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繁体版

第7章 大明初代战神的骚操作

    “大明初代战神?”

    “李景隆?”

    朱元璋一脸懵逼,自己这外甥孙何德何能,竟能当得起如此盛赞?

    可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明显不是啥好话呀。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朱元璋继续往下看。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朱允炆封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军五十五万讨伐朱棣,而彼时朱棣也只有六万兵马。

    按理来说,在军力近十倍的优势之下,而且还占据着讨伐反王的道德制高点,此役不说艰难,但打赢至少问题不大。

    可偏偏在李景隆的骚操作下,硬生生将碾压局打成了生死局。”

    这下朱元璋算看明白了,“大明初代战神”,这是上仙在活生生的嘲讽啊!

    “同年九月,李景隆围困北平,期间,南军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北平张掖门了,却因李景隆嫉妒,怕瞿能抢了头功,活活将他撤回,这一局,功败垂成。”

    李景隆这个蠢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大战正酣之时竟然嫉妒下属的功劳,这是一个统帅能干出来的事?

    朱元璋身经百战,对于战争再了解不过了,作为统帅,最基本的素质不是知兵善用吗?

    可这李景隆,眼看破门在望,却因妒才将攻城将领撤回?

    怪不得李晗用“骚”字来形容李景隆的兵法,此番操作,果然骚出了水平,骚出了风格。

    “李景隆兵退郑村坝,结果又被乘胜追击的朱棣连破七营,丧师十几万。

    按理说,碾压局打成这个鸟样,只要不是昏头的皇帝,都知道该换帅了,可朱允炆偏不!

    也不知是不是朱允炆偏爱这个老表,他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是因权柄太轻,便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李景隆重整兵马,再次率兵六十万进抵白沟河,双方即将迎来决战。”

    这个朱允炆真是个糊涂蛋子,朱元璋气得牙痒痒,恨不得自己亲自去指挥战斗。

    “建文二年四月,朱棣率军十万出击白沟河,途中被先锋官平安和大都督瞿能伏击,燕军死伤惨重,朱棣引军而退。

    次日,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千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

    是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瞿能所获。

    傍晚,瞿能复率兵搏战,俞通渊、指挥滕聚也领兵赴战,朱棣危在旦夕。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突刮大风,吹断李景隆帅旗,南军顿时乱做一团,燕军趁势大举反攻。

    按理来说,战场上突发状况是常有之事,但凡有点经验的将帅,都会重新竖起帅旗,稳住大军阵脚。

    然而李景隆空有平安、瞿能此等良将,却啥也没做,眼睁睁地看着燕军在包围圈中大杀四方!

    很快,南军再次溃败,而此时的李景隆,早已丧失了斗志,抛下所有辎重,退回德州,将上百万石的粮草,全部留给了朱棣。

    至此,南京朝廷,再也无法组织起像样的进攻了。”

    蠢材!庸才!连纸上谈兵的赵括都不如!

    朱元璋强忍着怒火,将信读了下去。

    当看到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朱允炆扮做和尚,趁乱出逃而不知所终时,心中的怒火喷薄而出!

    好个李景隆,好个“大明初代战神”,你的“丰功伟绩”,就连天上的神仙也看不下去了!

    心中想着将李景隆吊起来各种抽打后,朱元璋才稍稍平复心情。

    愤怒过后,他的心中也满是无奈,一个是亲儿子,一个是亲孙子,另一个虽然不姓朱,但也是外甥孙。

    朱棣和李景隆现在也只是半大小子,毛都没长齐。

    而朱允炆,更是和尿泥的年纪。

    将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怪罪在他们头上,朱元璋还没那么糊涂。

    他们都还只是孩子啊!

    稳了稳心神,朱元璋看到了信的最后。

    “或许,朱标不死,一切皆有可能改变,大明或许将迎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

    对啊,这一切的开始,不就是因为朱标的过早离世么?

    朱元璋不是多愁善感之人,相反,他从小历经磨难,又多年征战,早已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敏锐的思维。

    自己收到了李晗的书信,洞悉了未来之事态发展,这难道不是大明之福么?

    这或许,便是上天再给自己一次拯救大明的机会!

    既然知道了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那朱元璋就有信心去改变!

    能继承自己皇位的,只有朱标!

    将信中内容又过了几遍,直到记住后,便将信给烧掉了。

    然后将李晗寄来的药品收好,出了佛堂,向坤宁宫走去。

    此时最重要的是,医治妹子。

    来到坤宁宫,马皇后半躺在床上,楼英等几位太医,正守在马皇后身边。

    宫女正一勺一勺喂着马皇后稀粥,此时的马皇后,已经虚弱得连咳嗽都没气力,完全吃不下饭菜,只能靠着稀粥等流食吊命。

    一旁还站着朱标,此时正满脸担忧的看着马皇后。

    见朱元璋进来,朱标连忙起身施礼,楼英等人也跟在后边行礼。

    “爹,您来啦,孩儿处理完手中事务,心中担忧母亲安危,便私下进宫探望,还请爹爹恕罪。”

    虽然在公开场合,朱标等人都是称朱元璋为父皇,不过私下里,朱元璋更喜欢他们叫爹。

    没办法,老朱农民出身,爹爹听着就是比父皇亲切。

    朱标这孩子,打小就聪慧孝顺,来探望马皇后,那是尽孝道之事,他又怎会责怪。

    看着朱标的神色憔悴,朱元璋不禁鼻头有些酸楚。

    朱标的长子,也是他朱元璋的长孙朱雄英才夭折不久,而朱标强忍着悲痛,继续帮他操理国政,也是难为这孩子了。

    一想到书信中那句,“本着好用就往死里用的精神”,朱元璋突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不过既然知道了未来之事,那自己不会让那悲剧再发生在朱标身上!

    “标儿,你有孝心,咱岂会责怪你,只是你,也不要太过劳累,该休息时就得休息。”

    “孩儿知道了,爹。”

    朱元璋点点头,没再多说,看着虚弱的马皇后,心中满是酸楚。

    妹子自从嫁给自己后,就没过过几天安稳日子,不是随自己南征北战,就是帮自己稳定军心。

    当了皇后以后,也没享几天清福,不是带这个孙子,就是带那个孙子。

    而长孙朱雄英的夭折,更是让她一病不起,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的愧疚又多了几分。

    “想当年,咱被郭子仪监禁水牢,沦为阶下囚,是妹子你千方百计救下为夫。”

    朱元璋在心中默默说道:

    “现在,咱已求得仙药,该轮到为夫来救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