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当文豪
繁体版

第16章:稿酬标准

    读完了林溪的长文,张彦的眼前又浮现出系统。

    【文豪系统已启动】

    【姓名:张彦】

    【年龄:23岁】

    【才华值:20.8/100】

    【文豪任务:学会游泳】

    【文学是漫长的事业,不仅需要充沛的灵感,也需要强壮的身体】

    【额外奖励:由于宿主取得超出预期的评价,奖励宿主:1.诗歌《九月》《以梦为马》《日记》三首,宿主拥有这三首诗在蓝星的所有版权;2.奖励才华值0.4分】

    林溪真是自己的贵人,她一篇长文,就让自己获得了三首诗歌,才华值更是直接涨了0.4分。

    一定要紧紧抓住林溪薅羊毛。

    张彦在心里又下了一个决定。

    高兴过后,张彦就愁眉苦脸了。

    系统的文豪任务果然越来越难了,一开始养条鱼就行,后来要鉴赏作品,现在又要锻炼身体了。

    看来系统真的是很看得起自己啊。

    可是自己不会游泳啊,标准旱鸭子一只。

    但不学会游泳是不行的,学不会的话,估计这辈子的文豪之路就止步于此了。

    张彦猜测,下一次获得的作品大概率和游泳有关,就算没具体到游泳,但也应该有水啊什么的。

    张彦努力想了一下地球上有哪些这样的作品,但很遗憾,他没有想出来,都说了他只是一个理科生。

    “愉快地决定了,今天下课后就去学游泳。”

    中午时,杨小黎竟然直接带着《九月》杂志的编辑余少淮以及《华国诗刊》的编辑卢舟来找张彦了。

    一是让张彦兑现承诺把《鉴赏家》给《九月》,二是让卢舟和张彦见见面,为此卢舟已经烦杨小黎整整一晚上了。

    两个大刊的编辑齐齐在教室门外等着张彦的场景还是很震撼的,尤其是对这些高研班的学生来说,这两位编辑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白月光。

    而现在,他们竟然专程来等张彦。

    张彦一出教室门,杨小黎就指着张彦说:“那就是天才诗人张彦。”

    卢舟赶紧走上前去,伸出手,“你好,我是诗人卢舟,也是《华国诗刊》的编辑,我很喜欢你的那两首诗。”

    说完不等张彦反应,就开始自顾自地背诵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亚洲铜》了。

    卢舟的声音抑扬顿挫,激情饱满,只是读到亚洲铜最后的几句时,声音骤然哽咽,泪水就滚落了出来。

    一个诗人的感情充沛至此,令人震撼。

    许多人围观着卢舟念诗,没有嘲笑,没有讶异,只有静静的聆听。

    这下张彦才明白杨小黎说的,诗是最纯粹的文学。

    听着卢舟的念诵,张彦好像又重新懂了这两首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诗的确有一种鼓动人心的力量。

    卢舟念完,所有的人一起鼓掌。

    “不要把掌声给我,请把掌声给诗人,感谢他写出了这么好的诗。”

    于是众人又围着张彦鼓起掌来。

    张彦连忙摆手。

    等众人散去,卢舟又花了好久才平复好自己的心情。

    然后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太激动了,请你见谅。”

    “谢谢你这么喜欢我的诗。”张彦真诚地说。

    “谢谢你给我看这么好的诗。”卢舟这个人真的是诗魔了。

    “你们两个人不要这样说来说去了?”杨小黎把张彦拉过去。指着一个温柔的中年女人说:“这是余少淮老师,《九月》的副主编。”

    张彦这时才明白余少淮竟然是个女生的名字。

    “余老师您好。”

    “张老师您也好,您的两篇大作我都是看了的。可惜《青鱼》被《燕京文学》拿走了,这篇《鉴赏家》可一定要拿给我们《九月》啊。”

    “《燕京文学》可是承诺的第二篇会给我600元/千字结算稿费哦。”张彦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就差疯狂提示,请按照这个稿酬标准来。

    杨小黎有点紧张:“你小子不会要违约吧?”

    余少淮笑着说:“那我们也按照这个稿酬标准给您。”

    “成交。”张彦很干脆地说。

    “我就喜欢张老师您这种小说写得好,又直爽的人。”余少淮说着就掏出手机,加了张彦的V信,并让张彦把电子稿发她。

    他们之前看到的《鉴赏家》是邓清源拍照片发给杨小黎,杨小黎又转发给余少淮的。

    “余老师,就是林溪同学啊,写了一篇《鉴赏家》的长评,好得不得了,您们看看要吗?”

    “林溪给您写长评了?”余少淮有点意外。

    张彦点了点头。

    “那当然要啊,林溪本身就是我们《九月》的常客,要是她写了《鉴赏家》的评论,正好可以挨在一起,一篇小说一篇评论,这样就相当完美了,我求之不得。”

    余少淮着实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那我去把林溪叫来,一起去食堂吃个饭,正好大家交流下想法。”

    杨小黎走进教室,一会后就把林溪带出来了。

    林溪见到余少淮,甜甜叫了一声:“淮姐。”

    张彦有点懵逼,原来她们两个这么熟悉啊,那自己纯粹是多嘴了。

    “张老师刚才还向我推荐你为《鉴赏家》写的长评呢。”

    林溪有点意外,抬起头看着张彦,眼里似乎有丝感激。

    不知道为什么,林溪有点开心。

    “要是知道你们这么熟,我就不多嘴了。”张彦有点不好意思。

    “那不一样,您作为原作者,您的意见相当重要。”

    五人向着食堂走去。

    一会后五人各打好饭又坐在了一起。边吃边聊。

    “张老师,我还是很好奇,您小小年纪怎么能写出《青鱼》和《鉴赏家》这两种风格迥异但又都极见功底的小说的呢?”

    这话把张彦问住了,他那是系统给他,又不是自己写的,系统给啥他就接啥,哪里想过这个问题。

    “就像杨老师说的,小说或者诗都是妙手偶得,您现在突然问我怎么写出来的,我也说不好,回头一想,好像就是有了灵感,坐下来就写出来了。”

    张彦的回答模棱两可,但又无懈可击。

    写作这种事情的确很玄学。

    有些人在十几二十岁就写出了一生的代表作,说明作品和年龄也可以没有关系。

    有些人成长背景单纯,却写出了十足复杂的作品,有些人历经苦难,却写出了唯美纯净的作品,所以作品和成长背景也可以没关系。

    有些人从未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洞见了世界的真理,有些人一生形单影只,却写出了最感人的爱情,所以作品和个人经历也可以不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