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奇女子
繁体版

b1舅舅和舅妈

    李傲雪生于平凡之家,却遭遇了世间的疾苦与人性的扭曲。连年的干旱使得田地颗粒无收,家畜饿得骨瘦如柴,村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这绝望的境地中,人性的底线也开始逐渐模糊。

    李傲雪父母早逝,东家又全部死了,现在只能依靠舅舅一家勉强维生,但舅舅舅妈眼看着家中粮食耗尽,人心惶惶,竟萌生出邪念,决定将这个善良无辜的外甥女当作食物。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李傲雪背着竹筐,手握镰刀,在村子附近的荒地上艰难地寻找可以喂养家中唯一一只瘦弱小羊的草料。

    舅舅舅妈躲在暗处窥视着这一切,眼中闪烁着贪婪而又疯狂的光芒。他们已在家中的破旧灶台上烧好了一锅滚烫的开水,只待时机成熟。当李傲雪专心致志于割草之时,舅舅突然手持一根粗壮的木棍,悄无声息地从背后接近。舅妈在一旁紧张而沉默地看着,心中交织着恐惧与罪恶感。

    “砰”的一声闷响,李傲雪毫无防备地被木棍击中头部,瞬间失去了知觉,倒在了满是尘土的草地上。舅舅迅速上前查看,确认李傲雪昏迷后,便同舅妈一起将其拖向厨房。

    正当舅舅和舅妈丧心病狂地将昏迷的李傲雪扔进早已烧沸的铁锅中时,一道苍老但却坚决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寂。那正是李傲雪的奶奶,

    她一直生活在沟底,虽然年迈体衰,但对于孙女的关爱之情却并未因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半分。

    眼见此景,奶奶疾步冲上前去,一把抓住锅边的把手,不顾高温炙烤的手掌,硬生生将锅盖掀开,只见李傲雪身陷滚水中,衣衫已被热水浸透,

    情形万分危急。奶奶强忍住泪水,使出全身力气,一把将李傲雪从沸腾的水中拽了出来,她的动作果断而有力,仿佛一瞬间年轻了几十年。

    随着李傲雪被救出,奶奶声泪俱下,痛斥舅舅和舅妈的行为,怒斥之声回荡在整个破败不堪的屋子里:“你们这是造了什么孽啊!小雪可是你们的亲外甥女,就算再怎么饥寒交迫,也不能做出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此刻,奶奶的话语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击在舅舅舅妈心头,令他们在震惊、愧疚和恐惧中瑟瑟发抖。

    尽管李傲雪的身心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全身上下被沸水烫得皮开肉绽,疼痛难忍,但她依然能听清舅舅和舅妈那冷酷无情的言语——他们指责她身为女子无力耕作生产粮食,只是个消耗粮食的存在,甚至提出荒唐至极的想法,认为不如直接将李傲雪当作食物处理掉。这些话语如尖刀般刺入此时的李傲雪的心底,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与恐惧。

    面对这样的责难与侮辱,李傲雪在极度的疼痛与恐惧中挣扎着想要起身,她竭尽全力挤出一丝微弱的声音,带着哭腔向舅舅和舅妈道歉,试图缓和这近乎绝情的局面。

    “对不起,舅舅、舅妈,我知道错了,我会努力去找食物的,再也不让家里缺粮了。”她的声音颤抖,每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流出来的血泪。

    次日清晨,阳光尚未完全洒满破旧的小院,李傲雪身上新添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她已然咬牙起床,准备履行前一天晚上舅舅和舅妈给她下达的“任务”。

    她深知,在这个残酷的家庭环境中,同情和理解是奢侈的,唯有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与此同时,年迈的奶奶也被同样严苛地要求一同外出寻找食物,尽管岁月已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身体已不再硬朗,却仍要承受着来自亲人的冷漠与辱骂。

    舅舅和舅妈不仅没有因为李傲雪的恳求而软下心肠,反而连同善良无辜的奶奶一起指责,称她也是个“老废物”,

    李傲雪心疼地看着被训斥的奶奶,祖孙二人,就这样带着沉重的心情踏上了艰难的觅食之路。,

    穿过熟悉的乡间小路,李傲雪紧握着奶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感受到从她手心传递过来的温暖与力量。

    奶奶虽然年迈,但对这片大地的了解却比任何人都要深刻。她告诉李傲雪,山坡的另一边有一种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这种植物富含营养,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补充体力。

    两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爬,沿途所见皆是村民们埋头于土地之中,他们的眼中闪烁着相同的渴望与坚韧,都在尽力为家人找到足以果腹的食物。

    每一片被翻掘过的土壤,都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终于,李傲雪和奶奶抵达了山坡的另一边。那里确实如奶奶所述,生长着茂密的蕨类植物,它们翠绿欲滴,生机勃勃,仿佛是大自然赋予这个艰苦时节的一份馈赠。

    祖孙俩立即动手挖掘起来,尽管劳累,但她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坚持。

    在这片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山坡上,李傲雪一边劳作,一边听着奶奶讲述过去那些艰难岁月里的生存智慧。这些故事如同种子一般,悄然种在李傲雪的心田,滋养着她未来的人生道路。

    日子还在继续,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舅妈一家,面对生活压力与无奈,做出了另一个令人心酸的决定——打算将李傲雪送予他人抚养,

    他们期待能找到一户经济条件优越且能善待她的家庭,认为那样或许能让李傲雪过上更好的日子。

    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如人愿。尽管舅妈多方奔走,尝试寻找合适的领养者,但一圈下来,始终未能如意。

    有人提出:“要是这孩子小一两岁就好了”。

    在这个过程中,李傲雪那颗幼小的心灵已经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与命运的捉弄。

    面对如此境遇,李傲雪并未屈服,反而以一种超出年龄的坚韧,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她的内心深处燃烧着对未知命运的反抗之火,

    这一天,李傲雪随着年迈的奶奶踏上了前往县城,领取救济粮的路途。

    到达县城后,她们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几个稚嫩的小孩围绕着一面大鼓嬉戏打闹,其中一个小孩渴望敲响鼓面,却因为身量不足无法触及。

    善良体贴的李傲雪看到这一幕,主动上前道:“我来帮你敲。”

    小孩子欣喜地点头答应,满脸童真的笑容让李傲雪心中也泛起一丝温暖。

    李傲雪轻轻敲击了几下大鼓,清脆有力的鼓声瞬间回荡在四周。

    可就在这时,鼓声引来了屋内人的注意,似乎预示着主人即将出现。小孩子们见状,惊慌失措地提醒李傲雪:“快跑吧!”

    没等李傲雪完全明白状况,他们便已四散奔逃。

    然而,还未等李傲雪有所行动,门突然打开,一名身穿仆役服饰的男人冲了出来,看到站在鼓边的李傲雪,他怒气冲冲,毫不客气地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接着厉声训斥:“哪里来的野丫头,竟敢在这里胡闹!”

    这一幕发生得如此突然,李傲雪摔倒在地,疼痛之余更多的是惊讶与困惑,周围的人群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

    正当李傲雪陷入尴尬和无助之际,她的奶奶闻讯赶来,面对仆人的责难,奶奶虽然步履蹒跚但态度坚决,她立刻向仆人道歉,并解释孙女的无心之举,恳求对方宽恕。

    看着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满是对孙女的爱护,仆人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好作罢,放过了李傲雪。

    随后,祖孙俩来到官府后面的小门前排队领取救济粮。发放救济粮的师爷手握大勺,一一给前来求助的村民们分发着宝贵的稻米。

    按照规矩,每户人家都能领到两碗稻米以度难关。然而,当轮到李傲雪和奶奶领取时,师爷只给了她们一碗。

    李傲雪疑惑,抬头看向师爷,不解地询问为何自家只能领到一碗。师爷瞥了她们一眼,语气平淡地道:“你们家人口少,一人一碗足够了,不需要额外多领。”

    尽管心头有些委屈,但李傲雪深知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能有一碗稻米维系生活已是不易,她默默接受现实,搀扶着奶奶继续走回家的路。

    就在李傲雪和奶奶带着仅有的那一碗稻米黯然回村的路上,刚踏入村口不久,一个令人心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名年仅七八岁的小女孩正紧紧趴在一个明显已经死去的男孩身上,撕心裂肺地痛哭。

    看到这一幕,李傲雪和奶奶无法视若无睹,迅速朝小女孩奔去。

    女孩看到有人过来,哭声愈发凄厉,她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李傲雪和奶奶手中的那碗稻米,哀求道:“求求你们,救救我哥哥,他只是饿晕了,只要一点点粮食就能活过来……”

    此刻,奶奶的表情显得格外痛苦和挣扎,她深知这碗稻米对于自己和孙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但她又何尝不懂眼前这个小女孩的绝望呢?

    最终,奶奶还是狠下心,咬牙切齿地拒绝了女孩的请求,她知道,一旦让出这唯一的粮食,等待她们的可能是同样的命运。

    而李傲雪看着小女孩悲痛欲绝的样子,心中涌起强烈的同情,她本能地想将手中那碗珍贵的稻米分给小女孩。可是奶奶却严厉地制止了她,并训斥道:

    “哭什么哭!我们自己也只够勉强维持生计,如果连这点粮食都分出去,拿什么活下去?”

    听到奶奶的话,李傲雪眼泪夺眶而出,她既感到愧疚,又深感无力,泪水和内心的煎熬让她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尽管遭受了奶奶的责备,李傲雪的心却无法平静。她望着那名失去依靠的女孩,,那份同理心让她心如刀绞。

    李傲雪低下头,瞥见自己手中紧握的那碗稻米,每一粒都仿佛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奶奶,”李傲雪含泪哽咽道,“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哪怕只是一点点……”

    然而,奶奶的目光中流露出的是对现实的深深无奈,她拍了拍李傲雪的肩膀,强忍住内心的痛苦说:

    “孩子,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我们不是不想帮,但如果我们没有了这一碗米,明天我们可能也会变成他们那样。你要记住,我们必须先保证自己能活下去,才能有能力帮助别人。”

    这句话如同重锤敲击在李傲雪心头,她明白奶奶所说的一切都是实情,可内心深处那份善良和怜悯仍然驱使她想去伸出援手。

    夜幕降临,无助的女孩仍在哥哥冰冷的身体旁哭泣,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了李傲雪的记忆里,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薄雾照耀在破败的村落,,山沟下的窑洞成为了奶奶和李傲雪最后的避风港。

    窑洞虽简陋,却是她们仅有的栖身之处。每日清早,奶奶便要独自攀爬崎岖的山路去采集野菜,翻找些可以换钱的草药,只为了能够换取一点维持生活的粮食。

    两个月的光阴里,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越发艰难,那口曾经熬煮出微薄温暖的锅灶,如今连最稀薄的米汤也难以再续。

    每当夜晚降临,窑洞内昏黄油灯摇曳,映照出奶奶满脸的皱纹和疲惫,以及李傲雪挂满泪水却又坚强无比的眼神。

    奶奶深知,这样的日子对年轻的李傲雪来说太过苦楚,她内心充满了愧疚与疼惜。在一个特别寒冷的夜晚,当最后一勺稀粥也被饮尽时,奶奶紧紧握住李傲雪的手,语重心长地感叹道:

    “要是哪一天,你能遇到愿意真心待你的好人家,那你就去吧,别舍不得我这个老太婆,我会为你感到高兴的。”

    听到这话,李傲雪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滑落,但她还是用力地点点头,试图让奶奶看到她的理解与坚定。

    李傲雪知道,奶奶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她谋划一个更好的未来,哪怕这意味着她们可能会分开,

    就在这样困顿的境况下,命运仿佛听到了奶奶与李傲雪心中的期盼。村头来了一位外地来的教书先生,他听说了山沟下窑洞里祖孙俩的故事后,深受触动,决心帮助她们一把。

    这位温文尔雅的先生名叫林轩,他在村里设立了一个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同时也为村民们解决一些纠纷和困难。

    某日,林轩来到窑洞探访,看到了虽然贫穷却依然坚韧不屈的李傲雪和善良慈祥的奶奶。他被她们的精神所打动,决定资助李傲雪上学,并且安排她在私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作为酬劳,保障她们基本的生活所需。

    李傲雪感激涕零,答应了林轩先生的提议。她明白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奶奶长久以来的心愿。

    从此以后,李傲雪白天在学校刻苦学习,晚上则陪伴奶奶,两人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

    然而,世事难料,美好的时光犹如春夜细雨般短暂。突如其来的灾荒越来越严重,连那位曾给李傲雪带来希望之光的教书先生林轩,也无法抵挡饥饿与艰难所带来的冲击。为了生存,他也不得不离乡背井,加入了逃荒的人群之中,消失在茫茫的大地上。

    林轩的离去,无疑是对李傲雪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的一盆冷水。她再度回到那熟悉的窑洞,与奶奶相互依偎,共度时艰。

    生活再次陷入了困苦和无助,但这份困境并未击垮李傲雪的意志,

    在这个阶段,李傲雪开始主动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责任,以及维持生计的重担。

    她利用在私塾学到的知识,开始尝试种植更为耐旱的作物,寻找山间可以食用的野菜,甚至学会了制作简易的手工艺品,换取少许口粮。

    每一次挑战,每一次挫折,都在无形中打磨着她的性格

    尽管苦难重重,但李傲雪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总有一天,她会带领奶奶走出困境,实现她们心中的那个“过上好日子”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