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诗歌集
繁体版

第二集之五节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巨大变

    一丶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而发展的经济,

    又和生产工具丶技术的改进以及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提高有密切关系。

    生产工具方面所出现的革命性变革,

    主要是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各地。

    春秋末年已经有了铁器,

    进入战国后时,

    无论农业还是手工业,

    都已离不开铁工具。

    在《孟子》书里已提到铁耕地。

    《管子》则以为: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丶耜丶铫等工具,

    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器,

    制车工必须有斤丶锥丶凿丶锯。

    否则他们就不能成其事。

    据现在所知,

    河南丶陕西丶山东丶河北丶山西丶辽宁丶湖南丶湖北等省都出土过战国铁工具,

    可见当时异常广阔的区域使用铁器。

    而且铁工具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式,

    如有锄丶臿丶镰丶璘等农具,

    也有斧丶锛丶凿丶刀等手工工具,

    在同一种工具中又有大小或不同样的差异。

    在青铜器时代时期,

    銅工具往往和木丶石丶骨丶蚌制成的工具并存一起。

    到战国时,

    不仅木丶石工具渐渐消失,

    就是青铜工具也减少日益。

    锐利而坚固的铁工具大量地使用

    于农业和手工业,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战国时井田制瓦解,

    不再由各家共耕田地,251

    魏国有“行田”之制,

    即将土地分成小快,

    每家农民可受百亩地。其他各国也如此,

    除百亩之田,还有小块宅圃之地。

    小农对田地虽无所有权而只

    有使用权力,但耕作是由五口之家的小农所独立完成的,

    国家每年按其产量征税十一,

    故耕作可以多收多得益,

    农民对种田有很大的积极性。

    另外是,社会上出现了具有独立经济地位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个体,

    其中有些人因经营得法而发财致富。

    总之,战国时期,

    因为农业丶手工业中个体经营的加强充实,

    促使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

    经济很快繁荣兴起。

    农业

    战国时期,

    农具和耕作技术都有改进和提高。

    耒丶臿仍为主要农具,

    但不同于过去者是在木制的耒丶臿上套上了铁口。

    其他如鋤丶铲丶镰等也都是铁制的,

    在长江流域仍以青铜工具为多计,

    但类型也多于以往时。

    各地都大大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木丶石丶骨丶蚌来制作工具的方式。

    云梦秦律中有“田牛”和“其以牛田”的载记,

    表朋耕作中已使用牛,

    有关牛耕的具体情况在文献中极少载记,

    表明牛耕并不普遍各地。

    铁农具的使用的结果,

    既增強了开荒的能力,

    也增多了耕地面积,

    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物资,

    又可深耕土地。《孟子》丶《韩非子》有“深耕昜耨”,

    “耕者且深,耨者熟耘”的论语,

    是当时普遍推行深耕的确切证据。

    《庄子》说:“深其耕而熟耰之,

    其禾蘩以滋。”

    耰是除草和松土,若使耰和深耕配合一起,

    种出的谷物粮食,

    不仅饱满颗粒,

    而且也更多结实。

    《吕氏春秋》说深耕的另一好处是: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即可减轻草害和虫害损失。

    由于深耕的好处甚多,

    所以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

    施肥也有很大发展。

    《荀子》说“多粪肥田,

    是夫众庶之事。”

    并认为田肥,就可多收谷实。

    “粪”,是以水沤草或焚草为灰方式。

    当时农民于夏末芟刈杂草,

    俟其干后纵火以焚之,经过大雨,

    使田地既不长草,

    又起到施肥的作用效益。

    又有施种肥之法。

    据《周礼》载记,用不同兽骨之汁浸泡各种种子,

    能使作物生长得更好之。

    人们对人工灌溉也很重视。

    《庄子》中说当时有一种名为桔槹的工具,

    以吸水利用杠杆原理。

    对于小面积的灌溉颇为便利。

    田间则普遍灌溉的堤防

    和水闸和沟渠,

    以便蓄水和排水及时,

    保证农田不受早涝之灾损失。

    另外还有大规模的人工河道或其他水利工程设施。

    魏在惠王时,

    曾开大沟,引黄河之水圃田泽(今河南中矣西)地区,

    又引圃田之水到大梁地,

    魏襄王时,

    邺(今河北临漳)今史起,

    开渠引漳水灌溉邺一带的田地,

    使盐硷地变为良田肥地。

    秦昭王时,蜀郡将李冰在今四灌县都都江堰,

    解除了岷江的水害损失,

    并使成都大平原获得灌溉和航运之利。

    战国末年时,

    秦用韩水工郑国,

    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丶洛二水系,

    即有名的郑国渠,

    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计,

    变成“收皆亩一钟”的良田之地,

    关中成为沃野,秦因此更加富足。

    这类大规模的工程,

    改变了某些地区的经济面貌情势。

    随着农业经验的丰富,

    出现了一些有关的著作典籍,

    如《管子》的《地员篇》就记录了许多有关辩认土壤的知识,

    并指出应根据土壤的情况种植适当的作物。

    《吕氏春秋》的《上农》丶《任地》丶《审时》四篇记,

    是战国末农学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书中对整地丶间种丶行种以及通风日照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关系,

    适时收割的重要性质,

    都有精当的论述续语。

    可见当时农业正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形势。

    农业的发展趋势,

    使产量有所提高。据李悝的估计,

    魏国一百亩田平常年景可收一百

    五十石粮食,如遇大丰收可达三百石或六百石计。

    《孟子》说:耕者之所获,

    一夫百亩,百亩之田,上者食九人,上次食八人,

    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之。

    《吕氏春秋》也说:“上田,

    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而不可以损。”

    这些话表明,当时五口之家耕田百亩之地,

    其收成除供其家庭消费外,

    还能养活不少不等的非农业人口生之,

    为社会上提供较过去更多的一些剩余产品物资,

    从而加强了农业和手工业丶劳心的劳力之间的分工趋势。

    这是经济繁荣战国时期丶文化发达的重要物质条件之基。

    手工业

    冶铁是一种新兴的金属冶铸业。

    最初大约始于春秋末期,

    到战国时有了很大的进展长期。

    《山海经》中谓示“天下出餇之山四百六十七,

    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在叙述某山的各种资源时,

    常有“其阳多铜,

    其阴多铁”之语,

    反映出人们对铁矿资源情况的了解已很充分细致。

    《管子》还说:“上有赫者,

    下有铁”语,则当时人已掌握通

    过辨认矿苗来找矿的方法知识。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各地出土了大量的战国铁器。

    其中以农具丶手工工具为最多计,

    也有其他器物和兵器。

    还发现有铸铁器所用的泥质的范或铁质。

    根据对出土铁器化验结果得知,

    当时从块炼法炼制出一种质地较软的铁,

    但也能将其加工冶炼生铁而成坚硬无比。

    由于生铁脆之性质,

    时人乃用柔化技术使其变成韧性铸铁性质。

    冶工还掌握了将块炼法得到的铁渗炭成钢的技艺。

    在战国几百年间里,

    能从较原始的块炼法进入到冶生铁和炼铁为钢的冶铸方法技艺,

    技术进步之快,在世界冶金史上少有之,

    表明中国冶铁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已居于领先地位位置。

    冶铜业在战国手工业中仍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位置。

    湖北大冶的铜绿山,

    发现一处属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铜矿遗址,

    矿井深达五十米,井下有纵横交错的巷道设施。

    为了防止坍塌,巷道中的支架都为架设木制。

    矿工用青铜

    或铁制的工具开采矿石,

    用木辘轳为提取矿石的工具,

    据今人的估计,

    当时在连续几个世纪时间里,

    开采的矿石可达十万吨左右,

    从这一遗址的情况来看是,

    当时开采铜矿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实力,

    开采技术也较为先进合理。

    銅除了铸造礼器丶乐器,

    还要铸作钱币丶符节丶玺印量器等物识。

    社会对铜的需求量很大,

    故铜器物制造水平仍有提高技艺。

    据《周礼.考工记》

    当时有所谓“钟鼎丶斧斤丶戈戟丶大刄丶削杀矢丶鉴燧”这样的“六齐”。

    “齐”指铜丶锡的比例。

    “六齐”即按六类不同器物而定出不同的铜丶锡比例。

    为了更好装饰铜器表面,

    在铜器表面刻出细糟纹饰,

    再嵌入金丶银丝,形成美观的图案花纹式。

    器物铭文也可采用此法技。

    这就是所谓的镀金银,

    铜器经过这种加工之后时,

    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丝麻织物的生产也颇为发达。

    东方的齐国就以多“纹采布帛”

    而著名当时。

    一些古墓出土的麻织品中,

    有的麻布很细,每平方厘米有经线二十八支,纬线二十四支。

    在湖北江陵马山的楚墓中出土一批数量很多的丝织品服饰,

    保存完好整齐,

    尤属罕见,其中包括绢丶罗丶纱丶锦等不同品种,

    以绢的数量为最多计。绢每平方厘米有经线五十支,

    纬线三十支。最细密的,经线达一百五十八支,

    纬线达七十支。

    绢被染成红丶黑丶紫丶黄丶褐等颜色。

    罗丶丝是属于质地稀薄的丝织品质。

    这些织物中最珍贵的锦服饰,

    是用提花机织出来的质地较厚的丝织品服饰,

    上面有五彩的动物或人物花纹式,

    表明当时已有构造复杂的纺织机,

    织匠则掌握了难度较高的纺织技巧工艺。

    出土品中还有不少的刺绣服饰。

    绣的方法分平绣丶锁绣两种款式,

    绣于罗或绢上,

    绣出色彩绚丽的龙丶凤丶虎等图案花纹式。

    从上述遗物展示,

    战国时丝织品生产方面,

    无论是纺织丶染色或是提花丶手绣工艺,

    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质地。

    战囯手工业,

    一部分为官方经营的,

    一部分属民营之。

    官府手工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丶周时期,

    战国时不过继其余绪而已,

    但在经营的门类丶规模以及技巧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展示。

    像新出现的冶铁业,

    也是官府工业中不可缺少者行业之一。

    当时官府除生产和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盐丶铁丶钱币,

    还旁及于漆器丶陶器丶纺织和金银玉石等领域。

    民营手工业约开始于春秋末期,

    进入战国后获得很大发展时期。

    盐丶铁等重要门类中,

    有不少民营作坊运营。

    如魏的猗顿以经营河东池盐而著名,

    经营冶铁者尤多计,

    如魏的孔氏,赵的郭纵丶卓氏,

    都以冶铁而致富当时,

    史称孔氏“家致富数千金”之,

    郭纵可以和“王者埒富”裕。

    也有经营其他矿产的,

    如秦的巴寡妇清,其先世就拥有出产丹砂的矿山业势,

    故能“擅其利数世”。

    官府作坊的产品,

    大部分供直接用于消费所使,

    仅有一部分才拿出去出售于市,

    而私营则不然,

    其产品主要是供销售于市。

    因而民营手工业的发达,

    可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物资,

    对商业交换的兴盛起到重要作用关系。

    商业

    农业丶手工业分工的加强呈势,

    促进了产品交换的发达市势。

    当时手工业者不耕田能得到粮食;

    农夫不从事手工业,

    也能得到布帛和陶器丶铁器。

    交换的频繁使许多物品都进入市场而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物资。

    <<荀子>>说当时北方的走马丶吠犬,

    南方的羽翮丶齿革丶丹干等物资,

    东方的织物和鱼丶盐等都交流于市,

    西方的皮革丶文旄,

    都出现于中原之市。

    商业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可以把出产在遥远地方的特产集中在一起。

    《史记》的《货殖列传》开列出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商品名称类系,

    从农产品丶手工业产品到矿产品丶畜牧产品等物资,

    应有尽有几乎是。据云梦秦律,

    可知秦国从粟丶麻丶牛丶羊丶丝丶豚丶鸡丶鱼到脂丶胶丶筋丶角以及铜器丶铁器,

    都是可以买卖的商品物资。

    甚至有的不动产如房舍丶园圃也商品化开始于市,

    并开始出现买卖土地,但不普及。

    在商品浪潮的冲击下,

    人也转化成一种特殊商品中去。

    如<<史记>>在说到马丶牛丶羊这类牲口的同时,

    还提到“僮手指千”之语。

    为了适应商业交换的需要,

    开始大量使用金属铸币。

    大约在春秋末年时期,

    晋丶周等国已有青铜空首布流通于市场集市,

    以后变为小型平首布货币,

    三晋和燕都铸造这种小布货币。

    而燕丶齐两国为主则以铜刀币。

    布和刀的发行量很大,

    上面一般有铸地的地名字,

    常见者有安阳丶晋阳丶安邑丶蒲坂丶高都丶离石丶白人丶节墨等一百多个城邑名字。

    三晋和周还铸造过圆孔圆钱币。

    战国时期,

    齐丶燕则通过方孔圆钱币。

    楚国的铜币较特殊,

    是仿海贝形的铜贝币,

    俗称“蚁鼻钱”币。

    当时除用铜币外,也以黄金为币,

    尤以楚为最突出。

    楚是圆形金饼或是锭形金版金币,

    上面打有郢爰丶陈爰之类的戳印迹。

    中国诸国也用圆形金饼币,

    唯数量比楚为少之。

    战国金币在使用时可割成小块使,

    是与铜币不同的称量货币。

    各地出土很多的铜币丶金币,

    多者几十枚或成百上千计,

    表明当时已有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

    随着商业的发达,

    许多城邑都划出一定的地段丶范围作为交易场所的市。

    市里面分成若干列,

    即出售货物的“市肆”。

    市里有国家派去的市啬夫丶市掾丶市者等官吏,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收税和维持秩序。

    大城邑中还开设不少的手工作坊。

    如在河北易县的燕下都和山东临淄古城遗址中发现有制陶丶铜器丶骨器丶铸钱等作坊的迹。当时不少的城邑成为货物的产销中心之地。

    工商业的影响促使发展城邑城池。

    一是人囗的大量增加,

    二是扩大规模的城邑地。

    乾坤诗歌集

    (笫一)之十四

    战国策说魏有百县设置。

    县也称都,

    古书中常将县都连称之。

    在县以下有乡丶里。

    有的国家在乡丶里之间还有州。

    里之下又分成若干个什丶伍设置,

    伍是五家,什是十家组织。

    县的主管官列为令,

    秦或三晋国地,也称县令为大啬夫。

    在令之下有丞丶尉丶御史以及县司空丶县司马等官职。

    乡丶里设三老丶里典丶伍长等职。

    县置于君主统治之下,

    君的政令可通过地方小吏一直贯彻到乡丶里,比过去大为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各国在边疆地区或新占领的地方,

    往往设郡以统县地。

    如魏在河西设上郡,

    秦灭蜀后设蜀郡,赵打败林胡丶楼烦后建立云中丶雁门等郡以利管理。

    战国时的郡都比较大,

    韩的上党郡有17县地,

    赵丶燕的代丶上谷郡都各有36县地。

    郡的主管守为官吏,

    也为太守称之。

    设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的军事防御能力,

    故郡守除治民外,

    还掌握兵权权力,可以率兵自卫或出击来犯之敌。

    从相邦到地方的守丶令职,

    都由国君来任免令示。

    在任命官吏时要授予官玺。

    官吏有了官玺才能行使其权力。

    在免官时君主又要将官玺收取,

    当时称为“收玺”或“夺玺”。

    君主通过所谓的“上计”,

    考核官吏治绩。官吏不称职或有过失,

    君主可收回其玺而免其官职。

    《荀子》说:“相邦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

    当则可,不当则废。”

    相邦为百官之长职,

    如君主对其不满意,

    随时可被免职。可见当时对官吏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

    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大都能保持较高的行政效率。

    春秋时实行任人唯亲,

    主要由公子丶公孙担任官吏。

    战国时任人唯贤比较流行。

    虽然像齐丶楚等国任用宗族的现象仍未绝迹,

    但多数国家都主要从平民中擢用有用人才贤士,

    甚至像申不害丶范睢等出身于贫贱者也能被破格任用要职。

    秦多用外来的客卿,

    广揽天下的英才之士。

    秦能最强于天下,与此不无关系。

    官吏人才多通过大臣或名流之推荐和保举。

    如果推举者徇私,

    则一定受到惩罚处理。

    如秦国对于“凡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官吏一般都是领取实物为俸禄。

    高官可以食禄千钟之,

    甚至到三千钟丶万钟之。

    稍低的俸禄为一千石粮食,

    依次而下为八百石丶七百石丶六百石丶五百石丶四百石丶三百石丶二百石丶一百石丶五十石计。更低者为斗食。按照秦制,

    六百石以上者皆属高官级别职吏。

    有特殊功劳的官吏,

    国家往往赏赐田地。

    如《商君书》曾说:“得甲首一赏爵一级,益田一顷”地。

    封爵仍有,但和春秋之制有较大区别不一。

    如属宗室或有功之大臣,

    可获得君或侯称号之,有封邑或封地,

    主要食租税,

    仅有一定的治民权力。

    这些封君多终身或传数世,

    很难长期世袭。

    稍低者为卿或大夫职吏,

    一般是奖励给功臣或名贤。

    秦的爵制,较多级别差次,

    从侯到大夫丶士。

    其中的低爵级。

    获得者为平民或兵士。

    兵制

    由于战争频繁长期,

    各国都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士兵来源于募兵或征兵征集,

    当时所说的“练卒”或“练士”,

    当是招募而来的,

    并经过相当训练丶具有较好装备的常备军,

    但遇大战时,也随时佂发适龄男子服兵役。

    如秦赵长平之战伇,

    秦昭王亲赴河内地,

    下令民身高七尺到六十三岁的男子都要开赴上党地区。

    各国为了激励士兵奋勇作战杀敌,

    采用不同的奖赏办法方式,

    如齐国的技击之士,

    得敌首者可拿到赏金;

    魏国的武卒兵士,

    其家属可以免役。

    秦国除用奖赏外,

    还用严刑相胁方式,这也是秦军战斗力很强的原因之一。

    战国时王权很集中,

    故君主都把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如军队的将帅都由君主任命。

    战国早期,

    军将常由相邦充任,

    以后则由其他高官为之。

    将帅非常设官职,

    战事结束后即罢职。

    在调动军队时,

    左符在将领之手里。

    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

    就需要上右符对之,

    经过合符,军将才能听命而动之。

    根据秦国“新袴符”的铭文,

    地方发兵超过五十人时,

    就必须有王符。可见君主对军队的控制相当严格严厉。

    法律

    战国时各国都用严刑峻法以治国。

    为此而制订出一批新的成文法典典籍。

    魏有李悝的《法经》,最为有名于世。

    燕有《奉法》,赵有《国律》。

    但这些法典都早已亡佚。

    秦律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

    也已不复存在于世。

    但1972年出土的云梦秦律和其他有关材料显示,

    其中大部分应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律条文,

    是了解秦或其他国家法制状况的宝贵资料之一。

    秦律将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放在首要的地位,

    如对犯盗窃罪者处罚极为严酷严厉。

    凡参加与分脏或窝赃者,

    则将和盗窃者受到同样的惩罚处治。

    窃贼盗窃所得,

    其超过660钱价值,

    就要被处以次于死刑的重刑处治。

    如盗窃别人的桑叶,

    其不到一钱价值,

    也要服30天苦役。

    其次,法律对官吏的违法行为颇为重视。

    秦律中有多种的官府法规性质的内容,

    如有《置吏律》丶《效律》丶《军爵律》等篇记,

    还有和生产有关的《田律》丶《工律》和《金布律》。

    官吏在执法时忽于职守者为“不胜任”,

    对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为“不直”,

    “不胜任”和“不直”都构成犯罪。“不廉洁”的官吏为“恶吏”,

    也为法律所不容之。

    因犯小的过错的官吏,

    则将受到交纳实物的“赀罚”处治。

    秦法对官吏约束较严,

    表明秦十分注意吏治。

    战国时刑罚残酷。

    刑罚有死刑丶肉刑丶徒刑等刑制。

    肉刑分髡丶黥丶刖丶劓等,徒刑是使罪人长期服苦伇,

    三晋称这类罪犯为胥靡,

    秦称刑徒为城旦或鬼薪丶隶臣称之。

    秦徒刑中以成旦为最重刑治。

    犯人髡发穿赭衣,

    颈中戴铁钳,脚上戴铁牣刑具。

    同时还要处以黥丶劓等肉刑处治。

    城旦在严密的监督下服长期的苦伇,

    实际上成为罪犯奴隶。

    肉刑在战国时已成为前一时代的残余,

    而徒刑则变为一种重要的惩罚手段方式。

    较轻的刑罚有迁刑丶笞刑和罚金丶罚徭役。

    迁刑是把犯人迁徙到边地去戌守或服役。

    犯人的家属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法经》中的三族刑制,

    即犯人的父丶母丶妻的亲属也要受到株连处治。

    秦律中所谓的“收”,

    也是为籍没罪人的妻孥所指。

    五丶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一)战争规模的扩大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趋势,

    规模也更大无比。

    各大国都拥有雄厚的武装力量配置,

    三晋丶齐丶燕各有数十万带甲之士,

    秦丶楚两国各有“奋击百万”雄师。

    在作战时更是大量出动兵力,

    秦丶赵长平之役,

    赵出将士四十万计;

    秦为了灭楚,动员多达六十万兵力。

    春秋时的大战役,

    有时数日即告结束战事,

    战国时则短者数月,

    长者可以“旷日持久数岁”时。

    作战双方都要求消灭对方实力,

    因此一次战役中被杀的士兵多达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之。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争野以战,杀人盈野”之地,

    已成为常见的现象。

    战争中也十分惊人的消耗物力。

    《孙子兵法》说“兴师十万,

    日费千金”财力。

    《战国策》说大战一次,

    仅以损失的兵甲丶车马而言语,

    “十年之田不能偿也”之。

    各国为了克敌制胜,

    还竞相改进装备武器,

    韩丶楚两国都以武器制作精良而著称于当时。

    兵器方面的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出现铁兵器。

    如《史记》有“楚之铁剑利”的话语,

    《荀子》也说楚的宛(今河南南阳)地所出的戟和铁矛极为锋利。

    河北易县出土有战国末年燕国的钢戟和钢剑等武器。

    另外,当时还有铁甲和铁盔等惧。

    武器中的新品种有弩,

    弩是在弓上安装木臂和铜制的郭所制,

    即利用简单的机械将箭从弓上射出去,

    使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像韩国所造的劲弩,

    可把箭射到六百步以外之地。

    作战用的器械也多种多样,

    如有攻城用的云梯丶冲车丶水战用的钩拒。

    有关的情况,在《墨子》的《备城门》等篇中都有述记。

    作战兵种和方法方式,

    也随着战争规模扩大而发生变化日趋。

    长期以来以车战为主的作战方法方式,

    渐退居于不太受地形条件限制的之下,

    由于北方民族的影响关系,

    骑兵作为新兵种推广开始。

    《战国策》说七国各有骑数千匹或万匹。

    为了骑战便于,

    公元前307年时,

    赵武灵王命令“将军”丶“戌吏”丶“大夫”都要穿胡服服饰,

    即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制。

    在《孙膑兵法》中,

    曾提出“用骑有十利”。

    骑兵的许多长处,

    非其它兵种所能及,

    当时兵家对此已深有认识。

    为了加强防御,

    各国不借动用大量人力来修建长城工势。

    齐的长城西起平阴防门(今山东平阴)地,

    南面到海边的琅邪地。

    魏为了保护其河西,

    曾在今陕西洛水以东筑长城工势。

    赵国在漳水滏水流域修造过长城,

    赵武灵王又在阴山下修长城工势。

    燕国在大破东胡以后修造长城防御,

    西起造阳(今河北怀来)地,

    东止于襄平(今辽宁辽阳)地。

    燕丶赵修筑北边长城工势,

    目的在于防御北方各族入侵来袭,

    后来秦丶汉长城即在其旧基础上加固而成的。

    (二)魏的盛衰

    魏是战国初年中原的一个强国。

    文侯丶武侯两世,

    魏因经过政治改革而强盛国力,

    屡败齐人,又灭中山国地,

    西面则派李悝丶吴起守西河地区,

    一再挫败秦人的进攻侵袭。

    到惠王时,魏更加强大实力,

    从此更加紧伐宋丶卫丶韩丶赵等国地。

    公元前354年时,

    魏攻赵,次年时,

    魏攻陷赵的邯郸地,

    齐救赵败魏于桂陵

    (今山东曹县)地,

    后魏将邯郸归还给赵。

    公元前344年时,

    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开会,

    “率十二诸侯,

    朝天子于孟津”地,

    并于是年称王开始。

    成为七国君主中最先称王者。

    他在礼制方面处处摸仿天子,

    企图使中原各国都能听从魏的号令指示。

    惠王称王是魏国强盛的顶峰时期,

    但走下坡路很快开始。

    公元前341年时,

    魏军在马陵之战中,

    为齐伏兵所败绩,十万兵损失,

    主将太子申丶庞涓都战死,

    大为削弱实力。

    魏在西面又受挫于秦地,

    失去少梁(今陕西韩成)屯,

    河西屏障被秦破击。

    公元前340年时,

    秦商鞅率兵伐魏地,

    虏魏将公子衟。

    惠王被迫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地。

    由于魏一再在军事上失利,

    不能继续称雄于中原之地,

    公元前334年时,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县)相会,

    互尊为王称之,

    承认魏丶齐的对等地位实力,

    以共分霸业,

    并缓和魏丶齐的矛盾加剧。

    由于秦的崛起,秦向东发展势力,

    魏首当其冲,成为秦进攻的主要对象目的。

    故惠王以后时,

    魏实力削弱日益。

    乾坤诗歌集

    (第一集)之十五

    (三)秦的对外进攻和疆土的扩大

    秦经过商鞅变法,蒸蒸日上国势,

    不断攻打韩丶魏,

    以扩大秦的疆域。

    公元前333至前328年时,

    秦接连击败魏军,

    魏被迫求和割地,

    失去其全部河西之地。

    公元前325年时,

    秦惠文王称王开始。

    秦强大之后对三晋威胁很大,

    公元前318年时,

    魏公孙衍起来联赵丶韩丶燕丶楚“合纵”对秦攻击,

    结果被秦打败,将帅被秦俘取。

    公元前316年至前313年时期,

    秦先后攻占赴的中都(今山西平遥)丶西阳(即中阳,

    今山西中阳)地区,

    蔺(今山西离石西)。

    大败韩军于岸门(今河南许昌)对三晋的攻伐都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312年时,

    秦丶楚大战于丹阳(今河南浙川一带)地区,

    楚大败涂地,

    楚的军将死者七十余人计。

    楚怀王又派兵袭秦蓝田地,

    又败于秦。秦从此取得楚汉中的一部分土地,

    汉中郡设置从此,

    而楚失去西北的门户之地。

    秦又不断攻打义渠之戎,

    西向而拓地。公元前316年时,

    蜀有内乱事起,

    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一举而灭蜀地,

    于是秦益强势力,

    “富厚,轻诸侯”之。

    齐伐燕和燕破齐

    魏丶齐相王以后时,

    齐成为关东的最强势力。

    燕王哙晚年时,

    哙让国于大臣子之,

    太子平聚众攻子之,

    引起内乱起事。公元前314年时,

    齐宣王派田章率兵攻燕,

    仅五十天就灭燕地。

    齐军对燕人蹂躏肆意,

    引起燕人反抗一起,

    赶走齐兵终于,但燕也残破从此。

    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复位,

    是为燕昭王称之,燕国复定之。

    齐瑉王时,很强武力,

    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战役。

    公元前301年时,

    齐丶秦率韩丶魏攻楚,

    败楚于重丘(今河南泌阳一带)地,

    杀楚将唐昧死。公元前296年时,

    齐又联合三晋和宋等国

    “合纵”以攻秦地,秦不利,

    故求和而退出一部分侵占别国的土地。

    齐和燕又战于“桓之曲”,

    燕损兵十万计。

    湣王因屡胜而更为骄傲自满从此。

    公元前288年时,

    齐和秦曾一度互相称帝,

    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

    齐和秦成为天下的两强势力。

    公元前286年时,

    齐又灭“五千乘之劲宋”地,

    使得“泗上诸侯邹丶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但齐因连年动众兴师,

    造成“㪺积散”丶“民憔悴丶士罢弊”。

    特别在灭宋后时,

    齐已成为强弩之末实际。

    燕昭王即位之后,礼贤下士,

    乐毅等人都奔赴于燕地,

    经过二十八年而“燕囯殷富”。

    公元前284年时,燕联合三晋丶

    秦楚而大举伐齐,齐无力抵御,

    燕将乐毅很快攻下齐都临淄,

    王出走,不久被杀而死。

    齐除莒丶即墨以外的七十余城都为燕所占取,

    并为燕的郡县之地。

    公元前279年时,

    燕昭王卒,子惠王五立,

    惠王以骑劫代乐毅,

    齐将田单举兵反攻击,

    杀骑劫,大破燕兵之势,

    收复了所有失地,

    迎齐襄王入临淄。

    齐虽能取得胜利,

    但未能因此重振国力。

    (五)楚的削弱

    春秋时楚和晋为两强,

    进入战国后楚已大不如以前时,

    但因其地广人众优势,

    在关东六国中仍是比较强大的一国之势。

    魏公孙衍“合纵”攻秦,

    楚怀王曾被推为纵长之职。

    怀王时楚又灭越,

    楚的疆域扩大到今江浙和鲁南一带地区。

    自从秦丶齐两国强盛起来之后,

    楚不断和秦丶齐进行斗争,

    但都败绩,最后楚怀王被秦诱至秦国而死于秦地。

    到楚顷襄王时,

    顷襄王“淫逸奢靡,

    不顾国政”朝事,

    不设守备,又不修城池。

    公元前280年时,

    秦攻下楚的汉北地及上庸(今湖北竹山)地,

    司马错又从蜀而攻楚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地区。

    次年时,秦将白起引兵深入更是,

    攻下鄢(今湖北宣城)地丶邓(今湖北襄樊附近)和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次年攻占了郢都,秦军南进继续,

    一直打到今洞庭湖边上。

    楚的军队溃散而不战败绩,

    楚顷襄王逃窜于陈(今河南淮阳)地。

    秦在所占领的楚地设立黔中郡和南郡,从此,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视。

    (六)赵向北发展和长平之战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当时在赵北面或西北方面的林胡丶楼烦等北方民族势力,

    是赵国的强敌。

    武灵王乃向北攻击,

    “攘地北至燕丶代,西至云中丶九原”之域。

    武灵王晚年时,传位于子惠王,

    自号为“主父”称之,

    “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

    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西岸之地,

    云中丶九原两郡建立,

    又在阴山下修长城工势。

    故在战国晚期赵成为实力仅次于秦丶齐的强国军事。

    公元前270年时,

    秦赵战于阙与(今山西和顺)地,

    赵将赵奢大败秦兵。

    公元前263年时,

    秦和赵为占韩的南阳(今河南沁阳一带)地区,

    使韩和其上党郡隔绝。

    郡守冯亭便以上党降赵。

    秦和赵为争夺上党而发生了有名的长平之战役。

    公元前260年时,

    赵军被困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地,

    因绝粮而全军降秦,

    秦坑杀赵卒四十余万人计。次年时,

    秦军乘胜进围邯郸城池,

    两年多未攻取。

    后因魏信陵君及其他国家派兵救赵,

    秦才解兵而去。

    赵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被围,

    大为削弱实力。

    (七)秦灭六国

    秦从孝公丶惠文王时向东进攻开始,

    取得不少胜利。

    到昭王时,

    灭六国的基础已经奠定。

    昭王任用足智多谋的魏冉为相职,

    《史记》以为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

    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之,

    都是魏冉的功劳业绩。

    后来又任用范睢,

    睢对外主张远交近攻策计,

    对内则主张要清除贵戚大臣之有势者。

    昭王采用其谋计,

    使秦更为强大。到昭王末年时,

    属于三晋的上郡丶河东丶上党丶河内丶南阳等地都被秦所攻取。

    秦又灭巴蜀势力,

    建立巫郡丶黔中郡和汉中郡。

    其之大疆域,六国中罕有其匹。

    特别是“天下之枢”的韩魏,

    是当时经济丶文化上最先进的地区。

    而秦占领了不少韩丶魏的领土,

    两国之君甚至入朝于秦地,

    “委国听命”,

    秦对中原已起到主宰的作用关系。

    到秦庄襄王时,

    东周丶西周都被秦所灭之,

    “秦界至大梁”地,

    其势力进一步深入到关东地区。

    公元前246年时,

    秦王政即位,吕不韦为相职,

    招致天下宾客雅士,

    准备灭六国之大计。

    公元前237年时,

    秦王政亲自执政朝事,

    以李斯为佐职,

    大规模对关东用兵开始,

    为配合军事上的攻势,

    秦又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以分化其内部之力。

    公元前230年时,

    秦灭韩,设颖川郡以韩地。

    公元前2287年时,

    用反间计杀赵将李牧。次年时,

    攻下邯郸城池,

    虏赵王迁。赵公子嘉逃到代地,

    为王自立。公元前226年时,

    秦破燕,燕王喜逃到辽东地,

    次年时,秦决河水灌魏都大梁地,

    城坏,魏王投降,魏亡之。

    公元前223年时,

    秦将王翦率六十万人攻楚,

    楚王被虏之。次年时,

    秦完全攻占楚地,楚亡之。

    公元前222年时,

    秦攻辽东,虏燕王喜,

    又攻代而虏代王嘉,

    燕丶赵两国亡之。

    次年,灭齐,中国统一。

    经过战国时期,全国从分裂割据的状态走向统一,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丶手工业丶交通丶商业丶水利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聚集,

    使各地区经济上的不平衡性减少,

    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

    更为密切了相互的依赖关系。

    同时发展的经济,

    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和实力。

    政治方面,各国经过变法图治,

    建立了百官必须服从君主法令的新的中央官僚制度措施;

    地方上原来的贵族分封制为郡县制所代替,

    从而消除了各自为政的现象。

    政治制度上的重大改革措施,

    为大一统政权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客观原因是:

    秦据有富饶而又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

    具有良好的环境地理;

    秦变法比关东六国更为成功,

    对旧势力,

    旧制度的铲除较彻底,故在经济丶政治方面比其他各国更为先进实际,

    秦昭王时,

    荀子曾到过秦地。

    他说秦实行法治很成功,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较小情势,

    政治清明,故秦从孝公至昭王时,

    军事上屡能获胜,决非偶然所致。

    六丶战国时期边境内外各族

    春秋时期中原的戎丶狄,

    到战国时都已和华夏族融合为一。

    但在离中原较远的地区仍有许多民族系,

    这些民族居住在燕丶赵丶秦丶楚等国境内或境外之地。

    胡貉和氏羌

    胡貉是当时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分布在东北或蒙古大草原为东胡为匈奴支系,

    分别在今内蒙古东部和河北丶山西北部者为林胡丶楼烦势力。

    这些民族主要以畜牧为主,

    善骑射之技,

    是各族中武力最强者,

    中原各国受其威胁较大情势。

    赵国从襄子时起就不断和其北面的胡貉人作斗争持续。

    武灵王时,赵曾经大破林胡丶楼烦势力,

    把所占领的土地置归赵的郡县,

    但双方的斗争并未结束结局,

    到战国未期,

    赵将李牧又“灭檐褴,

    被东胡,降林胡”势力。

    战国后期,

    燕将秦开袭破东胡,

    东胡却地千里,燕乘胜而进击,

    在边境上修建长城工势,

    又置上谷丶渔阳丶右北平丶辽西,

    辽东等郡地。

    匈奴长期受东胡的控制,

    和中原国家有较少关系。

    夔貉人分布于今辽宁境内区域,

    他们以渔猎和农耕为业,

    不同于以畜牧为主的胡貉各族系。

    在今内蒙古丶辽宁等地,

    发现过不少战国时期的古墓,

    出土有青铜的短剑丶匕首丶戈丶工具和马饰,

    还有铁器丶金银器和燕国的刀币。

    这些遗物当是夔貉各族所留下来的,

    因为其中有些器物或花纹具有浓厚的畜牧民族文化的特征表示。

    但里面也有些器物是仿中原的,

    或者就是从中原流入的。

    这表明当时这些民族和中原各国有来往关系,

    甚至受到中原文化明显的影响所示。

    氏丶羌族分布于今西北地区,

    和秦邻近者为大荔丶义渠,

    “筑城数十,皆为称王”一地。

    秦于战国早期灭大荔势力,

    和义渠相周旋时间最长时日,

    到公元前272年才灭义渠,

    并将所得到的土地建立陇西丶北地郡政府组织。

    巴蜀

    战国时蜀人分布在今川北和川西一带地区。

    巴人分布在川东的嘉陵江丶长江沿岸区域。

    秦惠王时,

    秦派司马错率兵灭蜀,

    同时巴也灭之。

    秦将蜀王降为蜀侯,

    派陈庄为蜀相以监督蜀人事事。

    公元前301年时,

    蜀反抗而起,

    秦又派司马错定蜀地,

    后来在蜀丶巴设立郡县开始。

    蜀人的历史很古老,

    从出土的铜器显示,

    它早期受商丶周文化的影响关系,

    到战国时则受秦丶楚影响较大。

    在蜀人和巴人的青铜器上常见有属于他们自创的象形文字。

    制作甚精之青铜器,

    和中原各国所作者可相嫓美,

    可见其文化程度之高之奇。

    越

    越人分布颇广区域。

    今浙江丶江西和两广丶福建等地都是越人居住和生活的地区。

    战国文献记载中有“百越”丶“杨越”丶“瓯越”丶“闽”等名称不同的部族系。

    根据考古发现,

    可知在浙江和广东丶广西一带地区,

    战国时期越人在青铜器制作方面已进入发达的阶段时期,

    能冶铸出精美的钟丶鼎和戈丶矛或多种工具。

    并带有地方特色的器形丶花纹式,

    但也能看出有楚文化的某些影响痕迹。

    在广东的有些遗址

    中还发现有铁器,

    尽管数量不多,也表明中原的先进文化已进入到今岭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