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当文豪
繁体版

第5章 投稿

    当天夜里,回到宿舍的齐筠玉整理好今天和林野的讨论,梳理好文字将它融入到新的章节里。

    一边整理一边回想和林野讨论时的画面。

    林野学长好厉害,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文学系直系学长的,哎呀当时忘记问了。

    她掏出手机,手机界面停留在今天下午加林野微信时的对话框,线下两个人好像都不好意思问对方的姓名,反而是微信上方便。

    “大三,林野”

    “学长您好,我是大二文学系的齐筠玉,谢谢您的指导”

    他发的文字跟他人一样,有些高冷,大三,又不说自己是什么学院的,真是有点讨厌啊。

    林野不知道的有人在宿舍里正对他的“高冷”颇有怨言,否则他必定大呼冤枉,他真的只是社恐而已,哪里是什么高冷。

    而此时令林野烦恼的是,《竹峰寺》写好了,该给哪家杂志投稿呢。

    本来他的想法是给《芙蓉》投稿的,自己新人时期的稿都是《芙蓉》收的,《芙蓉》作为名刊之一,却无高傲之意,向来给予青年作家极大的关注,以过往经验来看是新兴作家斩露头角的好机会。而且他还有自己的责编的内投邮箱。

    但事到临头他却有些犹豫起来,一是《芙蓉》的调性,更为注重现实主义的作品,《竹峰寺》说不上是现实主义,实际上杂志的调性是很重要的,历史上很多名著都有过被拒稿的情形,大部分时候就是和他们所投稿的杂志社一贯的风格调性有关,考虑到这个《竹峰寺》还是有被拒稿的可能。

    二是《芙蓉》虽是名刊之一,但是还有更高层次的《收获》、《花城》、《当代》、《十月》四大名刊,以《竹峰寺》的品质,登上四大完全不是问题,问题是要符合风格调性,以及最好有内投方式的。

    很多新人不清楚,内投是什么以及内投的效果,其实内投说白了就是有编辑的私人收稿邮箱,通常由于公用邮箱投稿量巨大,且多是新人新作品质泥沙俱下,难以保证。

    所以编辑更愿意从内投的邮箱里找合适刊登的作品,主要是一般有内投邮箱的,大部分都是熟悉的作者,品质更有保障,而即使有部分新人作品,但是能找到内投的方式,说明相对也是更接近这个圈子的,文学素养一般多少不会差。

    不过说得好像很轻松,其实林野也只有《收获》和《当代》两个编辑的内投邮箱,没办法,没天赋的作家,十年如一日的写作,也只登上过一次《收获》和两次《当代》。

    而且林野现在还得确认一事情,那就是认识的编辑是否还在这个世界,这多少有点地狱笑话了。

    经过一番搜索确认,两个人都还在,林野想了想,还是决定投《收获》,毕竟这可是《收获》啊

    如果让全国的青年作家做个梦,四大名刊里随便选,那么林野相信一半以上都会选择《收获》。

    是的,这就是《收获》在文学界几十年下来积累的地位,《收获》是巴金先生创办的,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资历最老一辈作家,像老舍、冯骥才、王蒙,后来的中生代文坛大家,余华、苏童、贾平凹、王安忆、王朔、格非、路内、莫言、迟子建、史铁生、韩少功,再到后来的青年作家双雪涛、阿乙、班宇、林棹、叶昕昀......等等

    根本列不完,可以说《收获》是扶养着中国文学一步一走过来的。

    曾经有个和林野一样郁郁不得志的青年作家说过,要是明天他的文章能在《收获》上发表,那后天他就可以心满意足的躺在棺材里了。

    这就是《收获》在文学界的地位。

    决定好了,那就不再犹豫,找出记忆中《收获》编辑的邮箱,看到文件“已成功发送”的提醒,他就关了电脑,决定放空下自己,舒缓下近日的疲惫。

    同时也要思考下,接下来自己该做些什么,过去作为一个虔诚的书写者,他大部分时候都是埋头苦干,那这次上天给了他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也想换一个舒服的方式来经营人生。

    林野不知道,在他发稿子过去的时候,沈明言正好在看内投的稿子。

    作为《收获》的编辑之一,即使是内投邮箱也是能收获海量的投稿,年纪轻轻就秃头的他,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尽管几乎每天都是整晚都坐在这里审稿,沈明言的精力却仍是颇为旺盛,除去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主要还是自己本身对文学就是有足够热爱的。

    可惜今晚他的收获倒是不大,倒不是没有好的稿子,《收获》从来不乏名家大家,不缺好的稿子,但是沈明言更热衷于发掘新人。

    在他看来只有不断涌入新鲜血液,文学才有更多的可能,可惜现在纯文学式微,愿意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少,消费群体的流失,必然也会造成整个市场的新人流失。

    别看现在《收获》还是风光,但实际上,相对于过去七八十年代那种不断涌出天分极高的青年作家的盛况,现在的《收获》主要稿子的来源,还是当时涌出的青年作家,现在的一个个都是成名的文坛大家。

    也不是说没有新人了,而是明显感觉到出现新人的速度,以及质量,都远不如前了。

    正在感慨的沈明言正好看到邮箱新收到的邮件,文件名称格式正好是他喜欢的作品名称+作者名称的格式。很多编辑喜欢前面再加个单位(地址),但是沈明言偏偏不喜欢,作品就作品,加单位有什么意思呢,无非是加点不属于作品的重量而已。

    林野?这么熟悉我的文件格式居然是个新人?还是被人指导过?

    抱着好奇的态度,沈明言打开这文件。

    多年以后,面对已经是世界级的文豪,甚至是被《巴黎访谈》编辑称为“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仍然在世的最伟大作家”的林野,沈明言仍会想到,那个深夜点开名为《竹峰寺》文件的自己

    那是一切开始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