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母神
繁体版

第三十六章 发明自动削笔刀

    紫月公主常常看到儿童们用毛笔书写,拿支支纤细的毛笔蘸取墨汁,不仅费时费力,还常常因不小心而将墨水洒落一地,或是沾污了纸张和衣物。紫月公主心系儿童,她深知这样的书写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给孩子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于是,她问智囊团中的灵儿,共同探讨如何改进这一现状。

    灵儿,作为紫微知识宝库的智能生命,以其聪颖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闻名。面对紫月公主的问题,她略一思索,便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案——制作碳笔。这种笔不仅书写流畅,而且不易弄脏衣物,将是儿童书写的理想选择。

    原料准备:首先按照8比2的比例将木炭粉和黏土粉混合,这两种材料的选择是制作碳笔的关键。木炭粉保证了笔芯的书写效果,而黏土粉则增加了笔芯的硬度和耐用性。

    墨浆调制:接着,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滑石粉,充分搅拌直至形成均匀顺滑的墨浆。滑石粉的加入使得墨浆更加顺滑,易于后续加工。

    模具成型:墨浆准备好后,将其倒入模具中,挤压出多余的水分。待墨浆稍干后,取出墨混合物,进行风干。风干后的墨混合物被打碎,再次加水调和为硬面团状。

    笔芯加工:接下来是笔芯的加工环节。将硬面团夯实,防止笔芯在后续挤压过程中出现缝隙。然后,通过小圆孔将笔芯挤压出来,加工成细细的长条圆棒状。再次晒干,使笔芯硬实。

    组装与固化:最后一步是将笔芯装入两个木头做的凹槽中,用树脂做的胶水粘好。经过一至两天的固化,一个简单而实用的碳笔就制作完成了。

    紫月深思熟虑后,决定立即着手进行尝试性生产。她召来了聪明伶俐且富有经验的助手小云,将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了她。紫月希望小云能够组织起一支技艺精湛的师傅队伍,生产这种新型的书写工具——碳笔。

    小云不负所托,她迅速召集了一群技术精湛的师傅,并对他们进行了周密的分工。她巧妙地将整个生产过程划分成几个关键工序,包括原料的采集与挑选、墨浆的精心调配、模具的精细设计与制作、笔芯的细致加工以及最终成品的组装与检验。每个师傅都负责其中一个环节,从而确保了整个生产流程的高效与精准。

    为了让碳笔具备不同的书写特性,满足不同的需求,小云还指导师傅们按照独特的比例混合炭粉、粘土和滑石粉。这些原料的精确配比使得碳笔在硬度、书写流畅度等方面都有了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的书写需求。

    随着生产的顺利运行,碳笔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新型的书写工具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他们不再需要为蘸取墨汁而手忙脚乱,也不必担心墨水弄脏衣物。碳笔的书写流畅、字迹清晰,让孩子们在书写过程中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碳笔在南明地区逐渐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大人为孩子购买了这种新型的书写工具,希望他们能够在书写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同时,许多大人在试用过后也纷纷表示,这种碳笔不仅书写流畅、字迹清晰,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它成为了他们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得力助手。

    碳笔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也推动了文具市场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关注这种新型书写工具的市场潜力,纷纷加入到碳笔的生产和销售行列中来。南明的街头巷尾都传颂着公主发明碳笔的传奇故事,人们纷纷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公主点赞喝彩。

    紫月公主目睹着碳笔在南明地区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满足感。她知道,自己的决定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书写的便利,也为整个文具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然而,她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思考着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创新工具。

    每次当碳笔用得差不多时,需要用刀来削掉剩余的部分,这一步骤不仅麻烦,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紫月公主心想,能否有一个更简便、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呢?她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如果制作一个带有圆形洞支架的自动削笔刀,将刀片斜着放在洞的一侧,用户只需将碳笔推进洞中,转动笔杆,刀片就能自动削去多余的部分,使笔头露出。

    紫月公主立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小云。小云听后,觉得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设想,于是她立刻召集了技术精湛的工匠师傅,开始着手制作模型。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个自动削笔刀的模型。

    当紫月公主亲自试用这个自动削笔刀时,她惊喜地发现它果然如自己所想,只需轻轻转动笔杆,笔头部分就能被削得干净利落。这种便捷、安全的削笔方式让她感到非常满意。

    从此,自动削笔刀在南明地区迅速流行起来。它不仅解决了传统削笔方式带来的麻烦和安全隐患,还大大提高了削笔的效率。

    在南明的学堂里,儿童们聚精会神地跟着教书先生,书声琅琅,回荡在古朴的教室里。他们齐声诵读着孔子的经典教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紫月公主站在学堂的门外,静静地聆听着这朗朗书声。她深知,这些稚嫩的声音中蕴含着南明未来的希望。她心中明白,要改变南明的野蛮和动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只要从知识开始,让南明的人们变得有知识、懂礼节,未来的道路上就会少些蛮干之人,多些明智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