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奇侠
繁体版

第七章:云游远走

    待心武清醒过来时,发现处在一个水潭之中,周身被山藤紧紧地捆绑着,翻身不得。周围一片漆黑,不知身陷何处。

    从头顶渐渐传来亮光,心武借势才发现自己已被擒入一个山洞中,山洞里的一个浅水潭成了“水牢“。从洞顶垂下来的山藤悠悠晃晃似在嘲笑心武身陷图圈。心武运气一周天,感觉尚好,除了头部仍有撞伤疼痛外,并没有丧失功力,正待运气挣断山藤,探察何人把自己绑在此处,忽然,山藤一阵剧晃,从洞顶跃下十几条影子。

    心武大惊失色,虽然学艺多年,但在一个山洞中对付这么多敌人尚是首次。心里正忐忑,影子已全部落到洞底,心武一看,不禁哑然失笑:进来的居然是十几只猿猴。

    为首的一只大猴颇有灵性,看见心武睁开了眼睛,跃过去用掌尖拉了拉心武身上的山藤索,发现还算牢固,便死死地盯住心武的眸子不放,眼里似有凶光隐现。其它的猿猴或站或坐,吱吱喳喳地叫唤着,不时互相递几个山果,津津有味地吃喝,甚至还有小猴到心武躺着的水潭里掏水喝,被大猴一阵“辱骂“,狼狈地跳了开去,卧到母猴身上。

    心武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知这群猿猴把自己绑起来想干什么。领头的那只大猴始终盯着心武不放,只要一翻动身体大猴便跳过去拉拉山藤索,有一次还用粗壮的爪子在心武脸上按了一把,示意“别乱动,否则不客气“。

    就这么僵持着,心武和大猴互相看着,时光一点一点流逝。好玩的天性使心武逐渐忘记了害怕,仔细打量着这头面目狰狞的“大玩伴“,盘算着如何才能脱身。

    阳光从头顶直射进了山洞。大猿猴抬头看了看石影,呼啸一声,这群怪客又忽啦啦走了个一干二净。心武赶紧运气挣断了山藤,顺着垂藤爬出了山洞。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心武觉得刚才与大猿猴的对峙如在梦中。

    山洞外,崇山峻岭,芳草清泉。心武急着回斗米观向碧云师父禀报,认准了方向后,掠起身形急驰而去。

    斗米观内,碧云因心武一夜未归而心急如焚,一个可怕的念头袭上脑海:

    “难道是他们发现了这里?掳走了心武作人质?“

    饶是碧云智谋多端,此时也略失方寸,在观内来回踱步,寻思该如何找回小心武,不酿成惨祸。这时,一个小巧的身影从观外直奔而入,碧云本能地运气凝神,准备迎敌,待定睛一看,却是心武。

    碧云不顾平日的威严和师长身份,激动地上前抱住心武,细细察看他的神态,发现没有异样,才欣喜地道:

    “你这孩子,总算回来了。这一天都跑哪去了?回家看你娘啦?“

    “没有,我遇见大猿猴来着......“

    心武一五一十地把这次奇遇讲给碧云听,碧云也啧啧称奇,对这只大猿猴的灵性称赞不已。待知晓心武被大猿猴捉住之前的经过后,碧云又严厉地批评了心武恃才放纵、惊扰乡民的轻狂举动。心武心悦诚服,一一称是。

    心武休息后,碧云心里的那个郁结仍然没有消失。心武从铁链上堕入坡底,一定是有高人施手!这人是敌是友?

    这年秋天的一天晚上,碧云道长和心武在松林中一处险峡崖边把酒。天上月儿正圆,清风徐来,松涛轻鸣。

    忽然,碧云道长脸上笑容一敛,双眼爆出神光,随即手中酒杯一掷,化酒为镖往头上松树荫处飞去。

    “嗖“的一声,松树上窜出一条黑影,飘然落在二人近旁。

    心武定睛一看,只见来人一身黑衣罩体,只露两只眼睛,在月光下闪着暴庆之气。

    碧云道长紧握拳头,高大的身躯如玉树临风,英气凛凛。时隔多年之后,该来的似乎终于来了。他毫不惧怕眼前的对手,他只是遗憾,遗憾好时光稍纵即逝,今日即使能全身而退,恐怕又要浪迹天涯了。

    黑衣人一言不发,定定地立着。沉闷间,他忽然出手,一记“泰山压顶“,向碧云道长脑门袭去。

    碧云道长飘然一退,避开黑衣人的来袭。他希望黑衣人只是一般的小贼,这样就可以继续栽培心武了。但黑衣人一言不发就突施杀手,显然别有来意。

    黑衣人见一袭不成,冲身上前,又是一招“枯树盘根“横腿扫向碧云道长的腰际。碧云道长纵身一跃,又没有还手。

    岂料黑衣人招招杀手绝技,不停向碧云道长身上要害招呼,恨不得将道长毁于一旦。碧云道长左腾右挪,渐生怒意,心想:

    “此人用心歹毒,尽施毒手,定然是那种人。我若不用绝技恐怕难以制服他,若他突然转攻心武岂不......。“

    一念及此,碧云道长凝神归元,以一记漂亮的撩阴掌将黑衣人击伤。但见来者口吐鲜血,无心恋战,“忽“地跳入山林之中,悄然远遁而去。

    心武关切地上前扶住碧云道长,问:“师父,您没事吧?“

    碧云道长摇了摇头,凄然道;

    “来人武功尚浅,伤不到为师半根毫毛。只是......只是我们师徒缘尽于今日了。“

    心武如五雷轰顶,不敢置信:

    “什么?师父,您说什么?“

    碧云道长挥手让心武坐下,神情凝重地说道:

    “为师本姓于,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属下的一员将领。

    1864年7月,曾国基攻陷天京,忠王领着我们一批属下由缺口冲出重围,不幸被冲散,忠王被俘就义,我则隐身山林,遁入空门,决心不再染指红尘,在赣鄂湘一带漂零了十几年,直至遇上了你。“

    心武此时已是抽噎不止。

    “收你为徒后,我极其赏识你学武的秉赋以及对诗文的修习。这些方面为师的和你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本以为这么多年之后,清廷应该忘记了我,我可以把全身所学传授于你,让你不但保护乡亲赶圩不再担心受怕,而且还可光大我中华武技。哪里知道,清廷居然对我这种人害怕到这种地步,搜索至今,报到了这里。今天有一人来,明天就会有十人百人,我再留下怕会连累周围乡邻,纵然不愿,也只好离开了。“

    心武才一个十三岁的小孩,三年来与碧云道长朝夕相处,信同爷孙,如今要分手,岂能不方寸大乱,惨不忍别?

    心武哭诉道:

    “师父,我才学了个皮毛您就要走了,丢下我一个人怎么办啊?您这一走,我以后再怎么找您以报答授艺之恩啊?“

    碧云道长强忍热泪,长叹道:

    “世上高人甚多,有缘自能遇到,再说,你三年的勤学苦练已打下了扎实的武学基础,只要你继续磨砺,终会有所大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为国为民谋求福祉,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个人恩怨,悲欢离合,如这天上云卷云舒,如这月亮阴晴圆缺,你我不可能不在意,也不必太在意了。“

    说罢,碧云道长立起身来,仰天长啸,如疾风过林,引起沉郁回响。

    一切尽在长啸之中。

    啸音渐弱渐远,碧云道长在林中的身影慢慢飘然而逝。心武第一次尝到了珍爱之人无奈别去的离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