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三千字长评
“向同学,都是同班同学,没必要这么说吧。”
“是啊,写小说又不是别的什么,哪里能一晚上就写好?”
“张同学的才华我们是相信的,只凭他昨天的那篇小说和两首诗,华国文坛就有他的位置。所以他也不用这么急着证明什么吧。”
向英才没料到风向转得这么快,昨天还是自己阵营的人,现在全跑到张彦身边去了。
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
但向英才也不傻,也知道顺应时势。
“同学们都误会我了,我是被张同学的才华深深折服,对他的新小说格外期待啦,所以就忍耐不住地催稿了,你们就不想第一时间看到张同学的新作?”
向英才巧舌如簧,竟然把自己的嫌疑洗脱了。
“这样的话还说得过去。”
“张同学,你真有新小说啊?”
张彦见盛情难却,只好点了点头说:“昨晚写完的。”
张彦的小算盘是,要是班上的这群人都给自己写长评,那不是就超额完成任务了吗?
“真的假的?这么快就完成了一篇?”
“这创作能力太恐怖了吧。”
“快快分享出来嘛,等不及要看了。”
班主任邓清源是个老作家,昨天听到杨小黎和许笑柔跑去院长办公室说退报名费的事情,他就全程参与了。
听到他们两个把张彦夸得那么神,他都不敢相信,直到看了张彦的小说和诗,才确信他们说的是真的。
还深深后悔自己错过了第一现场,想不到今天竟然让自己遇上了。饶是有年纪了,还是心情激动地期待着。
“投影在屏幕上嘛。”班长陈大川提示道。
“对对,教室不是有投影嘛。”
经过一番操作,张彦新的小说《鉴赏家》被投影到了屏幕上。
看到张彦真拿出了小说,向英才心里咯噔一声,感觉不妙。
看完第一段,最后一丝侥幸也烟消云散了。
面如死灰地坐在座位上,自己的猜测全错了。
但精彩的小说还是让他忍不住继续看下去,就像是在读自己的宣判词。
教室寂静无声,大家的目光锁定在屏幕上,随着缓慢下拖的文字一起移动。
邓清源也坐在位置上看着。
林溪尽管昨晚已经看了很多遍,但现在还是又跟着看了一遍。
不到四千字的小说没花多久就看完了。
大家先是窃窃私语,然后讨论声音越来越大。
“文字怎么就这么好?每一个文字都像是玉石一般,颗颗晶莹剔透。”
“小说看似平淡,但味道十足,奇怪了。”
“读完一遍,齿颊留香,说是小说,也是美文。”
“唉,张彦的才华我这下是彻底服气了。”
邓清源写小说一向认为要从华国的文学根脉中汲取营养,反对全盘西化,这篇小说就像是他追求多年的标准样品,心情怎能不激动?
他站起身来,声音哆嗦地说道:“这篇小说不得了,太不得了了。”
至于怎么不得了,他又一下子找不到措辞。
陈大川有点扭捏地说:“我有点不同意见,不知当说不当说。”然后也不待别人回答,就自顾自地说:“这篇小说虽然写的是我国的故事,但为什么写古代呢?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啊,这是不是有点舍近求远了?”
陈大川见没人附和他,赶紧补了一句:“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在众人看小说的时候,张彦就悄咪咪坐到林溪身边。
林溪沉浸在小说中,张彦轻声喊了几次他都没听到,张彦只能用指头戳了戳林溪的肩膀。
林溪骤然回过神来,发现是张彦在戳她,不禁脸色绯红。
“待会能在屏幕上分享下你写的评论吗?”张彦一脸恳求的表情。
“为什么呀?”
“就是想让大家看看你是怎么夸我的。”
林溪噗嗤一笑,“你就知道我是在夸你?也许是在批评你呢。”
“批评我也想让大家看看。”
“总得说个理由吧。”林溪有点为难。
其实作品这种东西,一旦写出来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读者了。林溪倒不是不好意思拿给别人看,只是觉得在这种场所展示一篇评论有点奇怪。
“林同学你也知道的,同学们之前对我有点意见,现在好不容易让他们对我改观了,我想再加把火,借助您老的影响力,让大家对我更有好感点。”张彦一本正经的表情,成功把林溪骗到。
“我有什么影响力啊?”
“您老就不谦虚了。”
“您老也别恭维我了。”林溪笑得很开心。
“那您老是答应了?”
“行吧,谁让我是你的第一个读者呢。”
“好咧,到时请您老吃饭。”
“先把我的钱还了再说吧。”
听到要还钱,张彦赶紧溜了。
经过林溪的同意,张彦又把林溪的评价投影在屏幕上。
张彦想做个实验,要是评价特别好,数量也特别多的话,系统的奖励会不会更多。
果然林溪的评价放出来后,大家都蠢蠢欲动,都想写一篇自己的看法。其中又以邓清源最为激动,他感觉胸中激荡着一种激情,想立马把这股激情落成文字,他在张彦的小说中,似乎看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文学范式的曙光。
林溪的长评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几乎要和原文字数一样多了。她在长文里写道:《鉴赏家》里有三重鉴赏,最表面的是艺术的鉴赏,其次是对生活的鉴赏,最内核的是对世态人情的鉴赏。作者从鉴赏这个视角,给读者带来了一个不流于俗世,甚至超越世俗的美学场景,这种美学场景,我们在生活中或许再难以遇到,只能把人的心目中最柔软最纯净的一部分寄托于小说之中。《鉴赏家》完美地承载了人们的这种寄托,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会感觉到一种欢欣,那是触及到美好的欢欣,同时人也会感到一种怅然,那是因为明白现实中没有这么美好的事物而产生的怅然。
读着林溪的长文,张彦对这篇小说的理解更深了,他也明白了这篇小说为什么会让他心里有那么多复杂的微妙情绪。
林溪对文学的敏感,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