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四十七章 李康的感慨

    “嗯嗯!对啊!”

    李鸿运有些没反应过来,不知道钟天这是什么意思。

    “没有,朕就是好奇,汉武帝时期有那么多的改革创新,这太宗时期是不是也有很多治国良策!”

    钟天倒也没有遮掩,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太宗时期啊!其实在大的方面上来说,是将隋唐,如秦汉一般放在一起的,就像汉承秦制,隋唐两代在制度方面,也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像五省六曹制和三省六部制基本一致一样,在制度方面,太宗时期,更多的是完善。”

    “哦?那是怎么将唐太宗和汉武帝放在一起比呢?”

    大魏太子安逸有些迷糊问道。

    “功业啊!汉武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那些改革么?不是!是开疆拓土的功业啊!大汉朝疆土在汉武帝手中翻了一倍,并且击败北方的匈奴,让大汉成为最强!这才是汉武帝刘彻最大的成就!”

    “与汉武帝相比,唐太宗的武德更加充沛,毕竟太宗本身就是一个马上皇帝!手下的武将,光是打出灭国战绩的武将,一把手都数不过来,还都不是小国。

    刚刚不是上传了《隋唐演义》么?虽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且有着三分实七分虚的评价,但是闲暇还是可以读读的。”

    说起李世民,李鸿运便想起了书架上面的《隋唐演义》,开始推销道。

    不过他似乎是忘了,群聊中书架上面的书,是买断制的,李鸿运上传完后,其后不管是多少人购买,都和李鸿运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总之,唐太宗李世民,称一声雄才大略不为过,为了加强皇权,不仅仅是对尚书省动了规矩,而且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一把手——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也不在长设,而是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一样,加‘同中书门下’的头衔,来担任宰相。”

    “妙啊!这样一来,相权岂不是又被大大的削弱?”

    何明此时看着李世民的手段,恨不得拿个笔记记录下来。

    现在的何明,真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只要是能够削弱相权的手段,合不合适先不说,知道的越多越好!

    至于以后用还是不用,那就要根据朝堂的局势,来做决定。

    这一点,何明还是分的清的。

    “反正君权和相权之争此消彼长,但凡有所作为的皇帝,对相权的打压就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想在他们手下当权臣,还是找个地方歇歇吧!”

    李鸿运想起网络上有这么一个说法,那些穿越者们在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时期,都是乖乖的当臣子,乖乖的当臣子,这是不是也说明,在这些皇帝们手下做臣子,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呢?

    “第三个转变就是宰相办公机构的变迁了!要知道宰相办公机构,设置在哪里,哪個部门的权威就更重,因此,办公机构的变迁,也是人事调整的手段。”

    “这个朕明白,继续往下说。”

    对于李鸿运的这一个说法,聊天群中的皇帝们纷纷认同。

    “在唐代宰相的办公机构,最初称为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来又迁到中书省,并且改名叫中书门下。”

    “原来这便是中书门下的来源,哈哈!有意思!”

    卫国国君李康哈哈一笑道,看到中书门下这个办公机构的名称,仿佛就能感受到背后的朝堂斗争。

    “一开始的时候,中书门下只有决策权,而没有行政权力,就如同汉武帝时期的内朝一般,但是后期不断发展,中书门下设置了与六部对应的领导机构,于是便有了很大的行政权力!”

    “那这不是又倒回来了么?”

    大魏太子安逸有些震惊和不解。

    一开始想法设法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的初衷便是如此,但是后来还是在慢慢的发展中,又重新出现了新的“相”。

    “所以才说,华夏的相权在总的趋势上,是一步步的被削弱,但是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处于弱势状态。要知道皇帝不一定都是贤君明主,但是这些高级官员们,可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闯出来的!”

    李鸿运的这一番话,对于群聊中皇帝们的打击不可谓不深。

    “这……”

    大翊皇帝刘信也说不出话来。

    “原来是这样么?”

    受过相权压制君权的何明,看着李鸿运的消息,陷入思索当中。

    “我这也只是极端点的说法,因为中央集权是没错,但是君臣权力的争夺,也是一个王朝的矛盾之一。在保证不了代代出贤君的情况下,对于你们来说,一个好的制度,才是最有效的维护王朝统治的根本。”

    李鸿运的这番话有些沉重了,让群聊中的皇帝们,一时之间都陷入了思索当中。

    “那在中书门下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下一步就该是限制削弱这一部门的权利了吧?”

    最终是卫国国君李康,率先问道。

    其他皇帝们也是猛然惊醒,按照此消彼长的理论,相权过大,只要下一个有为君主出现,就该削弱相权了!

    “没错!”

    李鸿运称赞了一声后继续说道:

    “在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的权利已经再一次的膨胀,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唐玄宗时期就设置了翰林学士院,这一机构的职能在设立之后便逐渐扩大,慢慢的取代了三省,成为辅助皇帝进行决策的决策机关。”

    “三省被废除了?”

    看到这样的消息后,何明第一时间,眉头皱的更紧了。

    “是的!不过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翰林院最开始只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后来凡是皇帝认为重要的诏令,全部都由翰林院起草,并且参与皇帝的决策过程,最后才废除三省制度,翰林院也正式成为王朝中央的决策机构。

    而这个时候,行使宰相权力的,便成了翰林院的翰林学士。”

    李鸿运一口气将翰林学士院的职权变化说完,李康等人也便明白了其中的权利变迁。

    于是不由自主的感慨说道:“中央集权,不仅仅只是中央和地方对权力的争夺,也有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唐朝的这一系列手段,对中央机构的调整,也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就像是衣服的换洗一般,中央的机构,也是需要时不时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