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娱乐圈羁绊系统
繁体版

第2章 扬帆起航(已修改)

    来到京城马甸桥附近,这里有座叫办公楼叫金池大厦,吴畏租的办公地在七楼,一共200多平米隔成三间办公室和一个大厅接待处。

    作为一个起名废吴畏直接取名叫橘子映像影视有限公司,至于为什么不起名工作室,觉得没必要,就他现在的业务也不需要合理避税,并且也不差这几块钱。

    现在公司内算上他自己就四个半人,一位他请的副经理,一位司机两位编辑和半个兼职会计。

    副经理是从北影厂挖来的制片助理,现在已经去湘省勘景,吴畏就算再不懂电影也知道一个靠谱的制片主任最重要。

    公司编剧是他在北电挖来的两个01届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挺好用的,至少他薅头发都搞不定的剧本,在他们手上也有了模样。

    敲了敲门走进办公室,开着空调的办公室里面烟雾弥漫,吴畏走去向阳的窗户打开透透气。

    热气与冷气一搅和让吴畏打了个哆嗦。

    “吴总,您要的剧本已经写好了,另外一个我们正在填充,不过想要写好,还需要我们去东北实地考察找找灵感,您看这个剧本行不行。”

    坐在左边的魏洋从边上的打印机边拿过一沓打印好的剧本递给吴畏。

    接过魏洋递过来的剧本,谢过旁边沈旭东递过来的冰可乐,吴畏扭开瓶盖喝了一大口,打了一个嗝,翻开剧本大略看了一遍。

    之前他提出的几个小问题看了看已经处理过,就没有在仔细看,其实剧本已经陆陆续续写了半年多,已经不知道改了多少遍,现在差不多倒背如流了。

    “洋子,旭东等下我去趟田庄庄老师家,让他帮忙看看这剧本还有没有问题,你们现在也别急着去东北去,等忙完这个剧本在去也来得及。”

    吴畏看着两个在电脑前看着自己的两人说道。

    在看到吴畏看向自己,魏洋赶紧说道:

    “好的,吴总我们这边就先把你给的新剧本再完善一下。”

    吴畏又看了看沈旭东,见他没什么说的,也没和他们啰嗦就,走出了公司办公室,去北影家属区找田庄庄老师。

    听着走出公司的吴畏的脚步声,沈旭东转过头对魏洋说道:

    “你觉得这个剧本能不能过审查?”

    “我觉得有点悬,第一个结局太黑暗可能性不大,如果按照第二个结局有可能能过。”

    说完魏洋拿起刚才吴畏没喝完的可乐随手扔进垃圾桶里。

    “今年他们进修班的毕业作业你去看了没有?”

    “看了,吴总的脑洞真大,人民的贞子可还行。”

    “哈哈哈,可不是嘛,旧社会人做鬼,新社会鬼做人。”

    沈旭东打开缩小的游戏界面,玩起了传奇,有一搭没一搭的和魏洋闲扯起来。

    现在公司就一个电影项目,没有其他事就只能摸鱼打发时间,至于回家?傻子才会回去,公司有空调又有吃的喝的,如果不是没地方睡觉,不然这里就是他的家。

    不提楼上两个工具人的自娱自乐,吴畏乘坐电梯来到地下停车场,等在这里的老杨打开车门让吴畏坐进后座。

    车子缓缓的开进家属院,吴畏也在这里买了一套房,所以可以直接汽车可以开进去,汽车来到田庄庄老师楼下,吴畏下车对老郑挥了挥手。

    “你今天就先回去,我等下和老师聊完自己直接回家,如果明天用车在打你电话。”

    说完也没管老郑回答,吴畏从后备箱提着事先准备好的礼品走进住宿楼。

    bangbangbang

    不轻不重敲了敲门,不到半分钟一位中年妇女打开了门,对站在门口的吴畏问的:

    “你就是吴畏吧,老田跟我提起过你好多次,说你是他遇到过最有灵气的学生,可惜就是进不了本科班,不然怎么都把你拉进他的班里。”

    “师母,您过奖了,我也就是年轻有点稀奇古怪的想法,瞎捣鼓着玩。”

    在两人说话的间隙,田庄庄也从书房里走了出来,对刚进门还没拖鞋的吴畏说道:

    “你们两个也别在门口站着说话,你先进来,剧本带来了没有,先拿给我看看,文秀你给他倒杯茶,热的还是凉的?”

    “田老师不用麻烦师母,我不渴,剧本也给您带过来了,您受累给看看。”

    说着换过师母递过来的拖鞋,把礼品放在鞋柜上面,恭恭敬敬的把剧本递给田庄庄,然后跟着田庄庄走进书房。

    书房里面不大,书柜里书也不多,最多的是碟片与录像带,墙壁上还挂着一台对这个时代算很大的等离子电视机,这应该是田庄庄经常拉片的地方。

    “你先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一会,如果无聊可以在那边书架上找一本书看看,大多数书都是我备注过的,对你可能有点作用。”

    说完就不理吴畏,翻开装订好的剧本第一页,上面写着剧名隐入尘埃。

    吴畏这一版的应该说跟原剧情差很多,毕竟他得到的外挂是娱乐圈羁绊系统,不是娱乐圈兑换系统。

    原版本怎么样吴畏也记不太清楚,毕竟他没有记忆外挂能百分百复原电影,但是大概剧情还是记得一点。

    吴畏这辈子加上辈子都不是陕甘地区的人,根本不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就没办法直接抄作业。

    只好他自己瞎改了,原剧情大概是偏远贫穷的西北农村,贫困户马有铁与哥嫂同住,木讷憨厚,所陪伴他的只有那头同样任劳任怨的小毛驴。

    而手脚残疾且不能生育的曹贵英更是自幼备受白眼和欺凌。这两个孤寂之人,在家人的撮合下,仿佛丢掉包袱一般被撮合到了一起。有铁珍惜这卑微而难得的“家”,大大的红喜字被他一次次小心翼翼揭下来,重新贴在下一个栖身之所的墙壁上。

    为了讨回村民的欠款,马有铁甘愿被一次次剥削自己的熊猫血。为了生活更加幸福,他们养鸡、养猪、盖房、种地……两个渺小而可怜的人啊,笨拙地、卑微地却又倔强地追索着遥远而易碎的幸福。

    上辈子因为看小说注意到这部电影,也看了一次,作为农村人,个人感觉这部片子所描述的故事太普通,甚至太美化了,很多镜头能感觉到摄影机的存在,让人无法共情。

    开头尿失禁女人和中年光棍配对的媒婆上门剧情挺真实,两个人都是无父无母被亲兄弟家庭嫌弃的边缘人,在农村搭伙过日子很正常,这几场戏演员的表演也都很符合角色。

    但是配对之后两个人的田园牧歌生活就太假了,一个哲学家男人和一个在窝棚长大的以男人为天的女人,养鸡种地盖房子,过上了小森林里那种四季分明的幸福生活,要是他们能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秋天收获了粮食卖钱买上大彩电享受起来,倒也不失为一部西部农村版小森林,偏偏这位导演最后要给一个悲剧结尾。

    无法共情的点在于,电影中这对中年搭伙过日子的夫妻,不可能会有那么深刻的爱情,以至于一个人过世之后另一个人要跟着殉情。

    也许现实中会有这样的夫妻,但是导演肯定没有拍出来说服到观众。

    另一个无法共情的点在于,一个农活几乎全能,还能自己徒手起房子的男人,在村子里也言而有信颇有人缘,不应该是电影中这样穷困潦倒的状态。

    导演似乎根本没有花力气去创建这个人物完整的弧光,好像就是凭空天降了一个颇有哲学思想的穷苦农村好男人,拯救了海清所饰演的悲惨女人一样。

    其他所有试图通过这对男女的遭遇所显露的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如扶贫资金的不扶贫,新农村建设的粗暴,家族血脉关系的弱化等等,都浅尝则止,浮于表面。

    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这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表达的重点。

    但在那场淋湿了土块的暴雨中这对夫妻还能笑出声来,显然是过于浪漫化,也过于有俯视感了。

    辛苦了好久的收成要被一场雨摧毁,这种时候只会绝望地痛哭出声,哪里还笑得出来。导演大概是站在离穷苦人生活三千公里的高处在俯视吧,觉得这里咱也能诗意一下,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

    苦难就是苦难,哪有那么多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