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当文豪
繁体版

第52章 访谈风波

    不管周毅是怎么后悔,《三联生活周刊》还是在第二天就发出了访谈视频。

    人们这时候才发现一直以来以神秘示人,除去去年《十三邀》短暂露过面,几乎没有什么言论和视频流出的林野,在这个视频上看上去瘦瘦高高,面容清秀的男孩。

    居然是胆大包天之徒。

    是的,林野在访谈中谈及茅盾文学奖的内容已经在整个中文互联网疯传。

    在他之前不是没人批评过茅奖的种种弊端,但是大部分是民间的声音,以读者的身份居多,这类批评往往停留在读者群体和大众层面上。

    很少进入文坛及作协内部。

    近年来,比较有分量的批评是清华教授肖某,批评“茅奖”不仅未能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而且基本上丧失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文学引导作用,希望“茅奖”能暂停十年。

    但是也并没有引起多少讨论度,主要是他也并不是作协和文坛内部的,只是清华哲学专业的教授。

    可以这么说,林野是第一位在公开场合,公开质疑茅奖的作家。

    如果只是无名之辈倒也罢了,但是现在的他可是国内热度最高的作家,中日两国的纯文学新生代领军人物,有史以来的第一位。

    这样一位前途光明的青年作家,可以说下来只要不犯错,并且保持作品水准的情况下,几乎是必定能拿下未来茅奖的存在。

    这样一个人居然不顾自身前途,公开站台质疑茅奖,简直就犹如一颗炸弹丢进了文坛。

    而这颗炸弹掀起的波澜也迅速冲破圈层壁垒进入大众视野。

    某省作协工作群

    “这个林野是什么情况?无组织无纪律!市里哪个作协的,站出来!”

    “额,主席,林野是我广府人,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加入我们作协就去日本留学去了,所以......”

    “这不是理由!这说明你们站位意识不够高!对于这么优秀的作者不第一时间吸收进来,现在去了一趟日本,就开始不知天高地厚......”

    “这个林野毕竟年纪还小,被外部势力影响很正常,我们作协还是要尽释前嫌,让他端正态度,关于自己一些不当言论作出解释,那我们还是很愿意也很欢迎他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的”

    “对,必须要让他作出道歉回应!”

    “小周,他是你们广府人,你们广府市作协要做出担当,尽快联系上林野,让他作出道歉声明或视频,态度好一点,毕竟年轻人脾气比较火爆,可以理解。”

    ......

    相对于作协群里的官腔,年轻的作者群就完全不一样了,某年轻作者小群,十来个人也在疯狂讨论着林野的发言。

    “太牛了!X炸了,林野真是我辈楷模!我宣布,从此林野一生推!”

    “林野门下走狗是我!”

    “兄弟们都憋坏了吧。这林野真是我的互联网嘴替,我早就想喷茅奖的评选标准了,严肃不彻底,不如彻底不严肃。同样,大众不彻底,不如彻底不大众。”

    “谁不是呢!他们就喜欢那种有时代烙印的作品,否则你就是文体再创新,语言开创一个流派,也拿不到茅奖。

    “嘿嘿,老林,别想着你那狗屁创新语言了,曹老《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里的语言不牛么?运用着雁北偏远山村里农民的语言写下长篇巨著,语言“脏”的可怕,那么简洁有力!马悦然在诺奖评委面前推荐了多少次的好作品。

    但是你看现在国内评论界对他几乎是视而不见,根本没多少讨论度。别说年轻的读者,老一辈的读者看过的都不多了。”

    汉学家马悦然,是唯一精通中文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多年前,马悦然无数次试图说服瑞典学院破例把诺奖授予沈从文,在这之后又多次推荐曹乃谦。

    “哈哈哈,你知道我们作协打算推谁吗?说出来不怕笑死你们,我听到推的是徐的《牵风记》。”

    “真的假的,徐老为人我是尊敬的,但是《牵风记》拿茅奖也太离谱了。

    《牵风记》既没有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性,也没一点文学性,真就是题材赢下一切吗?”

    “如果《牵风记》真的最后拿了茅奖,咱就打算改行了,没意思,真没意思。”

    “要我说林野还是给茅奖留足了面子的,只说了评选标准的问题,其实茅奖更大的问题是以奖代补。

    表面上每一届的茅奖都是颁发给获奖作品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颁给背后的作者。

    这导致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那就是高水平的作品往往因为作者的资历不够拿不到茅奖。

    而等到作者资历够了,水平也下滑了,却把茅奖颁给了作者水平下滑后写出来的差劲作品。”

    “哈,小王,你这说的不就是李耳嘛,我可听说你们作协打算推荐他的《应物兄》,不过他《应物兄》确实远不如年轻时的《花腔》,也不如他之前的《石榴树上结樱桃》。”

    “国内的作家上了年纪,水平都下滑的厉害。”

    “小王,你这话就我们这说说好了,出去说不被骂死才怪。”

    “你以为我傻啊,不说本人,读者粉丝都能喷死我......”

    ......

    如果说作协和年轻作者的讨论是热烈的,那么对于中文互联网而言,就已经是单方面的轰炸。

    一方面大家就爱看这种年轻人不畏强权,牺牲自我揭露黑暗的戏码。

    多年来名声显赫的茅奖自然就是他们眼中强权代表,而林野自然就是那个不畏强权的英雄。

    小某书上许多封面是年轻漂亮的女孩们,精致的打扮,手捧《收获》翻到潮汐图那一篇。

    标题是:“直面茅奖的林野代表作《潮汐图》到底有多好看!”、

    “不畏茅奖权威的林野到底有多牛!”、“我最爱的这个男人是他!”

    而b站上也是一片狂欢,什么《逐帧分析周毅有多怕》、《林野在日本的地位到底有多夸张》、《屠龙少年林野的故事》。

    而如果说上面两个平台的讨论,或者说输出,多少还是有一点客观讨论的意识的话。

    那么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微博上,就是经典的两极对立。

    激进派认为林野是敢说真话的英雄少年,保守派认为是故作惊人的低素质少年。

    不管什么话题,在微博都会成为两极对立的结果。

    但是不论是什么平台,不论是对林野这段采访如何分析,都没人猜到林野真实的内向想法。

    一句话说出之后,解释权就不在本人手里了。

    已经放完假,回到早稻田大学,和岸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的林野。

    如果此刻有人经过他身旁,问他到底为什么说出采访时的那些话,他恐怕也会很疑惑。

    “上帝的归于上帝,撒旦的归于撒旦,有什么不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