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香江二十年
繁体版

第18章 贷款

    “档杆松动、变速箱异响、排气管冒蓝烟、启动机打齿……”

    皇后大道中112号,永隆银号门前,一个八字胡的男人正对李清源侃侃而谈。

    这是银号抵当部门的信贷经纪人,叫杨胜昌,他明显是个懂行的,不停给新买的克莱斯勒挑毛病,把叶盼盼听得直撇嘴。

    “行了昌哥,你直说这车能值多少钱吧。”

    杨胜昌摸了摸小胡子,伸出一个巴掌:“五千!”

    李清源暗吃一惊,这家伙有点东西啊。

    买车的时候,他不知废了多少口舌讲价,而对方一眼就认出真实价值了?

    不过他表面却很淡定:“五千就五千,走手续吧。按照行规,等款子下来,不会少了昌哥那五百块的。”

    说完,李清源便拉着叶盼盼往银号里走,而杨胜昌却懵了。

    五百块?

    有这个行规吗?

    永隆是正规华资银号,从1933年创办至今已经40多年历史,对信誉一向注重,抵押业务向来是能贷则贷,资质不够便不放贷。

    抽客户高额贷款佣金这种事,只存在于社团旗下的典当行,他们正规银行哪有这个规矩?

    更何况这靓仔是个记者,谁敢找不痛快抽他的佣啊?

    “等等!”

    杨胜昌叫住李清源,他得问问五百块是怎么回事,不过话不能那么说。

    “李记者,你的车估值五千,不代表银号能贷给你五千……”

    “那你说能贷多少钱?”

    “呃,正常来说嘛,是估值的60%……”

    杨胜昌语气慢吞吞的,暗中留神李清源的反应。

    却见对方忽然掏出个支票本,龙飞凤舞写了几行字,随后撕下来递给他。

    “60%也就是3千块,这是300块支票,开户行就是你们永隆。”

    原来“行价”是贷款额的一成啊。

    杨胜昌明白了,却也惊呆了。

    这位记者给钱很痛快,但他很没礼貌啊。

    在银号楼下这么搞不是害我吗?

    他不动声色靠近对方,用身体挡住支票,压低了声音:“李先生,我觉得你的车具备收藏价值,估值应该不止五千才对。”

    “哦?”李清源惊诧着收回支票,“那昌哥说,这车能值多少?”

    杨胜昌拉着他走远了一点,遥遥指着那辆车信誓旦旦道:“艾仕得车漆有一百多年历史,光这一点这辆车就有很大收藏价值。何况还采用了托斯塔纳的顶级牛皮座椅,阿根廷的红纹水晶烟缸……”

    “依我看,这辆57款克莱斯勒300C,至少应当估值十万!”

    你是真能鬼扯啊,李清源暗笑。

    不过他对杨胜昌的业务能力更佩服了。

    这款克莱斯勒发售价3750美元,但别忘了57年美元还未和黄金脱钩。

    而等脱钩后,黄金从每盎司35美元,迅速贬值到了每盎司100。

    到了1976年,美元已经闪崩到244/盎司。

    所以考虑到和黄金近七倍的价差,再考虑港币和美元目前汇率,要说这辆车值十万块,还真说的过去。

    这个估值还没超过发售价呢……

    加上贷款额只有估值的60%,可以说这笔贷款没那么大风险,起码是表面上。

    这是个人才啊!

    李清源由衷赞道:“昌哥,你有一双发现价值的眼睛!”

    说着,看看四下无人,他又把那张三百块的支票掏出来。

    “昌哥,我先给您意思意思,剩下的等款子下来……嗯,昌哥你是了解的,如果我现金充裕的话,就不至于来贷款了。”

    杨胜昌很满意他这个表现,把三百块支票收起来,含笑道:“李生,等下你进去填写申请表,其余的都交给我来办,审批大概需要三个工作日。三天后你把车开过来就能拿到六万的资金,那……”

    “放心吧昌哥,规矩我懂。”

    见他这么上道,杨胜昌放心了,陪着李清源进银号填写了申请表。

    因为这辆克莱斯勒在公司名下,而法人和大股东都是叶盼盼,所以手续主要是叶盼盼在填。

    其实李清源一开始本想做信贷的,跑了多家银行,甚至去了服务最好的恒生。

    奈何他们公司注册只有一天,营收为零,连个资产负债表都拿不出来,任他诡计百出,也拿不到任何一家银行的授信。

    无奈之下,只能回到永隆。

    这里是叶盼盼选择的对公开户行,不光公司的钱,她一家人做报贩的钱也存在永隆,不然哪怕有杨胜昌这个内鬼,也批不下这么大额度。

    等办完了贷款手续,出来时又快下午四点了,李清源不禁感叹时间真是不够用。

    但他们现在有车,就不用像之前那样赶了。

    等上了车后,叶盼盼担忧道:“源仔,我们还没拿到代理资格,就先把很多事情做在了前面,万一拿不到……”

    李清源明白她的意思,主营业务没拿下来就背上债务,换做是谁都心里没底。

    于是出言安慰道:“放心吧盼姐,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可以预见到结果的,就像我们公司的名字一样。”

    叶盼盼不解:“一叶知秋?”

    他们的公司全称是“一叶知秋发行服务有限公司”,英文名就很蠢了,“YieZhiQiuDistributionServiceCo”。

    李清源发动汽车,慢悠悠道:“《淮南子》有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一壶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我们只要把问卷调查做好,有了详实的数据,报社是一定会给我们代理资格的,如果他们不给,大不了真的把数据提供给ABC好了。”

    “可是我们的问卷无法直接调查销量啊。”

    李清源转过头,奇怪道:“为什么要调查销量?报业公会有公布零售总销量的啊。我们只要筛选出各家报社的销量占比就好,十万份的数据足够有说服力了。”

    叶盼盼啊的一声恍然大悟,这个问题困扰她两天了,现在总算明白过来。

    但一想起问卷投放,她的脸又红了。

    “源仔,我好冇用,问卷……我怕问卷不好投放,就算投放下去,也怕他们不用心做调查。”

    李清源点点头:“嗯,盼姐你说的对,所以我们要换个思路。”

    “怎么做?”叶盼盼好奇道。

    “直接找带纸佬,以每份问卷一块港币的价格回收,之后怎么做调查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所以我们现在去找一家律所,做一份回收问卷的规范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