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和她的同伴们
繁体版

第四章 盗贼横行

    1949年沙乡解放了,翻身农民欢欣鼓舞,慧明父亲杨绩林人品好,威信高,被推荐当上了村长。

    1951年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热潮,到处都是烧地契、量土地、埋界桩的热闹场景,真是一派“分田分地真忙”的火热景象。

    杨绩林黑天白日的领着几个村干部丈量土地,分地,忙得不可开交。

    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时不时也遇到一些困难。

    规则的地面积还好算,遇到奇形怪状不规则的地块,有时连初中毕业的会计杨得刚也不会算了,众人七嘴八舌,这个说这么算,那个说那么算,争得不可开交,杨绩林却总是眯着眼睛,静静的想一会儿就准地说出了答案,众人很是惊奇,问他是怎么算的,杨绩林却只是淡淡的一笑说:“我用的是巧法子。”

    刚开始众人还对他的答案持怀疑态度,后来经过检验,他说的一点都没错,几次下来众人无不服气,对他也更添了几分敬佩。

    所有的地丈量完,亩数算出来,再按人口分配,一个人该分几分地,那家分多少,还要把好地和差地搭配开,分配好后,召开群众大会,公布分配方案,征求意见,杨绩林处事公正,不偏不倚,土地分配合理,大家都很满意,一次性通过了分配方案,方案通过后,又忙着印发土地证。

    土地证印好后,再次召开群众大会,分发土地证,许多穷苦农民拿到土地证后,颤抖着双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大会结束后,全村不分老幼都激动的敲起了腰鼓,扭起了秧歌,比过大年还要热闹,大家不知疲倦地一直跳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

    沙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到此按期顺利结束。

    经过土地改革,杨绩林在群众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村上的人凡是遇到大事小情都爱来找他,都要来问问他的意见。

    杨绩林家每天不是有人来找他商量事情,就是邻里之间闹了矛盾来找他评理的。

    往日沉寂的家里,如今天天人来人往,杨妈高兴地整天笑呵呵的,亲热的和来人打招呼、唠家常,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慧明和弟妹们也变得活泼开朗。

    调皮的弟弟们拿着小木棒,和小伙伴们一起,排着队学着军人的样子唱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孩子们平时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家里整天洋溢着弟弟们欢快的笑声各种调皮的打闹声。

    慧明和村上的姐妹们敲腰鼓、扭秧歌、唱歌、跳舞、开会、学习,整天快乐地哼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慧明最爱唱的是:“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慧明欢天喜地地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了村里有名的积极分子。

    1952年乡上发展共青团员,15岁的她她光荣地成为了第一批共青团员。并和一同入团的王永高、祁慧英成立了乡上的第一个团支部,慧明担任了团支部的组织委员,后来又先后担任了乡上的少儿委员、妇女委员和青年委员。

    也是在这一年里,慧明学会了织布。

    虽然慧明早就学会了做鞋、缝衣服、纺线,但母亲一直不让她学织布,一是慧明年龄小,个子矮,腿还够不到织布机,二是杨妈怕慧明不会织,把线糟蹋了。

    那时候农村把布看得很金贵,家里铺的盖的和身上穿的布都要靠自己织,织布讲究手、脚和眼的配合,配合不好织出来的布就不平整、不均匀,特别是线断了以后若续不好,布就会织的疙疙瘩瘩的。

    慧明聪明好学,又好强,母亲越是不让她学,她就越想学,越是说她织不好,她就越想证明自己,但一直没找到机会。

    一天,慧明开会回来,见家里没人,堂屋门大开着,门口的织布机上是妈妈织了一半的布。

    慧明一看机会难得,竟想也没想就直接坐到织布机上,学着母亲的的样子偷偷织了起来。

    等杨妈回来,慧明已经织了一尺多了。杨妈一看,断了的线有的接上了,有的没接上,有的成了对线,织的布也是疙里疙瘩的,杨妈一看线被慧明弄的乱七八糟的了,也没心情织了,摇头叹息了一阵,倒也没怎么责骂慧明,只对慧明说:“这些线就给你糟蹋去吧,反正也就丈几的布了,织完了就做个被里吧。”

    慧明忐忑不安的等着母亲的责骂,见母亲没怎么责怪她,还准许她织了,高兴地满口答应了。

    也就是这丈几的布,让慧明学会了怎么才能把布织的又快又好。

    第二年杨妈拉布,拉的二十几丈布,杨妈拉了一会,对跟在身旁眼巴巴地看着的慧明说:“你来拉,我看看你会不会拉。”

    慧明信心满满地接过线就拉了起来,杨妈一看慧明拉的有模有样,拉出的线比她的还顺,杨妈笑呵呵地说:“那你就全拉完吧。”

    慧明一看母亲认可了她,高兴的应了一声,更加卖力的拉起来了。

    拉完布后,杨妈开始刷线,刷完后又开始提胶。

    杨妈提了一截,看慧明跟在身后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就对慧明说:“那要不你来提,我看你会不会提。”

    慧明高兴地答应一声就提了起来,杨妈一看慧明还真会,提的还挺不错,也不知道她何时学的,就放心地说:“那你就提吧,我到你奶奶家里去一下。”并再三安顿,“你提完就放下,要紧不要安,二十几丈布呢,安的胶走掉就害了,就成大事情了。”

    慧明前几年看母亲安布,早就熟记下了安装的步骤,也知道怎样才能防止胶走掉,她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早已打定了主意,要给母亲一个惊喜。

    等杨妈走后,慧明快速把胶提完,大着胆子一个人把布就安了起来,安好后又迫不及待地织起来。

    杨妈从娘家回来,走到墙下听见织布机响,愣住了:“机子怎么响呢?”

    猜到可能是慧明把布安上织开了,吓得腿都软了,叫了声:“唉呀糟了!这死丫头胆子太大了,我的二十几丈布呀,安不好胶走掉就害了。”

    一边骂一边急事忙慌的往家赶,到家赶紧到堂屋一看,慧明已经织了三尺多布了,而且织的又均匀、又平整。

    杨妈摸着布,仔细的检查了又检查,见没什么问题,杨妈才长出了一口气,望着慧明笑盈盈的脸和充满期待的眼神,叹了口气,慈爱地摸着她的头,又是欢喜又是欣慰地说道:“那以后的布你就织吧。”

    慧明虽然一心想给母亲个惊喜,但心里也有几分忐忑,怕母亲不满意,责骂自己,现在见母亲不但没骂自己,还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她也放心地高兴的笑了,还有点不敢置信的问母亲:“妈,真的吗?你真的让我织布了?”

    母亲笑着说:“真的,以后你就放心的织吧,再不要偷偷摸摸的织了。”

    从此,慧明就承担了家里织布的重任,杨妈再也没有织过布。

    慧明自小聪明伶俐,不管什么事,她看一下、学一下就会,而且样样做的比别人好。

    她织布也很快,别人最快一天织上丈几布,她一天能织2丈8尺布。一天,二大爷到她们家来,看了一会她织布,出去见人就说:“杨绩林的那个丫头织布就耍的呢,快的了得。”

    那年冬天,慧明给父亲做了一双鞋,虽然慧明13岁就开始学做鞋,但给父亲做还是第一次,慧明做的鞋,样子比杨妈的还好看。

    父亲拿着鞋,爱不释手,闲了就拿出来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忍不住对杨妈赞叹地说:“丫头会做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