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人间荒芜
繁体版

第三十五章 雨打浮萍数千年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怎么去定义,可它有种遏制不住的力量,把我所有的想法都变成漆黑的。这是一种没有形状也没有维度的虚空,一个看不见的暗影,我却切身感受到了它。”唐明在给他非常敬佩的朋友的信中这么写道,这是他第一次向别人分享临死之前的感受,但他很清楚,他也等不到回信了。

    不久之后,他的军医记录下一切:一开始是一两个水泡,一个月后水泡覆盖了全身,又过了一个月,他死了。最后军医在病案上下了诊断是天疱疮:身体认不出自己的细胞了,开始猛烈攻击他们。其中一个医生在事后回忆,或许是几个月前的一次毒气攻击所致。

    战争开始时,唐明已经四十岁了,这时候他不叫唐明,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他已经离开故土很多很多年了。这一生他有很多头衔,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现在的炮兵上尉,亦如曾经的他也当过宰相、尚书或者将军。

    如过往两千年的岁月一样,唐明会在死前安排好身后事,他需要一个能被他的组织掌控的家庭养活他至成年,并用新的身份度过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以往的家庭都是富商、地主、豪强之类,这样的家族注定都是每个时代的炮灰,大概率连灰都不会给史书留下。

    但是唐明在一次出海旅行到欧洲时,被一个另类的家族深深吸引。六岁的他被带到这个家族,奇怪的父亲会把自己的眼镜片卸下来塞到卷起来的报纸里,带着他看土星光环。后来他就对看星星这件事非常痴迷,冥冥中他预感到,有颗星藏在云后,只有他看得见,也许他一直想弄清楚的真相,不在幽深的洞穴,而在繁星之中。

    后来他成了这个由商人和艺术家组成的大家庭里的第一位科学家,也是第一次他决定不再躲在历史的迷雾里。十六岁时他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双星系统的研究,不到二十岁就写出了恒星演变的文章,为他赢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则是计算了卫星在它所环绕的行星的引力牵扯下会产生怎样的形变。二十八岁生日的第二天,他成了欧洲最大的天文台的台长。

    历史证明人类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覆辙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后人重蹈覆辙。

    十二世纪初科学的曙光已经照亮未知的洞穴,但是唐明仍然能看到东部前线上的士兵对平民的屠杀和大规模的扫荡,地图上一夜之间被抹去的村庄,还有里面的人,彷佛从未存在过,和两千年来的历史没有任何区别。当身体上再次出现淡紫色裂痕的那天,他看到一群士兵正在用一条吓得动都动不了的饿狗练习打靶,他心里仅剩的一块温暖也被带刺的冰晶覆盖了。

    他的身体已经开始撕裂,军医也已经换成了他的人,他安排军队将他除了名。随着身体的分解,唐明的思绪却越来越活跃,他这一生发表了一百二十多篇论文,几乎比二十世纪的任何一位科学家都多。而最后那几篇,他是把纸铺在地上,弓着背写成的。

    在灰飞烟灭的最后一刻,他写下了他的结论:任何物体都可以生成奇点,是要它的物质被压缩到足够下的空间里。如果是太阳,三千米就够了,地球是八毫米,而普通的人体只有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厘米。

    几十年后,这些数字会改写物质世界的基础理论。

    而那个远古的洞穴里,一个粉嫩的孩子挣脱紫色苔藓一样的外壳,蹒跚的向的洞口走来。

    “来,唐明,我们回家。”一个温柔女子的声音。

    “你是谁,我们在哪?”

    “不着急,你慢慢就就知道了。”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有两位物理学家证明,“只要热核能源枯竭了,一颗足够重的恒星总会坍缩说完,除非它以衰变、辐射或抛出质量的形式削减自身质量,否则,这种收缩就将无限期的持续下去”,从而形成名叫史瓦西的科学家预言的黑洞,它可以把空间像纸一样揉皱了,像熄灭烛火一样熄灭时间,任何物理力和自然法则都不能让它们幸免。

    二〇一一年除夕,不知为何又唐明想起这段他唯一一次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往事,也许是预感自己也会生有尽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把自己数十个世代以来的全部财富都投在了现代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研究。唐明在实验室里打盹,不知怎么,今天的空调温度有些高,热风吹的他口干舌燥,顺手从冰吧里拿出一瓶喝了一半的格瓦斯,一口气喝光,舒爽无比。

    忽然明熙月病房的监视器画面一闪,失去了信号。

    唐明心里一惊,从椅子上跳起来,但是眼前却一阵五彩斑斓,又是昏倒的前兆。

    “不至于这么快吧。”唐明倒下去时看见了格瓦斯的空瓶子,心想,“糟了。”

    同时他还听见有人开门,一双穿着白色运动鞋的脚,出现在他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