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六十章 小日子真该死啊!

    “禁海令?这又是什么东西?”

    从李鸿运的嘴中,卫国国君李康又听到新的东西。

    “是在明初太祖时期,立下的规矩,下令‘寸板不许下海”,也就是不允许私下里出海与外面国家的人做生意。

    外面藩属国和大明朝唯一的贸易途径,就是通过朝贡方式,来个大明官方做买卖。”

    “朝廷官方垄断?”

    卫国国君李康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没错!”

    李鸿运眼前一亮赞道。

    “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官方的海贸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先,那个时候的明朝与周围国家,建立起来的朝贡体系,更多的是明朝对周边国家的馈赠!

    就比如说明朝周边的小国,承认大明宗主国的地位,然后定期向明朝朝贡,而往往这时候,明朝会反过来给这个朝贡的国家,更大的经济利益!

    也就是只要朝贡明朝,你给朝廷送去一千两,有可能回来的时候,明朝会馈赠你一万两!以此来彰显大明天朝上国的地位!”

    “天朝上国?这个称号听上去有些了不得啊!”

    大靖王朝的钟天,一下子就对“天朝上国”这样的称号给吸引住了!

    心中已经自动的将大靖代入其中,大靖天朝,听者就是比大靖王朝的逼格更高!

    “反正在明太宗朱棣时候,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就有65个!若是将明朝各個时期的朝贡国加起来,那就更多了,足足有148个国家和部族向大明朝贡!”

    “嘶——”

    随着李鸿运说完,群聊里的皇帝们都是忍不住的倒吸一口凉气。

    “一……一百四十八个藩属国?”

    大翊皇帝刘信被这一个数字给惊讶到了!

    群聊中的其他人,也想象不到一个王朝是如何拥有如此多的藩属国!

    “真不愧是天朝上国!”

    大靖王朝的钟天忍不住的感慨道。

    “这样的话,如此多的藩属国,若是都来朝贡,光是馈赠这些朝贡的国家,就是很大一笔花销吧!”

    大翊皇帝刘信想到了大明的朝贡,是要返还更多的东西,不禁眉头一皱。

    “是啊!虽然,但是,反正我到现在也是无法理解这样的朝贡,除了名气之外,还能给大明带来什么,如果我是那个时代大明周边的小国,我肯定也上赶着去朝贡!实在是大明给的太多了啊!”

    看到刘信所说的问题,李鸿运也是忍不住吐槽一番,然后接着说道:

    “对于明朝来说,朝贡只不过是为了确定藩属国臣服于华夏的事实,其政治意义高于经济上的收益,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廷都是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赏赐往往多于贵于进贡。”

    “若是仅仅如此也就罢了,若是民间允许通商,海外诸国也会有更多的途径,来和大明王朝做买卖。但偏偏在明朝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海禁政策,这样一来,朝贡就变成了海外诸国与华夏,进行贸易往来的唯一途径!

    这样一来,原本的朝贡,就慢慢的发展成为了朝贡贸易!

    这些朝贡的团队中,夹杂着许许多多的商家,然后通过明朝官方的市舶贸易,来获取巨额的利润!

    更离谱的是这些贸易还不收税,只要通过朝贡来做生意,那就是纯赚!

    这样一来,由于向华夏明朝朝贡,有着实际上的利益,海外的诸国,对于朝贡,也就十分的上心,并且还要求增加朝贡的次数!”

    “哈哈!若是向着一个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国家朝贡,还能得到数倍的回报,那么寡人也是愿意增加朝贡的次数!”

    当看到藩属国主动请求增加朝贡次数的时候,卫国国君李康忍俊不禁笑道。

    “历来朝贡,都是小国将自己国家的珍贵物品献于强国,像明朝这么做,朕倒是头一回见到。”

    大燕皇帝周峰摇了摇头说道。

    显然,周峰对于明朝这样的一套朝贡规则,不太感冒。

    “其中最离谱的要数琉球,一年之中连续进攻两三次,而日本国内为了争夺给大明朝贡,甚至还打了一仗!而朝鲜在明朝灭国两百年之后,都还在祭祀着明朝!”

    当李鸿运说到琉球一年朝贡三次的时候,群聊中的皇帝们皆是哈哈一笑;

    当说到日本国内为了争夺朝贡资格而打了一仗,皇帝们笑得更开怀了;

    而当李鸿运说到朝鲜,说到在明朝灭亡两百年后,还有一个藩属国在祭祀着明朝,群聊中皇帝们嘴角的笑意,逐渐被震撼替代!

    一个王朝在灭亡之后,被一个藩属国祭祀两百年,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比如说,强大!

    不管大明朝在朝贡体系中,亏掉了多少的利益,但是能够成为这样朝贡体系的中心,已经在证明着明朝自身的强大!

    这个时候,群聊中的众人,不禁又想起“天朝上国”的称谓,对于这个大明,也有了一些敬畏!

    而李鸿运呢?

    讲到琉球、讲到日本、讲完朝鲜的时候,心情又忍不住的一阵低落,不说朝鲜现在一分为二,琉球还在该死的小日子手里,小日子真该死啊!

    “由于海贸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到了嘉靖时期,即便还是有海禁,但也阻止不了民间的走私,而且因为海禁,让沿海地区的倭患也越来越严重,这倭患,其根源就是海禁太严,让原本的商人和海寇勾结,甚至于商人本身就是海寇。”

    随后李鸿运就将明朝时期海边那些事儿说了说,群聊中的皇帝们也就知道了,倭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没想到一个海禁的政策,竟然能够牵扯出这么多的东西来!”

    弄清楚海禁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后,卫国国君李康忍不住感慨说道。

    “在隆庆帝之前,不管海禁松弛与否,海禁的政策都一直存在,嘉靖时期关于是否开海,也是争了几十年,其中的利益纠缠我就不说了,

    总之开海派的理论就是,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想要解决倭患,就必须开海通市!”

    “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卫国国君李康嘴中,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感悟其中的道理。

    除了李康之外,大晋王朝的何明同样对这一句话有很大的触动!

    这倒不是何明所在的大晋王朝有海患,而是这一句话,让何明对于北方异族的时常来犯,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