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少年的往事
繁体版

第十一章 一块破旧的石碑

    风月楼内小蛮在厨房揉着面,窈窕的身段仿佛有着某种韵律一般,恍惚间似看到一阵微风拂过水面。淡淡的柳眉分明仔细的修饰过,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象两把小刷子,亮得让人觉得刺目的一双漂亮到心悸的大眼睛,闪烁着摄人魂魄的神采。

    凝乳一样的皮肤仿佛透明的水晶色的新疆马奶提子一样,晶莹通透无瑕的皮肤透出淡淡红粉,薄薄的双唇如玫瑰花瓣娇嫩欲滴。粉腮旁不经意间沾染的面粉,又让她平添了几分小家碧玉的娇俏。

    大包在灶前烧着火,平日常戴着的布帽也被他放在柴堆上,灶内火苗的亮光给他的脸庞平添了些红亮。额前后月牙似乎也闪着些通透,深邃的双眸内智慧的火苗忽闪忽闪的,哪还有半点憨傻的模样。目光所及处的可人儿,半年前来到风月楼的小丫头。给他的感觉既亲近又疏离。

    包拯盯着灶内的火苗,眼神渐渐迷离。

    两年前皇帝下旨将他召到东京汴梁,说是让他帮忙参详一个物件。

    “上个月济南府尹来报,说是当地一富商修建新宅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块秦朝的石碑。石碑上记载的内容仿佛是一件秦朝的密辛。”

    “此事涉及机密,为安全起见石碑暂时存于郑王府,由王府亲兵卫队看守。您暂时先安住于郑王府参详此物,看能不能解开其中的秘密。”等下你出得宫门,会有郑王府管家奉郑王命接你入府,帮忙校订前唐诗词珍本,你随他入郑王府即可,郑王爷会着人安排好相关事宜。”他应了旨,拜别赵桢。

    心中虽说满怀狐疑,也不方便问。出暖阁奔宫门而去,宫门那里早有,郑王府管家带着一个小厮在马车旁候着。入得王府中,被安置在王府后花园的一处别院内。别院内木屋竹亭别有一番雅致趣味。

    推开窗可见别院后面种了一大片湘妃竹。竹林的西侧可见假山鱼池,房间之内一应用具齐全布置喜好皆是按自己平日而为,不觉间对这个前朝末代君主,而如今的郑王多了几分期待。踱步于别院各处,不经意间还能闻到淡淡的艾草香味,显然是在他来之前屋内用艾草熏蒸过。

    听闻郑王乃是一痴情之人,只有一妃,膝下只一女,被皇帝册封青云郡主,郑王妃早些年去世后,伉俪情深郑王一直没有再纳妃,王府一应事宜均由青云郡主一人操持。

    他思索之间,互有仆人来报。“郡主得知包公子,星夜兼程赶至东京,想必是早已困乏特命我等提前预备好热水,请公子沐浴。”包拯拱手道:“让郡主费心了,今日天色已晚。明日郡主若有闲暇,当面拜谢。”那仆人客套了两句,说道:“老奴定会向郡主转达包公子的意思,包公子请!”

    翌日,他唤来仆人。请他代为通禀,他要拜见郑王。小厮带路引领包拯前往前厅拜谒郑王,刚出花园拱门,遇郡主行驾,他忙停下行礼。郡主所乘坐乃是一顶紫呢小轿,轿身通体岭南特有一种紫竹所制,轿帘是苏州府所贡紫菱纱透光又透气,菱纱虽轻薄因织工密重量却是不轻,菱纱上有匠人手绣幽兰,小轿虽无一处着金银宝石,骨子里溢出的贵气出尘已让包拯为主人的品味折服。

    “包公子住的可还习惯,如有所需吩咐管家即可不必客气。”包拯只觉轿中传音如传出珠落玉盘娇莺初啼,隐隐有些失神。突然意识到在郑王府中,正了正心神回道:“谢郡主挂怀,很是妥贴。”

    静候郡主行驾离去,包拯正了正衣冠随小厮往前厅而去。

    包拯和小厮来到前厅,小厮奉了茶,就退出去了。只是片刻门外进来一人,此人身高六尺,剑眉凛冽双目精光四溢,着寻常士绅服饰。包拯连忙起身:“草民包拯,见过郑王爷。这是在自己家里面包公子不用客气,无需这些俗礼。

    “不知包公子饭有没有用过呢?”

    “因为赶了一整天的路昨晚睡得太沉了,并不曾用过。”

    我这个老头子平时就喜欢睡个回笼觉,起来再吃早饭。我让厨房准备了些葱香扁食(饺子的一种称呼),不如包公子陪我用一些。”

    包拯一拱手:“恭敬不如从命,听说郑王府的葱香扁食整个汴京都很出名的。在下今天有口福了定要好好的尝一尝。”

    仆人送上扁食,包拯拱了拱手便如饕餮进食,一碗扁食连汤带水吃了个干净。堂上侍奉的小丫鬟捂嘴窃笑,包拯略显尴尬:“昨晚疲累也不曾用饭,着实有饿的有些狠了,王爷恕罪!包拯失礼了!”

    郑王笑着摆了摆手:“无妨,看你吃相,我倒是想起自己年轻时的一些事,觉得很有趣味。”说罢看了一眼小丫鬟,她会意接过包拯手里的碗勺。

    须臾她又端来一碗,包拯说了声有劳,接过碗来慢慢吃着扁食。“不知王爷何时带我看看需要修订的古籍善本?”郑王示意手中的碗勺:吃罢便去!

    九州风华东京夜。百里长卷上河图。那是一个郑王府中朴实无华的小楼。如果不是小楼周围有重兵把守的话。任何人看他一眼,可能都会忽略掉它。

    包拯站在小楼前,仿佛感受到了某种召唤。整个人站在那里的时候,他的周围一切仿佛都静止了一般,此刻的他在外人眼中仿佛就像高僧在顿悟前的冥想一样。郑王爷也不打搅他。

    良久后他睁开开双眼,一步一停短短的十几步的距离仿佛走了一千年,走近那小楼,推开那扇那扇没有上油漆只是泛着原本木质花纹的门。门并不重,包拯却推的很慢,那门的后面感觉就象一个黑洞般吞噬他的肉身和魂灵。

    推开门绕过影壁,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残缺了一角的石碑,青灰色的碑体上文字以小篆刻制,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又深埋地下千载碑体色泽晦暗,近前可见碑体上有浅铁锈和橘红混合后的颜色一般的土沁印记。碑体正中刻着:得天芒者,尽得天下,福荫千秋,万世称王。“天芒?”包拯喃喃道,转到石碑背后,发现也是以小篆刻着文字只是字体较小。

    碑文上书:“八咫镜、琼曲玉及草剃剑前来将军五千兵,杀敌十万军擅于骑射剑,匈奴以为天行行重行行,回乡路遥遥玉城朝阳现,问道于明冲三才天地人,四方南北东貌姑射之山,无何有之乡巨木连天高,大鹏盖飞鸟一十神人居,越六气之辩藏于天地,守于。。后面文字因石碑破损看不到了。

    郑王爷,示意门前的守卫关好门,交代所有的人都不许打搅他,有什么动静随时通知他。皇帝给他的交待就是监视他参详的情况,一旦发现他参悟了,立刻控制他,上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