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宋:种田,练武,平天下
繁体版

第63章 大宋军工

    “段公子说笑了,你是纪大人钦点之人,岂是寻常人。”

    “这都作院别人进不得,段公子却可以,再说都作院冶铁工艺还需要段公子指导,你不进去怕是不能完成纪大人交代的任务啊!!”

    这位刘大人先是恭维段夏鹏,紧接着又以纪学章的名义,巧妙施压。

    你不是奉纪学章的命令么!

    这位刘大人话说的好听,可实际上,却在软硬兼施。

    官场手段,可谓炉火纯青。

    “承蒙刘大人光照,既然大人信任在下,那咱们便一起进去吧!”

    “至于冶铁之术,都作院有无数能工巧匠,只需稍微点拨其中要害,想必都作院的工匠,也能改良冶铁工艺,此事并不难。”

    官场之人,拿得起放得下。

    只要不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甚至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这些人都会变成面目和善的好人。

    “冶铁工艺改善,事关农具生产,兵器制造等诸多方面。”

    “段公子成竹在胸,实乃大宋百姓之福。”

    这两人,一人牟利,一人谋权,二人有共同利益,相互之间,倒也变得融洽起来。

    到了都作院里面,首先来到弓弩院,这里聚集了大量匠人。

    和段夏鹏想象的不一样,工匠制作箭矢方法十分原始,制作箭矢,箭杆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成本最高,制作最为复杂的部件。

    弓弩院的工匠制作箭杆,远比段夏鹏想象中药复杂,生产最普通的木箭杆需要把一节木头,顺着木质纤维削出一根笔直的杆子出来,而这个过程,全靠工匠用用小刀,手工去削。

    木杆削好之后,还要烤火、校直、刷漆,保证箭杆的直度和耐久度。

    做完这些工序,还要经过挑选,保证同一批箭杆长度、重量、软硬程度差不多。

    “刘大人,都作院制作箭矢,都是用木头吗?”

    “怎么没见用竹杆制作箭杆的?”

    “哈哈——”

    “段公子有所不知,用竹杆制作箭杆,其工艺复杂,花销远超木质箭杆。”

    “使用竹杆制作箭矢,一般来讲,大致可分为两类工序。”

    “其一,把大毛竹劈成扇形竹篾,然后黏合起来,削圆润,做成箭杆,这种工艺叫三不齐。”

    “其二,用整根箭竹、茶竹、箬竹这类小型竹材做成的,用这种小型竹材制作箭矢依旧不简单,甚至更为繁琐。在选材方面,由于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太阳的原因,向阳一面和背阴一面,其密度是不均匀的,竹材干了以后,这类竹材就会弯曲形变。”

    “因此,选材最好使用山阴面的竹子,这些竹子质地均匀,采伐竹子之后,需要阴干,再经过复杂的杀青,烤火,校直。另一方面,不同的竹子软硬程度不同,重量不同,需要挑选,配重才能保持一致。”

    别看这位刘大人手脚不干净,也会吃拿卡要,但在专业方面,他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箭矢制作工艺,如数家珍。

    从弓弩院路过,亲眼目睹箭矢制作过程,段夏鹏就明白,自己又被前世那些无良影视剧给骗了。

    古代箭矢工艺复杂,像影视剧中那种大规模饱和式抛射,多半也是不现实的。

    就这种玩法,没有哪一个古代王朝,能经得起这般消耗。

    “刘大人,这箭矢生产如此繁琐,想必其价格也很贵吧?”

    “箭矢价格自然不便宜。”

    “现如今市场上,百姓买一张弓,大约花费两贯左右,箭矢每支约六七十文。”

    “当然,这些都是普通弓箭。”

    “上好的弓箭价格更贵,比如西夏兴州出产的良弓,卖到咱们大宋境内,每张价值高达数百贯。”

    “......”

    本以为焦煤生意就很赚钱了,没想到这个时代的军火生意,其利润更是让人咂舌。

    果然,任何时代,任何时空,军火生意都是暴利行业。

    只可惜大宋的军火生意,都是官方控制,无论是弓箭甲胄,基本都是都作院才能大规模生产。

    想插足军火生意,没点关系,多半会被朝廷吃的一干二净。

    时机未到,段夏鹏不去想这件事情。

    很快,两人边走边聊,段夏鹏见识了大宋军工生产,对这个世界的整体构架,又变得清晰一些。

    两人来到冶铁院这边,相比弓弩院,这边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字面意思上的热火朝天。

    “刘大人,特制石炭就放在露天的院子里面吗?”

    “段公子,你捣鼓出来的这个特制石炭,该怎么存放?”这位刘大人是一位实用派主义者,不懂就直接问。

    “嗯,最好是搭建一座棚子,注意防火。”

    “这样啊,那行!”

    “我安排劳工把特制石炭搬运到隔壁院落存放,你在这边指导都作院的铁匠,升级冶铁工艺。”

    两人分头行动,段夏鹏则召集冶铁院这边的工匠,拿出在唐锻家里设计出来的改良炼铁炉,给工匠们讲解炉子建造时的注意事项,以及焦煤的使用方法。

    把所有东西讲透彻,确认都作院的铁匠理解并记住改良工艺之后,时间已经到了未时。

    当段夏鹏走出都作院时,手里拿着厚厚一叠交子。

    看着手上这一叠纸币,段夏鹏脸色难看,这玩意还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别的不说,就宋朝纸币贬值的速度,就让段夏鹏感到恶心。

    10万斤焦煤,以40文每斤的单价计算,和都作院做的这单生意,流水达到4000两白银,是段夏鹏穿越至今,最大的一笔生意。

    抛开钱币因素,从朝天手中拿订单做生意,还真就是最大客户。

    众人见段夏鹏一笔生意就赚了几千两银子,想到这笔钱也是窑坊的收入,年终分红也有他们一份。

    这一刻,众人脸上都挂着笑容,这生活有盼头,恨不得立马返回龙井村,生产更多的焦煤。

    护卫队小队长封不二领着众人,跟在段夏鹏身后问,“大哥,特制煤炭已经交付给了都作院,接下来,我们回龙井村吗?”

    “不急,来都来了,怎么能空车返回龙井村呢!”

    “先去西街那边,把这笔钱,全部买石炭运回去,你们今天要多走几趟。”

    交子放在手里要贬值,及时花出去兑换成实物资源,才能遏制贬值损失。

    杭西街紧靠码头,煤炭这等货物皆由商船运而来,这边有几家实力强大的商会,足迹遍布大宋南北。

    “段公子,稀客啊!!”

    “钱掌柜,我经常来你家商铺,只是你时常不在家。”

    “我上次过来,听你家伙计说,钱掌柜去了安庆,肯定是去做大生意了!”

    “我这生意小打小闹,上不得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