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四十八章 两府三司制

    “是这个道理,就跟武将军队要换防一样,在中央也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对机构进行调整。”

    对于李康的感慨,李鸿运表示认可,然后继续说道:

    “除了翰林院之外,唐朝中后期对中央机构的调整下,还诞生了一个新的机构——枢密院。”

    “这个机构是做什么的呢?”大魏太子安逸问道。

    “在唐朝时候,枢密使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皇帝传达诏令,大臣们如果想要向皇帝上奏书的话,也只能通过枢密使来传达。”

    等李鸿运说完,卫国国君李康不禁问道:“那这个枢密院的职权,是不是有些过大了?”

    李鸿运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这还不止,枢密使如果认为起草的诏令有不恰当的地方,可以用黄纸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并把这张黄纸贴在诏书之后。”

    “至于说枢密院的权势过大,这一点也要考虑在枢密院中当值人的身份,唐玄宗的时候,经常委派宦官充当监军唐肃宗唐德宗时期,也是利用宦官掌管禁军,一直到唐宪宗时期,在加强翰林院职权的同时,便设置了枢密使,担任枢密使的人同样是宦官。”

    “委派宦官来担任枢密使?”

    卫国国君李康听到这样的安排后,脑海中不断地分析着这样做的好处。

    “总之,在唐朝的中后期,翰林院和枢密院的权力逐渐上升,而与此同时,三省六部的地位却在逐渐的下降。”

    “国家大事从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变成了翰林院起草,再由枢密使对外宣布,最后由六部执行。三省宰相逐渐的就,被翰林院和枢密院给取代,实际上也就是李康刚刚说的那样,对机构进行调整,从而加强皇权。”

    “而且控制翰林学士和枢密使,也的确要比控制三省宰相要容易一些。”

    “若是寡人没记错的话,之前在说宋朝兵权的时候,也有一个枢密使,那個枢密使是负责的调兵权,这两个是一个部门么?”

    魏国国君李康,看着枢密使和枢密院,想起了之前李鸿运在讲赵匡胤的时候,提到过这个。

    “是一个部门吧!但是职权却不相同!在唐朝的时候,不管是三省制,还是两院制(翰林院和枢密院),都是在决策流程上分割宰相的职权。

    “而到了宋代则是进一步的按照职能分权,当然,首先要理解,按照职能分权,并不是在宋朝的时候出现的,而是唐朝中后期五代十国一步步形成的。

    拿宋朝举例子,只是说明宋朝更具有代表性,毕竟唐末五代十国,这一段时间,情况有些特殊,到了宋,才大致上安定了一些。

    再一次强调,三省六部制最理想的运行状态,在华夏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运行太久的时间,后面就又逐渐的三省合一了,根本原因,就是三省分权的效率太过于低下,根本就应对不了天下万事!”

    李鸿运这一点的强调,群聊之中没有人反对。

    “唐代的枢密院负责的是决策流程上的一部分,因此,在唐后期枢密院的职权也越来越大,宦官的权利也越来越大,最终甚至到了宦官废立皇帝的地步。”

    “宦官专权?东汉不是已经有这样的教训了么?怎么又出现这样的事情?”

    大靖王朝的钟天,对于发生这样的事情,很是不解。

    “别忘了,唐朝的宦官可是有监军,甚至直接掌握禁军的!就赵匡胤篡位前掌控禁军一样,唐朝的禁军可是在宦官的手中,有了兵权,才有其他的一切。”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鸿运也是满肚子的不理解。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能够废立皇帝,就是因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神策军。

    在唐代宗时,神策军成为禁军,并且被宦官掌控,后来唐代宗将这宦官杀死,而让自己亲自掌控这一支军队。

    本来军权要是一直都在皇帝手中,也就没那么多事儿了,但到了德宗的时候,又让宦官掌握了神策军的实权。

    在那之后唐朝的皇帝便对这一支军队彻底的失去掌控的权力,这才让宦官有了废立皇帝的能力。

    每每看到想到这里的时候,李鸿运就不禁的再感慨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啊!”

    “倒是忘了军权了,就说光靠枢密院,也轮不到宦官废立皇帝啊!”

    恍然大悟的周峰点了点头。

    “那么宋代的枢密使呢?看其拥有调兵权,你又说按照职能分权,难不成这枢密使就只负责军政?”

    大翊皇帝刘信问道。

    “是的!宋朝的枢密使不再牵扯行政,而只负责军政。”

    李鸿运回复说道。

    “等等!那也不对啊!之前的宰相么,也都没有涉及到军权啊?”

    大靖王朝的钟天疑惑不解问道。

    “这就要说一下宋朝实行的两府三司制了!”

    “先说两府,唐朝的时期的两院制有翰林院和枢密院,宋代的两府,是中书门下称东府,和枢密院称西府。

    东西两府,东府负责行政,而西府负责军政!”

    “那这东府,不久三省合一的机构么?这么算的话,一个中书门下,就相当于翰林院加上枢密院了!”

    以目前李鸿运所讲述的内容来看,两府中的中书门下,就是一个妥妥的三省合一的机构,这不是在加强相权么?

    “若是只有两府的话,是这样的道理,中书门下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一个宰相,一个执政,加起来称为宰执,这也是宋代宰执的由来。”

    “但是在宋代,除了两府之外,还有三司。”

    “难道说这个三司,将宰执的权利分走了?难道是财权?”

    卫国国君李康的反应速度最快,在想到分权,想到按照职能分权,想来想去,能够与军、政放在一起的,李康首先便想到了财权。

    “没错!枢密使分走宰相的军权,而三司使分走财政大权,最后中书门下本身,二把手参知政事还分割一把手的行政权!这便是宋代的两府三司制度!”

    “在之前,六部皆位于尚书省下,无论是掌管财政的户部,还是掌管军政的兵部,可以说都是会受到宰相的节制,但是在宋代,户部直接划归三司,三司的长官,也被称为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