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宋:种田,练武,平天下
繁体版

第31章 十五个村

    事实上,把匠人和劳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反而减轻了段夏鹏的工作负担。

    当段夏鹏告诉庄云飞,要扩大生产,再建一座炼焦窑炉时,庄云飞主动接过这个任务,并在初代窑炉的基础之上,把窑炉碳化室大小由2x2x2,改造成3x3x3,几乎是等比例放大。

    按照庄云飞的说法,炼焦窑炉在技术难度上面,和烧制砖瓦的窑炉差距不大,只是对密封性要求更高。

    有二十几年建窑烧窑经验,庄云飞说自己有八成把握,可以建造成功。

    庄云飞敢站出来,第一个尝试技术改良,怎么着,段夏鹏也该支持他。

    因此,在建造新窑炉这件事情上,段夏鹏干脆做甩手掌柜,只负责耐火砖等原材料采购。

    至于第一座炼焦窑炉,段夏鹏交给曹友林来管理。

    先前大半个月稳定运行,段夏鹏已经把炼焦过程做了分工细化,曹友林只需按照流程操作,便可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合格的焦炭。

    只要第一座炼焦窑炉正常运转,满功率运作下,杭州城那位神秘大人物需要的10万斤焦炭,大约十天左右,就能完成。

    这也是段夏鹏敢让庄云飞放开手脚,尝试技术改良的底气之所在。

    至于扩产,当然是为了应对后续更大的市场需求。

    炼焦事宜安排妥当,段夏鹏走了一段路,从西湖旁边返回家中,刚踏入自家小院,就发现有两道身影坐在院子里,“二弟,牛猛兄弟,你们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哥!”

    “夏鹏兄弟——”

    两人起身打招呼,段夏鹏抬起手,示意二人坐下,随后自己也拿了一张椅子,在院子里坐下。

    深吸一口气,段夏虎道出其中原委,“哥,六月底连续下了三天暴雨,这次旱情有所恢复,就连牛溪河也恢复到以前的水位了。原本联系我们打井的村子,有很多村子取消了合约。”

    “这不,今天我们干了半天,把郭家村的水渠修好后,就没事可做。”

    “我和牛猛兄弟,就让凿井队的人,回家休息去了。”

    “唉——”

    闻言,段夏鹏也只能长叹一声。

    水乃农耕之基础。

    翻开中国厚厚的史书,从上古大禹治水,到黄河长江治理,王朝兴衰跟水利有很大关系。

    段夏鹏发明深井开凿技术,取地下水灌溉,直接改变普通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

    这项技术的推广,每亩取1升粮食,几乎就是在做慈善公益。

    然而,旱灾刚刚有所缓解,大多数村子,都选择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拒绝段夏鹏提供的深井灌溉服务。

    面对这种情况,段夏鹏也没啥好办法。

    或许只有朝廷出手,强制推广深井灌溉模式,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夏虎,牛猛兄弟!”

    “你们这些天,到底凿了多少口深井,有多少村子,跟我们签订了合作契约?”

    “这个,我不清楚啊,你问夏虎兄弟吧!!”

    “我只负责做事——”

    面对这个问题,牛猛直摇头,牛猛虽然天赋异禀,可毕竟出身于偏远农村,空有一身武力。

    段家兄妹三人,好歹还念过几年私塾,能识字读书。

    二弟段夏虎管理凿井队这些时间,还专门给他搞了‘夜校’紧急培训,教了阿拉伯数字,九九乘法表,以及四则运算。

    只见段夏虎掏出一本账目,“哥,这是详细情况,你过目。”

    “牛驼村,五十三户人家,共348人,水田4220亩,旱地3214亩。深水井水渠灌溉水田4122亩,旱地改水田1278亩,深水井灌溉系统实际浇灌面积5400亩,预估年收益粮食54石。”

    “龙井村,六十七户人家,共计424人...”

    “......”

    翻到最后一页,上面记录了郭家村的简略信息,包括人口,耕种土地面积,灌溉面积,以及预估收益。

    整本账目,一共记录了15个村子,亩取1升,预估收益总计,年收粮855石,约等于102600斤。

    段夏鹏保证大家用水灌溉,十五个村产出的收益汇在一起,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以每亩产量2石换算,八百多石粮食,相当于400多亩上等良田的产出。

    在宋朝,拥有超过300亩土地者,都属于大地主,朝廷登记为一等户籍。

    关键是,段夏鹏这八百多石粮食,还不用缴纳田税。

    “哥,听村里的叔伯们说,你最近又开了窑坊,他们让我打听打听,咱们窑坊还差不差人?”

    “这个,我也想打听打听——”

    “我们牛驼村的人,也想跟夏鹏大哥做事。”

    凿井队暂时无事可做,段夏鹏之前跟他们约定的,都是点工合同,做一天有一天工资。

    即便如此,在凿井队挣到的钱,也比种地收益要强。

    两村村民尝到甜头,因此,也想加入窑坊。

    当然,大部分跟段夏鹏做事的村民,都是耕地数量不足20亩的半自耕农,以及没有土地的佃农。

    凿井队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应付旱灾,旱灾结束,这支最初拉起来的队伍,其使命基本结束。

    毕竟只有发生旱灾的时候,大家才会明白,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就好似雨天卖伞一个道理。

    当然,这支初步具备工程建造能力的队伍,直接解散,肯定是不行的。

    “夏虎,凿井队中,除了你,还有没有其他人会读书识字,头脑灵光之人?”

    “嗯,有倒是有一个。”

    “这人不是我们龙井村的,也不是牛驼村的,他是杭州城里人,叫沈为民。”

    “得知大哥你发明了深井开凿之术,可解旱灾之祸,他主动加入凿井队。后来才知道,此人居然有功名在身。”

    “哦!!”

    “秀才——”

    听到这儿,段夏鹏兴趣被勾起来了,“这人大老远从城里过来,主动加入凿井队,他有什么目的?”

    “听他自己说说,是为了学会深井开凿技术,帮受灾百姓,打更多的深水井。”

    “这样讲,他还是个好人呢!”

    “这样吧,他若明天还到凿井队报到,你让他来咱们家一趟,我想见见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