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海盗风云
繁体版

第一百章 永宁剿匪(一)

    贺贻孙道:“如今吉州急需安定人心,可永宁(井冈山)盗贼频繁下山,昼伏夜出。人数少则几十,多则数百,吉州百姓盼义勇军早日剿匪。”

    众乡绅起身一揖,“请大将军提兵剿匪。”

    郑兵道:“一定要剿匪,关键永宁(井冈山)山高林密。盗贼熟悉山中道路,义勇军恐事倍功半。”

    众人皆沉默不语,从永宁(井冈山)一直往南到湖南郴州皆是大山。几十、几百人在浩瀚的林海,如沧海一栗难寻。

    贺贻孙道:“大将军某有一法,虽不能一劳永逸解决盗贼,但保十几年无事可以做到。”

    张煌言想了半天,也没想到解决办法。他好奇的问道:“是何办法?”

    盗贼在山上总要生活,他们主要抢贵重财物。米、油、盐等生活用品,隔一段时间必须购买。生活在永宁(井冈山)深山里的棚民,绝非良善之辈。只要抓住仔细拷问,相信很快能将盗贼一网打尽。同时强迁棚民出山,给予耕种之地。双管齐下,方能解决盗贼问题。

    张煌言心里一惊,高人!张煌言站起身一揖,“多谢先生赐教!”

    贺贻孙道:“不敢当!某回家几年,总不时听见村庄被劫掠。某亲自去永宁(井冈山)几回,仔细考查才发现问题。”

    郑兵也站起来行了一礼,“先生有胆有识,乃国之栋梁之材。在山野,如明珠蒙尘。郑五公子,最是爱材。某推荐贺先生前往杭州如何?”

    贺贻孙一揖,“某出山,愿为义勇军效命。某跟满清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张煌言大声道:“好!贺先生真豪杰。某也是弃文从武,山河破碎,学文又有何用?血债必须血偿!”

    众人越谈越投机,郑兵请尹新负责义勇军的后勤采购。郑兵告诉尹新,义勇军粮食只够吃半个月。希望能在本地采购一批粮食。

    在场的几位士绅,承诺捐赠1万担粮。郑兵谢过几位士绅,同时告诉士绅们,义勇军从不免费拿百姓的钱粮,粮食按市价出售给义勇军即可。士绅们肃然起敬,义勇军真乃仁义之师。

    贺贻孙代表本地士绅,宴请郑兵、张煌言等义勇军军官。郑兵道:“义勇军规定除休假外,平日不能上酒楼吃喝,请酒楼老板将饭菜送到府衙。”

    “好!”贺贻孙交代人去酒楼告知老板。

    过了一阵,酒楼老板身后跟着几个提着竹篮的伙计。打开篮子,香气扑鼻。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一大桌菜。众人坐好,贺贻孙站起身举起手中的酒杯。“今日某代表吉州府乡亲,设宴欢迎义勇军官兵,大家干了这一杯。”

    郑兵道:“多谢吉州府乡亲的热情款待,定不负嘱托早日荡平山贼,还乡亲们一个安定的生活居住环境。”

    酒过三巡,大家话夹子打开了。贺贻梅道:“某一事不明白,想请教郑将军。”

    郑兵吃了一口菜,道:“请讲!”

    “郑家大公子近一年来,一直活跃在宁都、石城两县。与其单打独斗,为何不加入义勇军呢?”

    “一言难尽,大公子和五公子理念不同。大公子奉南明永历帝为主,五公子则自成一体,两人渐行渐远。”

    贺贻孙道:“原来如此!”

    酒饱饭足,郑兵送众人出门时道,“义勇军休息一日,后日上山剿匪。诸位帮义勇军找几名向导,尽快解决盗匪问题。”

    众人称,“是!”

    清晨,贺贻孙带着5名向导,前往兵营。张煌言所部,早已整装待发。简单寒暄后,义勇军在向导的带领下向永宁(井冈山)进发。

    四日后,距离永新县城约5里的禾江边驿道上,一支风尘仆仆的军队向上游县城方向走去。这正是从吉安来的,义勇军张煌言所部。

    张煌言问道:“贺兄距离永新县城还有多远?”

    “半个时辰可到,下午在城内休息半日,明日再上山。”

    “好!在永新县城补充十日的干粮。”

    贺贻孙道:“玄著晚饭去某家吃,下午某去禾江钓两条鳜鱼。”

    张煌言笑道:“好!某有口福,打扰贺兄了。”

    贺贻孙和张煌言两人从吉州一路行来,越谈越投机。两人在文学上颇有心得,政治诉求也接近,共同的价值观促成两人惺惺相惜。

    ……

    义勇军分成了六路,一个营一路。计划将山里的棚民,强制赶出大山。贺贻孙道:“山里的棚民太苦了,缺医少药。山里弱肉强食,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又可恨,吉州的盗贼全部由这些人组成。”

    张煌言点了点头,“外面苛捐杂税,百姓生存困难。看不到任何希望,只能逃进深山。”

    贺贻孙道:“这批棚民,玄著准备安置在何处?”

    “去年南昌城被清军屠城,周边耕地无人耕种,这批棚民可以安置在南昌城附近。为了禁止再次出现棚民聚集,某会向主公提议,将所有这种山区设为禁区。禁止烧荒,耕种。如今海外有的是平原,有的是荒地。将这些棚民迁移出去,既解决了生存问题,又解决了当地长期的治安问题。”

    爬上一个山坡,贺贻孙擦了擦脸上的汗珠,指着前方。“前面有一条山沟,沿沟而住的棚民不少。待会将整条沟的人聚集起来,先看管好,等人员聚集的够多,再送出去。”

    义勇军分成两路很快将这些棚民包围起来。看着这些衣着褴褛的棚民,张煌言,怎么也恨不起来。他走进一间棚房,屋顶盖的是树皮。整间屋子长一丈,宽不到一丈。里面放了两张用竹子做的床,一个铁锅、一个煮水的陶罐。再也没有看得上眼的东西。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缩在床角瑟瑟发抖,眼神里充满了恐惧。

    张煌言用官话柔声道:“姑娘别怕,我们是义勇军不会伤害的。你能听懂吗?能听懂就眨一下眼睛。”

    小姑娘使劲的眨了眨眼睛,张煌言见小姑娘衣服破损的实在不像话。从背包里拿出一套义勇军军装递给小姑娘,示意小姑娘换上。

    张煌言走出屋子,顺手把门关上。他心里却一点都不好受,皇朝更替战争不断,苦的是百姓。只有主公首倡的限制皇权,才能摆脱王朝不断更迭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