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成为糙汉知青的小祖宗
繁体版

第二百一十四章发展新的产业线

    听了这些话,这些举报的人也没脾气了。

    反而是一个个跑到渔民村去,都想在厂子里掺上一脚。

    但他们先走的是看老支书这一条路,心想好歹是村里的干部,多少有点发言权吧。

    但老支书看看在生产线上忙得不可开交的孙女,再看看带领着村里的老大爷们编篮子,编得热火朝天,时不时还出去送货的儿子。

    以及自己手上还拿着一个照着样品没编完的篮子。

    老支书果断地摇摇头,“我人老了,早就不管这些事了,要不你们直接去厂里试试?”

    好吧……

    来都来了,既然老支书都这么说了,他们就到厂里去看一看吧。

    正好,即便他们没来,高晓松也是要出去找人的。

    因为加工厂里面的工人忙不过来了。

    毕竟除了干货厂那边之外,他们加工厂最近也接受了不少其他产品的加工。

    就像许秋秋说的,他们加工厂不拘于海产品加工。

    还有其他的小吃食之类的,只要能加工的,他们都来者不拒。

    县城里包括省城里大厂小厂一堆,人也多,家庭条件好的人也就更多了。

    有些家庭里双职工都是常见的,家里头两个人都上班,自然是没什么时间回家做饭的。

    而且两个人都有收入,自然是不差钱的。

    乡下这边的东西送过去,在他们眼里那就是土特产。

    甚至有些还多买了寄给远方亲戚尝尝。

    这就导致了,不止是干货厂那边,就连他们自己加工厂这边的货都不够了。

    而这个时候,通过姜燮远知道这些事的姜小舅就想起来了。

    当初这小子跟他说许秋秋建立这个加工厂,那可不是与民争利。

    而是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和支援国家发展和建设。

    这不,他们果然做得很好。

    加工厂建立这一段时间,不只是底下村民的收入增加了。

    连整个县里的消费都被刺激了,老百姓的购买力是杠杠上涨啊。

    “要想法子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刺激消费,渔民村加工厂这一点做得很好,咱们县里的工厂要多向他们学习啊。”

    姜小舅在会议上,甚至单独拿出渔民村来举例。

    搞的在座的人都酸掉了牙。

    知道国家现在各处都在搞建设,搞发展,他们也十分努力了。

    但是,这人啊,不是一个个都是商业天才。

    怎么可能像许秋秋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一个厂子做得这么风生水起呢?

    但是既然领导说了,让他们像渔民村的加工厂学习,那就学呗!

    反正领导不是说了嘛,渔民村加工厂这边的模式很新。

    那直接套用他们的模式开干不就行了吗?

    于是,会议结束之后,县里头许多厂子都开始走这个模式。

    扩大业务,加大生产,主动去找客户,还跟自己厂子周边的村子开始合作。

    这……

    一时间整个县里都风风火火。

    渔民村这边,倒是一点都不慌。

    反正他们已经吃了抢鲜的红利,别说他们。现在手里的活一大堆,根本就忙不完。

    就是没有活儿,高晓松也会按照许秋秋的思路给他们找活儿干,积极给厂子里增加收益。

    这波村里的男人们,手上的活计都基本进入了正轨。

    高晓松又把目光盯上了村里面的妇女同志们。

    要知道加工厂能加工的不只是海鲜,食品,还有衣服啊。

    在村里头挑几个针线活干的好的,或者是缝纫机踩的快的,给这些妇女同志们简单地培训一下。

    高晓松就去跑了,县里的好几个服装厂,问他们需不需要工人干活。

    如果不需要,他就到省里去问问了。

    毕竟他已经找到了省城的路子。

    但是都是一个县里的,有发展的机会肯定要先给自己人。

    所以,这才先到县里的服装厂来问问。

    高晓松是懂得语言艺术的,知道怎么说才能把话说的漂亮。

    县里的服装厂已经立马就表示,“要的,当然要的。”

    “有多少人都城,要衣服做的合格有质量,咱也不怕多。”

    反正东西在这总不会卖不出去。

    县里头好些厂子可是听说过。干货厂跟渔民村的加工厂合作的事。

    而且上头之前开会。还特意下发文件指出来,要让他们向渔民村的加工厂学习。

    县里头许多服装厂都还在琢磨这个事情呢。

    心想那渔民村的加工厂都做的是一些海鲜食品之类的。

    也不知道他们在服装厂要从哪里去找一些愿意加工服装的村民来合作哟。

    而且就算是找到了,那也要从头开始。

    第一个村里要有带头的人,而且还要经过一系列技术培训这些。

    只要想想这些,那些厂子里的领导头都大了。

    心理正为难着呢。

    没想到他们渔民村加工厂那边的人自己就找上门来了。

    说是愿意接一些服装加工的工作,而且员工人家自己都培训好了。

    这不正好给他们省了事了吗?

    而且这段时间,他们也去干货场那边打听过了。

    跟渔民村的加工厂合作,那是真的舒心啊。

    花的成本不多不说,而且收到的回报率还贼高。

    没听干货厂那边的员工说,比起他们这帮正式员工,人家厂长都更愿意用底下那帮村民了呢。

    听了这些消息,服装厂的领导想想也是。

    就这么说吧,请正式工或临时工,每个月都要固定给那么多工资。

    但是人家拿了工资,却不一定会干那么多活。

    可把货转到加工厂那边来干就不一样了。

    人家不需要你给员工发工资,只要商定好,令双方都满意的价格。

    人家交多少货你给多少钱,而且还保质保量。

    听说干货厂那边,上个月就超额完成了任务,还受到了县里的表扬呢。

    这能够在县里开厂子的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算盘。

    如今上面正在大力支持发展,谁不想当那个获得表扬的人。

    或者成为某某某企业家代表呢?

    等他们想要拿出更好的成绩来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有人领先了。

    这些人心里本来就郁闷着呢,现在加工厂那边的人找上门来,他们自然十分乐意。

    都想着下个月报一次产量也好,让自己的厂子评一个先进积极单位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