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新产品
古代的大户人家,不管是商贾还是功勋,都是要依靠层层叠叠的裙带关系维系。
这不仅仅是各个家族之间的联姻,甚至他们平日里往往都是互通消息,共同谋利。
表面看起来大户人家是亲和无比的一家人,可一旦是那家失事,就会立刻沦落到破鼓众人锤的境地。
北宋末年的朝政昏暗,刚即崩坏,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很反常的现象。世家大夫的公子纷纷去富裕的商贾人家的女子为正妻。
因为这些世家大族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们早已开始走了下坡路,入不敷出,欠债成堆。
眼看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已经无法维系他们表面的风光,于是便攀附更为富贵的人家,所以他们就将算盘打到了这些商贾头上。
在大明哪怕是一个穷秀才,也能凭借读书人的身份舍来两斗米。
更不用说那些族上有官爵在身的世家大族了。首饰铺、绸缎装、脂粉店,吃喝玩乐的风云场所都陪着笑脸让他们赊账。
店铺如同狗腿子一般上前伺候,将他们看上的东西麻溜的包好去送到府上,直等年结的时候一并算清。
世家大族维持着奢侈的体面生活,维持着一丝希望,还想躲在美梦里多活一天。
而红楼梦里贾府的大族长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才会一直打死维持住公候人家的体面。
宫里的太监来借钱,即便是变卖家当,要将银子给拿出来。
虽说贾琏抱着侥幸心理,幻想着再发一笔横财,挽救贾府的颓势,然而直到被抄家时也没能走运。
古代的大家族为什么越穷越装?因为他们不装就是死路一条。
红楼梦里的贾家越来越颓败,可行荣国府却一如既往的铺张挥霍。
这流水一样的银子发出去,让贾府只剩下一副空架子。那他们为什么不省着点儿钱去维持日后的生计?
大明政治的基础是宗族自治,也就是依靠着这些世家大族。
这是宗族在很多时候会是自私自利的存在着打着公家的名义去侵吞个体财产的行为,家族中个人财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特别是一个没有儿子继承家庭财产的族人去世时,宗族便会侵占它所遗留下来的财产。
没有儿子的母女一般会在同族或者亲戚的家族中过去一个儿子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母族拿这种吃绝户的行为根本没有办法阻止。这也是世家大族为了防止自己的资产外流的一种手段。
而粮城这里除了林家以外,却没有较大的宗族势力,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有各个地方分散的人群聚集到一起。
宗族家大族最厉害的是把控了本地的‘胥吏’。
自古‘胥吏’泛指非科班小官,有称‘书吏’,在衙门中是个为官驱使的文办、听差,仅强过执棍站班的‘差役’。
论籍仿佛在民与贱之间,是个士人不屑,百姓痛恨的角色,在一地中此角色却承上启下。乃一县中真正掌握实权的,虽然不能向上流动,却多是巧取豪夺之辈。
在后世上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说法。书吏是所有政策的真正执行者,一个政策的好坏就看他们如何执行了。
所以这些本地的土豪大户就可以利用他们把握的这些职位。来任意曲解上面的政令。
大明户籍森严,史上罕见,凡天下苍生统分五籍:一为权贵;二为士绅;三为民户(农);四在籍军、匠、商、船户;五为艺妓,优伶,疍户,仵作等贱业。
以权贵、士绅构成国家本位。
民户保留几分自由,四属于世代以此为业世代传承本业,不得流动,五类户籍均属贱民。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贱籍不得参加科考,更没有入仕为官的机会,此规已固化成律,实为顽疾。
林家在林夕来之前其实也已经陷入了这种情况,就如林父的正妻就是广州卫的王家的女儿。
实际也和宋末那些大家族算计商贾一样。林家也是算计王家的嫁妆。
不过林家和那些世家大族有些不太一样,他们显示地位的是手下的那只3000人左右的家丁。
但是林夕到来时建立了晒盐场这给当时财政紧张的林家吃下了一副补药。
而林家分出的盐场的那三层利润实际是给林海平这一支林家人的补偿。
所以林海平和林长申才会常年坐镇在粮城这里死死盯着这个林家的主要的财政收入。
只道林夕在广州无意中打通了和马尼拉的贸易路线之后盐场的重要性才下降。
这也是林月华为什么会在已经决定派出对外联姻时在最后被撤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林家意外封候和拿到马尼拉这个对外的航线之后,林家彻底翻身了。所以在西贡那个备选的退路变成了正式的殖民计划。
而造成这一切的林夕在林家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存在。所以林家人才能任由林夕在粮城执行他自己的计划。
粮城等于是林家的一小块儿的实验田,任何行之有效的制度立刻会被林家拿过去发扬光大,以壮大林家。
而存在于粮城的这个林海平为首的林家,再过百十年之后没准儿能和琼州府的林家分开成为林家的单独的分枝。
只是林夕却更加明白,一个地区想繁荣起来,除了推动经济发展外,还有就是制度的完善,人员可以上下流动。
这个准则他早在孩儿兵中就已经贯彻实施,现在扩大到了粮城这里,他同样不会害怕阻力,仍然选择坚定的推动和执行。
林夕现在这样做,自然是考虑了利益得失。
毕竟他在接下来的计划之中,需要的同盟者是那些有魄力和胆识的贫苦移民,而不是愚昧而贪婪的乡绅土财主。
“哥,快点呀。”身穿着淡青色,齐胸对襟如裙的林月华如同一个脱缰的小马驹般兴冲冲地跑出了林府大门。
她回头看着慢吞吞的林夕,当即皱着脸蛋脆生的催促。
“哎呀,来了。”
兄妹一起钻进在府门外等待那辆高大的马车,马车徐徐向着东边行驶,再到街口的时候,右拐进入中轴大街,然后朝着南门而去。
两人这次是去参加新船的首航仪式,这艘船是由林月华命名的,叫嫦娥号。
这艘船就是根据林夕给的船模建造出来的最大的一只。
林夕给出图样虽然有些特殊,但是在现南溪船厂的工匠们看来通常将其归为广船系列,但其实它并不是广船。
它比广船有更好的航海性能,这就是老闸船。严格来说,老闸船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船型,它类似于福船和广船,是一种泛指的船型。
这种命名方法的特点是,在统一名称下,船的外观可能完全不同,但从内部结构和设计思路上看,它们又是大体相同的。
老闸船实际上是西式船体与中式风帆索具相结合的一种帆船类型。只要符合这一标准,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甚至可以说,如果将盖伦船换装中式风帆索具,也可以称为老闸船。
老闸船一开始是葡萄牙人结合中国式帆装和西式船体设计的一款帆船。它长宽比大,船首尖锐,非常适合在澳门附近的海域航行。
老闸船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葡萄牙人在亚洲地区的活动。他们接触到了大量亚洲船只,尤其是侵占澳门之后,他们与中国商人进行了大量的贸易。
中国船性能优越,适应中国沿海水文地理条件,广船虽然适合内海航行,但抗风浪能力较差,福船抗风浪能力好,但结构与西式船只完全不同,航速也难以比拟西式帆船。
因此,葡萄牙人认为西式船只结构更好,但他们发现,中式帆装索具虽然综合性能不如西方帆装,但是结构简单,也比较容易戗风行驶。
更重要的是,这种样式的帆装在东南亚地区也非常流行,当地人对中式帆装的使用非常熟悉。
如果采用西式帆装,葡萄牙人还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进行培训。
因此,最终,葡萄牙人采用了西式船体和中式帆装的结合,这就是老闸船的由来。
它的外文名字是Lorcha,国人根据其发音,称之为“老闸船”。
老闸船的船体设计融合了中西风格。船体水上部分低矮,尾楼较高,因此外形酷似“鸭屁股”。
而水下和内部结构则完全采用西式,包括龙骨和肋骨结构。
此外,由于西式帆船长宽比较大,因此解决了传统中式船只的横移问题。尾楼结构仍保留了中国传统样式,而舵架采用西式,避免了中国式舵架易损的问题。
老闸船的外表看似中式帆船,但其实其核心结构是西式的。
老闸船是广东地区独具特色的船型,它的优越性能使得广东开始建造这种中西合璧的船只。
广东的老闸船成为当地的船型,并且最终笼统地纳入广船系列。
老闸船采用西式船体,结构强度高,且广州地区的优质木材为其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材料。
虽然由于建造费事和造价较高,老闸船最初被葡萄牙人用作武装商船。
即便如此,一些广东海盗依然选择老闸船作为战船。
嫦娥号老闸船的甲板为全通单甲板,船尾脊弧低,梁拱较小,没有连续的舱口和低舷墙而是在两侧的船舷上开了两个巨大的舱门。
船首的舵呈刀状,向后斜插,具有三桅悬硬帆,可以快速航行,船甲板上沿中心线安装了6门火炮。
火炮的布置方式也很独特,采用了回旋炮架和大型前膛炮,这种布置方式使得火炮的射界大大增加。
也是因为这六门火炮使得整个甲板上无法像其他海船一样进行上货和卸货,所以林夕想了一个替代的办法,将下一层的全通甲板打开了两个仓门,用于上下货物。
而且这样一改造,这艘船的船弦便低了很多所以看着非常的另类。
但是这款船型也不是没有优点,它可以用随船的机械进行上下货,也可以用特制的小车将货物使用特制的跳板推进舱门,而不像其他的船只一样由人一件一件的抗下来。
这款通用型船型比市场上同吨位的福船和广船要便宜至少四分之一,这可不是便宜一星半点儿。
虽然现在的海外贸易收获非常丰盛,往往是两三趟便能回本儿,其余的都是赚的。
但是如果只跑一趟便一定能赚回来一条船钱,其中的诱惑是相当大的。更何况,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故统一的船型的造价造价还会进一步降低,这就是规模效应的恐怖的威力。
张延和林长生计算过这三艘船的造价确信,一旦口碑打出去。别说本地的商人了,连西夷船东都会在这儿订购商船。
当然,这种新船型还需要市场的检验。在现在的跑海的商人中还是更信赖。国人还是更信赖福船和广船,而西夷商人则更信赖大小盖伦船。
相对而言,在南洋这片市场这种新型的船只是不太好打开局面,现在只能林家商船队自用。
而这种船主要是用来运货和运人的,对于火炮防护能力却普遍低于此时的西夷的武装商船,但却高于福船和广船。
嫦娥号只要不面对西夷人的海军舰队还是有一搏之力的。
而且这种船林夕还打算要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改造眼前这只是这艘船只是个半成品。
现在西夷人商船队中流行的大小盖伦船,其实开始是在当西班利亚和葡萄利亚的主要海船船型是拿屋船和卡拉维尔船。
这两种船已不能胜任横渡大西洋进行运输大量货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务。
于是这两类船型的一些优良特色揉合成一种混合型,这就导致西班利亚大盖伦船的出笼。
可大盖伦船也不是一开始就流行开来的,而是同样通过性价比与综合性能获得的普遍认同。
大航海初期,西班利亚自从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适合运载能力强,续航力长。
后来英吉利亚造船家开始发展轻型盖伦船。为了使之更适合与远距离炮战,改善船之操作性,他们把首部上层建筑降低,移到船体之内。
此类船的标准长度70步米,排水量500-600吨这类新型盖伦船的快速性,操纵性明显优于西班利亚的大盖伦船。由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创制,又称女王船。
很多海盗私掠船就是以此为原型打造。
比起西班利亚的大盖伦版本,女王船的船身更为修长及狭窄。再加上它以方形的船尾楼取代传统的弧形船尾,令它比旧版本更为适合远洋航行。
此外,小盖伦帆拥有十分坚固的船身令它适合于远洋探险、远洋贸易及海战等多个不同方面的范畴。
最最关键的是,生产三艘西班利亚帆船的成本可以生产五条女王盖伦帆船。
正因为此,盖伦帆船被制造出来的年代,正好是西欧各国争相建立海上强权的大航海时代。
相较于这个时代造型各异、良莠不齐的各种轻型盖伦船。林夕对自己设计的船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本身船厂在建这三条船的订单,本身就是投石问路的举措。
当然,所谓鸭屁股船具体的细节还是会在这艘船的基础之上有一定的修改,以满足登陆的需求。
譬如增加搭载小艇的艇位,缩减上层建筑面积,甚至在第二层甲板两舷故意不完全封闭,开了两个大口子。
类似后世军舰两侧的舱门一般就是为了方便人员、货物、装备快速上舰和离舰。
这种设计在后世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了,但放在现在却是有些惊世骇俗虽然这种设计根本不用改动船体结构,只是把原本类似炮窗的地方给打通了,相当于有面墙壁没有船板。
但现在可是海盗横行的时代所有船只巴不得干舷越高越好是为造船如城。
一是获得足够高的火炮射界,二是防止别人跳帮。这种在侧弦开门的设计是迫不得已。
因为上一层跟全通甲板已经被放置的旋转火炮根本没办法上下货物。
当然,林夕这么干就根本不担心这一点。如果海盗真的敢跳帮的话,随船的孩儿兵们会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火枪顶这脸齐射。
传弦的降低,对于其他的海主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但对林家来说却完全没啥问题。
反正这艘船又不会单独行动,而且绿旗帮的地盘儿内敢抢他林家船的人还没有出生呢。
而林夕搞这种船主要是作为移民船和战舰的补给船来开发的。
一个完善的作战体系,必须要各种武器装备的协作配合,其中后勤补给是重中之重。
既然要搞补给船,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把装卸效率考虑进去。
除了两舷的货舱口为了装卸货物方便,甚至让船厂再打造一批同规格的集装箱!
当然,此集装箱非后世那种标准的集装箱宽两米多长近六米,能装20来吨货的钢铁制品。
就算造出来也没那么大的滑轮车和起重机运到船上去。但集装箱这玩意儿确实是个好东西,能极大的简化装卸工序。
要知道集装箱货轮发明之前,散装货轮横行天下。那玩意儿装卸货物要大量的搬运工人,码头从早到晚人头涌动。
甚至装卸费用和码头的泊位费是海运的最大一笔支出,甚至高于燃料费。当时的海运比铁路的运输还要昂贵,就是因为货物装卸和码头泊位费的原因。
各种什么类似粮食、布匹、煤炭之类的货物长时间堆积在港口仓库。费力费时又费钱,一趟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间才能塞进船舱里。
但自从集装箱这玩意儿发明之后,装卸效率直接飙升十几倍。
港口的货物流转率从几天骤降到几个小时使海运的成本大大低于陆运。十集装箱这一种海运的标准包装成为了打败铁路运输的一大利器。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发明带来了标准化思路不但简化了海运,也使得以后的货轮也是按照集装箱的标准去设计建造的。
而一艘登陆货船要的是什么?就是装卸效率啊!
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速度把货物和人送到地点或者码头上,就能少减少等待的时间,加快货物的运输频率而且林夕的通用型货船其本身就是标准化思路下的产物。
所以搞个集装箱不是理所应当?当然后世的标准集装箱也没必要搞。
林夕定做的集装箱是纯木质结构,用结实的木框和木板钉出体积为,林西铁座中的标准的燧发火铳作为长度标准的正方形。
上下带有椽边方便堆叠而且重量上也有要求,一般是两石的重量。一条通用型快船内很容易就能塞进去百十来个。
别说这个尺寸不够用,毕竟这又不是需要用集装箱来运输大量机械设备的工业化时代,哪儿那么多的大体积货物需要运输。
这个尺寸的集装箱已经能装大部分散货了,什么糖、大米、肉食、皮毛都可以轻松应对。
甚至对于一些易碎品还可以统一包装,加入稻草外面的木箱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当然还有这种木箱制定的标准,燧发火铳,包括火药,炮弹的也可以放到这些木箱中,码放整齐。因为它本来就是作为舰队的补给船设计使用的。
而且,这个尺寸的集装箱重量适中船上的特制的机械起重叉车能轻松吊起。
卸下船后同样也能很方便的用小车拉走林夕特意在船舱中设计了两条铁质的轨道,使用专门的小车来推送这些集装箱。
况且集装箱这玩意儿,未必不能推广出去。
至少林家麾下的港口还有林家商船,肯定会优先采取这一举措。
等到林家殖民地里的货物流通方式都是集装箱运输的话,榜样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这种补给船他可以进行人货混装甚至可以减少货运量,用来装载移民。
比那种传统的货船要装的人数多。
而且由于嫦娥号的空间大底下的两层船舱是采用的水密隔仓的方式,所以可以在当中放大量的货物和水,保证船上这些人的吃喝。
船上还有六个用于做饭的厨房使用煤球炉子可以保证船上人的热水和热饭的供应。
所以这种船主要是来运送移民的一应对西贡那边日益增大的关于人口的需求,至于运货只是附带功能。
这样只要使用几辆小车,就能快速的运输标准化的集装箱和货物。
还有一点,林夕这辈子未必不能看到蒸汽火车出现。
哪怕是真的穷尽一生都不能使大明踏入蒸汽时代,可未雨绸缪的事情总得去做吧?
林夕记得未来标准铁轨的轨距是多少来着1.435米?
一看就是蛋疼的英制单位,改掉改掉。
以后就定为自己两臂伸直,两个中指之间的距离,天王老子来了都没用。
即便一开始蒸汽机车不能上轨,但马车也可以勉强当火车使,最早的铁轨上跑的可不就是马车?
想到这些林夕终于能理解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爽点了。
把不标准的东西标准化,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无一不透露着舒爽。
看见这种乱糟糟的环境被自己一点一点改造的具有秩序时,那种感觉真是非常美妙的。
当然这艘实验船只是一个开始,具体的标准化只是才有一个雏形。
林夕下面就是把船厂和铁作上的所有的尺寸都先标准化。
在林夕看来这件间船厂的的设备人员在现在都很先进,但是在具体的执行程度上还有很多的差别。
比如这里的工人每人都有一把尺子,而没一把尺子,还每把尺子上的距离都不一样。
有的甚至能差出一寸。有这样有这样的计量单位做出来的东西。可以说是每一门炮的大小和口径都不一样。
所以最先改进的就是这些尺寸的标准,至于标准其实很好找,就在县衙里。
没听错,就在县衙里,县官大堂中审案的那张桌子上摆的东西就是首先是旁边装着令箭的那个斗,那就是官方制定的一斗的。
计量标准斗里面的令箭是长一尺,底下那个短柄竖起来和斗的高度是一样的。这就是方便查那些卖粮的人给的分量够不够。
还有那个令箭长一尺。而前面那张桌子是长一丈,宽三尺,这也是三尺书桌或者三尺讲台的来历。
知县手里的那块儿惊堂木重一两。这次制造林夕提出了公差的概念。以前制造过程中只给出了尺寸,而没有上下工差这在林夕看来就是瞎胡闹。
林夕还把公差的范围定在离厘,因为明朝在寸里下还有分、厘、毫这样的细微度量。
在应用上除了首饰,做首饰的工匠,明朝一般民间是用丈、尺、分,而厘跟毫在生活应用中不多,而普通的民间工坊也是以尺寸为计量单位的。
为什么打官司的时候看不见那些商人和顾客?因为缺斤短两而进行上公堂打官司呢。
因为知县手里有标准的度量衡,而且是国家制造的非常标准。
如果这个东西出了错误,知县和县衙里的所有官吏都会被治罪的。
而且那些奸商们自己卖的东西缺不是否缺斤短两,他们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因为此事闹上公堂,以商人在此时的地位被查抄家产,判罪充军那是相当高概率的事件。
也没有人会被这些缺斤短两的商人说话的,所以中国的商人一方面想尽办法高买低卖,但是在卖东西方面绝不缺斤短两。
这不光是为了店铺的信誉,也为了他的身家性命和自己的财产着想。这个优良的品质一直保持到清末。
只要中国商人答应的事情绝对会办到,如果办不到,他是不会答应的。
这也说明封建社会对商人的压制是相当厉害的,如果他们稍微有个意外,面临他们的就是家破人亡。
所以大明的商人敢以次充好,但他们绝对不敢缺斤短两。
船厂已经开始用上了,很多零件已经通用化。
什么铁钉、螺栓这类的就不谈了,都是铁作车间供应的。
连带着很多船板的切割,船厂也是采用同一个规格。为的就是减少建造过程中备料的时间。
要知道一条船从开始建造到下水,大部分时间都是耗费在备料上而不是船台上。
如果再算上储备木料的时间的话,那玩意儿动辄数年起步。
所以后世传说的百年海军真是一点儿没有错,因为它是从一棵树种植开始算。
从种树开始算起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是说明了此时建艘大船,备料确实是一个非常繁琐的步骤。
特别是以往那种一船一设计的建造方式,构件之间根本没办法通用,也谈不上通用化了好在林夕是一个从工业化时代返回的人。
海船这种东西你要想下饺子,可不得从工序上下功夫嘛。而且船厂和供应给他所有零部件的作坊都是属于林家的,这天然就是优势。
不得不说某些时候,垄断式经营方式还是有其优越性的。当林夕确定好船的设计方案后。
象征性的第一块船板正式切割,船厂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忙碌在流水线上的工匠们不会知道。他们手里逐渐成型的这一款海船到底意味着什么。
林夕当然也没有否定那种传统的造成方法,因为这些统一设计的船型必然有缺点,需要用那些传统方法做出一搜样船。
然后对这艘样品进行各种试验进行改进,当船只定型下来之后,采取这种标准化生产大展身手的时候。
林夕和小丫头来到船只旁边,小丫头顺着跳板来到船上。
她看见船上的水手正在一集装箱一集装箱的往船上装货物船。
这艘船上的货物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铜钱,第二种就是林夕新制造出来的一批琉璃镜。
这艘船的目的地是广州船上的货物也是送往广州的铜钱是用于南洋商号的。日常的用度用来兑换散碎的银子。
而琉璃镜却是石松亭准备开一场拍卖会的最后一批货。
这已经是第四批了,大概有1000面左右的镜子已经在广州南洋商行的库房中存放了。
当然这批镜子都是最小的那种,像一把扇子一样的化妆镜。而用妆盒装的那种椭圆形的镜子只有200多面,那种半身的穿衣镜有70多面,再大的就没有了。
当然并不是造不出来,最大的一面穿衣镜就是给小丫头造的宽有五尺左右,高有八尺。
第二的尺寸就是宽六尺高七尺,这种镜子一共只造了四面,还有一面因为搬运不当而破碎掉了。
当时小丫头慷慨的把她那个面最大的镜子交了出来,凑够了四面运往了琼州林府。
这四面分别是给林府的老太君。林夕的奶奶和其同辈儿的妯娌,还有一面就是给林夕的母亲林王氏的。
这种镜子虽然十分漂亮,但是其搬运极为不便。而且如果按同等尺寸的价格来卖,那价格要高达10万两以上,基本没有几个人能买得起。
琉璃镜的市场其实是极为小的所以就没有必要造那么大。
而半身镜万两左右却是最大的奢侈消费品,有钱人家是买得起的。而且这种镜子也不是没出现过,只是很少而已。
像小丫头那种镜子在这个时代就有些惊人了。
不过小丫头拿出那面镜子也不是没有代价。
林夕不但给了她两万两白银,还有面前这艘嫦娥号也是小丫头名下的商船。
林夕一共下了三条船的订单,另外两艘船现在是襁褓号和总角号。
襁褓号是普通的中国式硬帆船。总角号是装的西夷式的软帆,现在都是蒙学的训练船只。
至于原先的两艘福船,已经成为了粮城和广州之间运行的商船。名称也改成了希望号和好孩子号,名字同样是小丫头给起的。
如今它们也停在港口正在装货物,他们两个装的那就是纯粹是铜钱的。看装载速度就可以看出三艘船的差别。
嫦娥号已经是装载完毕了,而另外两艘船才装载了大半,还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装载完毕。
另外两艘船在出海实验回来之后所出现的各种缺点都在嫦娥号上进行了改进。
但是嫦娥号也有他自己的弱点,那就是他船上的火炮虽然只有六门,火力非常凶猛。
唯一的缺点就是重心有些偏高,加上它的干弦较低,不能适应较高的海况,可以说遇到大风浪这艘船是不如福船抗沉的。
不过这条船只是在沿海岸航行,不往远海航行,所以这个弱点并不是特别影响航海。
林夕根据缺点改造出来的第四艘船,被小丫头命名为奶牛号的真正的运输船,再有一个月左右就要下水了。
这艘船是采用真正的流水线造船的首艘,而且他根据前三艘船的缺点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进。
奶牛号加高了干弦,降低了重心,在甲板上取消了所有的建筑,只除了火炮和桅杆之外,没有其他的建筑物。
而且底层加重了配置一共分为五层。第五层和第四层就是一个全通甲板,底下三层都是水密舱结构。
这艘船主要是运送移民的,所以上两层都是全通的甲板。
然后用木板在里面隔出床铺,分为上下两层。这艘船一次可以运送3000多人,而且操船的水手只需要50多人。
如果不载货物只装载人和食水的话可以装4000多人从粮城一路航行到西贡中间不用停船。
当然真正的运输是不会这么用的,每艘船上必须配备百人左右的孩儿兵以应对海盗和镇压这些移民。
这艘嫦娥号上下全部都是试验品,包括那六门大炮。
这六门大炮每一门的口径都不一样,可以说吓唬人的作用要大于它实战的作用。
这六门炮是林夕试验用型砂铸造大炮的试验品。所有的口径都是十分随心所欲。
这几门火炮都是林夕用型砂法铸造的。
型沙铸造法实际和泥范法和失蜡法都是来源相同,只是使用的塑形材料不同而已。
失蜡法林夕不陌生,失蜡法也叫熔模法是用蜡当过渡材料,完美地将样模拓印出来,其仿真度极高,铸件品相极近于原样。
此法,不但在大明非常的普及,操作起来也较为简单,正适合当下的条件。
不过后世此法多用于古董的仿制,都是上周出的青铜器在酸里一洗就变成商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