玉这两兄弟,都是为了参加姊妹的婚礼而特意回来或者留下来。

    他们都属于加入林家系统的人,石天鸿负责马尼拉的商馆等于是海外林家大掌柜级别的人物。石天玉在使松婷的安排之下准备合到400疍家子弟一起加入孩儿兵。

    可以说石家之所以现在的成成就和财富都和林家兄弟有很大的关系。

    其中固然有因缘巧合的关系,但是其中确实的确是借了林家的势力。

    否则像他们这种陡然而富的家族必然面临面各种势力的敲诈勒索。

    而如今有林家的靠山,所以才能保住他们财富和地位,所以石松亭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向林家靠拢,完成林夕交给他的任务。

    而且是宋婷对今天林家叔侄能参加女儿的回门宴尤其感到高兴。

    所以特意把他们留下来唠一唠家常。林家叔侄先去拜会了,大小姚氏的母亲,林长波的外祖母。

    然后回到了石松亭的书房,石松亭带着两个儿子一起作陪。这里比较尴尬的就是林玉恒他是所有人中辈分最小的,今天回门的是他的姑姑,所以虽然表情镇定神情却是有几分尴尬。

    既然在书房中寒暄了一阵之后,最后还是由林玉恒犹豫了一下之后,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叔侄两人今天的来意之一。

    “舅公,你知道我和叔叔掌控巡海营练兵需要一些银子,但是朝廷发下来的那点儿钱根本不够用。要想练出精兵,林家还要往里投入一部分。

    今天我和叔叔我就想问可否从南洋商号中给我们一笔不记名的小额钱票用来当成军饷发放下去。”

    这是旁边的林长波说道:“舅舅,你不用担心我们只是询问一下。我知道你只负责经营,钱并不是你的,你无法做决定。但是我们直接向长旭提出这个要求有些不太好,想让你替我们问一下。”

    经常涛看了石松亭一眼然后解释道:“如果言辞会不周之处,您可别跟我们这些小辈计较!”

    “我明白!”石松亭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你们提出的这个要求,其实在长旭走之前他就聊到了。

    他跟我说你们肯定会从这里拿小额钱票当军饷发放。但是他要求你们必须把银子拿过来,领多少钱票必须有多少银子?”

    林玉恒听到石松亭如此说法便说道:“如果我们要是有银子的话,怎么会想起用钱票?”

    石松亭的今天喝点儿酒,看着林玉恒那赌气的脸便笑着打趣道:“那我也没办法,我可不敢违抗你11叔的规定,否则今天给你钱票,明天他就会把我开除的。”

    “你看,舅公。你是否可以通融一下。我们如果不是没有办法了,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招数。”林玉恒仗着自己年纪小和辈分低在石松亭面前反复的撒娇。

    林长波也在旁边敲边鼓,他说:“这钱票也就是宋时的交子多发一些没有什么。玉恒言辞会不周之处,您可别跟我们这些小辈计较!”

    石松亭这些是迎来送往,结交的都是一些富商巨贾。所以一身的气度已经与原来截然不同,现在他是一个气度威严的中年人。

    原本石松亭的面容还是比较显瘦,但是由于这些日子营养跟得上,脸已经变成了圆脸。

    这次来林家叔侄主要是来参加回门宴的,至于用钱票代替银子发军饷的事情也是打着试一试的想法。他们可没有威胁石松亭的意思。

    林家叔侄说完话后,书房内一时静了下来,林长波看着石松亭那看见这脸型,就仿佛看到了一个男版的姚氏。

    这时石松亭也不说话,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面前的茶碗不知想着什么。

    看见石松婷的这副模样,林长波心里就有些后悔,自己不应该提出这个要求。他虽然不知道林夕想干什么,但知道他把这个事情交给石松亭,肯定不是小事情。

    但是林长波心里也有点儿埋怨眼前这个生母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至于的吗?你同意就告诉我同意,不同意就直接说出来,难道我这个当外甥的还敢把你这个舅舅怎么样了?就给我来个下马威?”

    石松亭沉吟了一会儿抬起头,看到面前的几个人突然想起了自己在什么地方,连忙开口说道:“没有银子,从我这里领出钱票是肯定不行的。

    但是咱们可以变通一下,现在你们手中不是有码头的铺子和仓库吗?

    你可以在南洋商行中估一下价,这些东西大概能值多少银子?

    然后再把仓库和商铺收上来的租金存入南洋商号中,或者直接由南阳商号代为收取。

    以这些为抵押看看能借贷带出多少银子来。

    然后把这些银用这些银子置换小额钱票当军饷发出去。当然商号肯定会收利钱的,不过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

    林家叔侄本来以为这件事情石松亭不会同意,却没有想到石松亭反而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告诉他们如何套取小额钱票。

    不过这个主意也能只能由林家叔侄这样的人才能够使用。别人想用这种方法空手套白狼,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石松亭这一关他就过不去。

    这件事情算是圆满解决了。具体能不能执行还要看林长波和李掌柜交涉的情景而定。不过依照林长波的身份,这件事情并没有多大难度。

    正事办了,他们便坐在书房中闲聊。李玉恒在闲聊中问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石家为什么不在家中使用侍女。

    这件事情的具体原因还是在石老夫人的身上。因为这时代的人有一个非常恶劣的习惯。

    就算是妾室,如夫人只要没有生过孩子,他们拿来送人也是家常便饭。即使生过孩子的那些姨娘家中的主母也是说发卖就发卖,打死了也无人问津。

    还有这个时代书生随身带的书童,十个里面最起码有一半是主人的男宠,所以那些翩翩书生上京赶考都带个书童。

    就算是明朝的大文学家张岱,也大张旗鼓地说自己“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丝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所以石老夫人就规定,石家不允许养婢纳妾,石家的男儿不允许养书童,至少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不行。

    而石家现在的一切都是来自于大小姚氏的支持所以是老夫人在家中说一不二,这条家规就被定下来了。

    而石家原来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有没有侍女一样生活?大不了从家族中请几个亲戚过来帮忙照顾一下老夫人,打扫一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