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妃
太子影樱的骤逝,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幽帝国。
五日以来,局势如沸水般翻涌,北疆与西南的封国伺机而动,叛乱的暗流悄然涌起。
京都内外,文臣武将与宗室贵族纷纷上书,一时间,朝廷内外的压力让幽帝犹如置身于风浪之尖。
面对此等内忧外患,幽帝无奈之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为那四十七位尚未册封的秀女追赠妃号,并一同与太子下葬于帝陵,以示哀荣。
这一举动,无疑是幽帝在动荡中寻求稳定的一次尝试,也是对太子最后的敬意。
然而,礼制的束缚如同沉重的枷锁。按照惯例,太子的陵寝应在册封之时动工,直至其驾崩才竣工。
但殇太子从册封到离世,仅仅月余,他的陵墓显然来不及按照传统礼制修建。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能找到应对困境的智慧。
遥想当年,也曾有一例相似的毅然决定将正在修建的帝陵转为太子陵墓。
这无疑为幽帝提供了一条出路,也成为了他解决当前困境的借鉴。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刻,幽帝做出了一个破格的决定,于是,幽帝决定效仿前例,将未完的帝陵改建为殇太子的陵寝。
他将正在建设中的幽帝陵,毅然转为殇太子的永恒归宿,以殇陵之名承载无尽的哀思。
此举既遵循了历史的脉络,又在紧急时刻兼顾了礼制的要求,更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朝野的疑虑。
第七日,天空低垂,仿佛也在哀悼这场早逝的生命。
幽帝亲自主持了这场庄重而悲壮的葬礼,文臣武将、皇族成员以及广大民众纷纷聚集,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畏与哀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位年轻的太子表达最后的敬意。
葬礼结束后,殇太子的灵柩缓缓地被安放入殇陵之中,静谧而沉重。
陪伴他一同长眠地下的,还有那四十多位曾陪他度过短暂人生的秀女,她们的命运与太子紧紧相连,一同化为了陵墓深处的永恒故事。
这是一场超越常规的葬礼,更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对过去的无尽缅怀。
在面对动荡的时局中,幽帝展现了他的决断与智慧,他并未完全屈服于困境,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强硬而巧妙的政策来稳固皇权。
首先,他强化了对边疆的管控,特别是对北疆和西南各封国。
这些地区历来是叛乱的温床,幽帝派遣亲信大臣驻守,严密监视地方官员,以此杜绝任何可能的叛乱萌芽。
对内,幽帝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对京畿地区的文武百官进行了大清洗。
他提拔了一批忠诚且有才干的官员,这些人不仅能够执行他的政策,更能确保朝廷的稳定,防止内部的权力斗争。
同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幽帝宣布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这一举措无疑赢得了民心,为动荡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安宁。
他深知,人民的满意度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关键,因此他致力于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以求得国内的和谐。
然而,这一切的平静背后,却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国家的表面稳定,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随时可能被新的冲突打破。
幽帝的中央集权改革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过度削弱地方势力可能会引发新的不满,二百年前的历史教训依然历历在目。
总的来说,幽帝的策略在短期内取得了成效,但能否长久维系,还需时间的考验。
飞霞岭。
在飞霞岭的壮丽山脚下,两位身披洁白斗篷的女子正驾驭着他们的白马疾驰,目标直指帝都。
背后,夕阳如血,染红了整个天际,仿佛在暗喻着一场即将降临的危机。
其中一位女子手中紧握的,是象征天鹰府的令牌,熠熠生辉。
当他们抵达飞霞岭的雄关要隘,守卫的将领一眼认出了那令牌,立即命令开启关卡。“天鹰府的使者,快快通行!”将军果断下令。
“我们得抓紧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天,但愿一切尚不晚。”持有令牌的女子语调急切。
士兵们纷纷让路,其中一位年轻士兵好奇地嘀咕:“将军,那位使者提到了第七天,说还来得及,是什么意思呢?”
将军的眼神中闪烁着警告,语气严峻地回应:“有些事情,你不该打听,也不该过耳。知道太多,只会加速死亡的脚步。”
听到这,士兵赶忙低头应是,不敢再有半句质疑。
“诺!”士兵恭敬地回应,迅速回到岗位,心中却满是困惑与不安。
三日后。
影姜偕同她的祖母,承载着太子生前挚爱的三件宝物,启程前往庄严肃穆的殇陵。
当夜色降临,她们在陵墓前恭敬地摆放上太子钟爱的桂花糕,色泽鲜亮的和丹果,以及那能醉人心魄的千日醉酒。
期望这些能穿越生死,触达太子的灵魂,让他感知到她们的深深怀念。
祖母的手微微颤抖,每放置一样物品,她都会轻声低语,声音中满是悲痛:“我的宝贝孙子,祖奶来看你了。
看,这是你最爱的桂花糕,还有新进贡的和丹果,还有那千日醉,你最喜欢的。如果那里冷,你告诉祖母,祖母会为你……”
话未说完,泪珠已如断线珍珠,悄然落在坚硬冰冷的地面上,无声地消逝。
影姜则静静地站在一旁,内心却波澜壮阔,反复质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啊,七弟,上天为何要如此不公?”
她在心中寻找答案,然而只有寂静的夜风,和那无边的黑暗在回应她。
随着脚步的移动,她们来到了主墓的宏伟门前。
眼前的景象令人心头一震,陵墓被厚重的阴霾笼罩,仿佛在低语着太子生前的苦难与哀伤。
影姜的愤怒如同狂风暴雨,倾泻而出,每一句话都是对无情天道的质问。
“苍天,你何其不公!为何要夺走我七弟的生命,让他孤独地离我们而去?“
她的声音在深夜的陵园中回响,如同一首悲壮的挽歌,唤醒了沉睡的灵魂。
突然,一阵冷风刮过,带来了一片鬼火的海洋,它们在陵墓四周闪烁,犹如太子的灵魂在黑暗中徘徊,寻找着亲人的呼唤。
影姜和祖母震惊地看着这一幕,悲痛与惊奇交织在心头,无法言喻。
然而,当她们踏入主墓,期望再见太子最后一面时,却发现了一个无法接受的事实。
太子的棺木内,竟空无一物,太子的遗体消失得无影无踪。
祖母和影姜,还有周围的侍卫,皆目瞪口呆,他们慌乱地四下张望,希望能找到一丝线索,但墓室内只有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任何痕迹可供追寻。
消息如闪电般传遍了幽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震惊了所有人。
帝都的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惊愕。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无人能料到这样的变故,他们被幽帝的愤怒冠,痛斥他们的无能,责备他们未能守护好太子最后的安宁。
整个帝国,此刻陷入了深深的混乱与哀痛之中。
在幽帝的庙堂之内,幽帝的愤怒如同暗夜中的闪电,瞬间撕裂了平静的空气。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跪在地上,面色苍白的文武百官,每一个人都仿佛被他的怒火灼烧,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他们都是朝廷的栋梁,国家的支柱,然而此刻,在他看来,却显得如此无力,如此无用。
“这么多天了,太子的事情还没有解决,”幽帝的话语犹如寒冰,刺骨而冷冽,“帝国的心脏,竟发生了这样的事,你们却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替朕分担一丝忧虑。”
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的扶手,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敲打在众臣的心头。
一位年迈的大臣颤抖着起身,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深深的忧虑。
他缓缓行礼,声音微颤,“陛下,对于太子殿下的遭遇,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感痛心。然而此事涉及宫廷内外,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的根基,我们不敢轻率行动,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幽帝冷冷地看着他,鼻息间传出一声不屑的冷笑。“那么,朕养你们这些大臣,究竟是为了什么?”
幽帝的声音虽然低沉,却充满了威压,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块巨石砸在大殿的石板上,震得人心惊胆战,“若是连这样的危机都无法化解,你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大殿内的气氛骤然变得压抑,文武百官无不感到背脊发凉,他们明白,幽帝的愤怒并非无因,而是对他们的深深失望。
幽帝怒未霁,群臣皆俯首默然,心怀忐忑。
帝之目光如炬,环视殿内,失望与愠色交织于眸中。
忽有一老臣挺身而出,其神色毅然,曰:“陛下,敢问太子之殇,非臣等之咎,实有人暗中作祟。”
幽帝闻此言,略感诧异,遂问:“卿之意何在?”
老臣稽首,从容言之:“陛下,太子之不幸,非天命所致。臣闻太子生前,曾涉猎未知势力,或为此等势力所害也。”
幽帝闻之,眉心微蹙,心知此事必有隐情。遂问:“卿有何良策应对乎?”
老臣淡笑,对曰:“陛下,首要之事,乃追查此神秘势力之源头,依法惩处。再者,太子之死,需查明真相,以慰太子英魂。”
幽帝颔首,深感此事重大,为国之大计,必当全力以赴。于是宣告:“善,朕自领此责,凡与此案有关者,必究其责。”
群臣闻言,皆伏地称颂,幽王挥袖示意,令众臣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