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九章濂淮之学
果然没有出林泉所料,七月初二,圣人再次召见林泉,不过这一次,出了圣人之外,还有贤妃和平妃,两位元妃都坐在帘幕后面,林泉行礼之后,也就没有理会。
“林泉,朕不明白,朱子称赞周濂溪为道学宗主,但是很多道学家,却很少提到周濂溪,这是为何?”
林泉告诉圣人,这是因为周濂溪没有担任过要职,做过大官。而且也没有大规模著书教学,导致门庭清淡。加上不少人认为太极图渊源道士陈抟。
因此周濂溪被道学家认为是隐士之学,自然不愿意多谈。
圣人询问林泉,那么周濂溪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林泉说用七个字最为恰当。
一回万古之光明。
林泉继续说,是本朱子称赞周濂溪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是自孟子之后,天人性命,修己治人的学说已经失了真传,而周濂溪先连上的。
二是廉淮之间有师承关系。
三是廉淮让儒学以心性之学代替训诂章句之学和释老之学。
“上接洙泗千岁之统,下启河淮百世之学。”平妃突然开口说,林泉说是,就是如此。
“朕尝看《太极图说》茫然而无所得,愿卿能言之。”
林泉这一次也只能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太极图说了两件事,首先是肯定了天道的创造力,充塞宇宙,流衍变化,万物因为造化而生。
二是人的秉性,是和天道合德无间,因此人在万物之中最为尊贵。
林泉说,太极图之前,曹宋以来,儒生多溺于章句训诂之学,或是汨于五霸功利之习,或是沦于异端空虚之教。而太极图之后,儒生开始注重人格修养,从外王之路,走向内圣之路。
圣人听了之后,对着林泉说“朕听闻,此图非是圣门所有。”
林泉对于这个话题不愿意多谈,这时候贤妃开口说“臣妾有所耳闻,此图乃是合道门《太极先天之图》,佛门《阿梨耶识图》和陈抟《无极图》所演变而来。”
“娘娘博学,小臣自愧不如。”
这时候圣人继续说“不管如何,朱子说过,周濂溪虽然有所传授,但是创发之功居多,是否非圣门所有,无足言讨。”
圣人这话明显有些失望,林泉听后,心想自己也想证明此图和道门无关,但是这还真的不好说。
“太极图以天道言人事,臣浅薄,不敢多言,濂溪先生以通书言人事,臣尚能言之。”
林泉懒得继续谈论太极图说,直接转移到通书上。
林泉说通书主要是立了一个诚字,在仁义礼智信外,又见了一个诚字。
周濂溪认为天地之本,是一个诚字,道家所言自然,实乃一个诚字。中庸所谓率性谓之道,也是一个诚。天地按照自性而行动,这个自性就是生生之德,生养天下万物。而人的自性就是仁爱,用仁爱包含万物。
率性而行的人生命健行不息和天地一起化育万物,因此诚乃是圣人之本,人可以通过诚去了解天道,而不是靠着佛法或者道书。
林泉说完,见圣人没有多大兴趣,心想这些还是太过无趣,于是就巧妙转移话题,说内圣这个诚字,不是仅仅靠学的,而是靠养。
周敦颐第一个提出了颜回之乐,对于当时士人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目标,表示了强烈的鄙视,周敦颐认为君子应该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不足。
除此之外,还要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时文之外,另有学问。科名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外,另有立脚地。”
林泉说完,圣人摇头说“怪不得道学家不愿意提起周濂溪,他们若是真的按照周濂溪说言要求自己,只会羞愧难当。”
林泉没有说话,这时候圣人对着林泉说“濂溪先生之学,过于清高,虽然对世风有益,但是不利于朝廷。”
林泉说是,周敦颐到了虞朝,不但不会受到重用,反而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接下里,圣人询问林泉“时间尚早,林爱卿,且谈谈明道先生。”
林泉说唯,然后关于程明道那些形而上的部分避而不谈,只是说这一点继承了周濂溪的颜回之乐。
他主要谈程明道当官时候的做法,程明道当官只有十六个,视民如伤,保民爱民,先富后教,道尊于势。
程明道担任多事地方小官,职位小,权力轻,但是却办实事。当主簿的时候,均衡田税,代行县令的时候,修筑堤防。当县令的时候,调节供求,平衡物价,用伍保制,兴办学校。
当知府的时候,赈济饥民,戳破石佛放光的谎言,捕杀了五色蜥蜴的假龙。
圣人对于这些事情倒是听的有味,林泉就借着机会,继续说程明道当官的时候,凡是坐的地方,都手书视民如伤四个字,提醒自己,不要愧对这四个字。
程明道当县令的时候,必要让治下小民,凶年饥岁免于死亡,饱食逸居有礼仪之训。这是他先富后教的体现。
除了解决小民的衣食问题,程道明修建学校,教化一方,这是开启明智,移风易俗。
林泉也没有只说这些,否则明道先生不过就是一个能吏,林泉继续说,程明道也上奏说了,天生了万民,让君王来统治。而且上天还制作了丰富的万物,让人能够活下去。
因此田地的界线不可以不正,土地不可以不均。在宋朝的时候,尚能按照人口分授天地,到了如今(林泉补充为陈朝),富贵人家的田地跨越州县而没有边境,而贫穷的,流离失所的没有任何抚恤。
这民众虽然多,但是衣食不够的,多的不可胜数。而那些穷苦的人家越是生育,而衣食越少,饿死冻死的越多,那么必将生乱。
所以朝廷应该解决兼并,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
至于教化这件事不能急,程明道也说了,这民的性情,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朝廷不能想着,一两年之内,就让百姓能够成为尧舜之民。
程明道认为,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
陈朝那一套想要流民不造反,一不给流民天地,二是不愿意教化,就这样获得天下太平。那是不可得的。
林泉这里就暗中有借陈讽虞的意思了,虞朝总是想着让百姓能够听话,但是又不信儒家教化之功,空设立了一个学校,基本没有什么教化,就这样就想让民风变淳朴,还不如做梦。
圣人听后不置可否,询问林泉“朕听闻,淮学和荆学,互相攻讦,造成朋争之乱,然朕思明道先生非是不止之人,何以至此?”
林泉说,虽然程明道和荆公有分歧,但是未必是朋争,程明道也认可变革,他认为,二帝三王,也是因时而变,但是程明道认为治世大道是不可以变的,这自古以来的变革,都是按照这个大道而行的。
虽然不能泥古,但是却不能不考虑古代的往事,要酌古变今,行之有先后,用之有缓急。
程明道认为荆公的办法,不是根本。当今陈朝的问题是,先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才是关系。当时陈朝耕种的人少,而享用的人多。地力衰减,人耕种不勤,这就算世家大族,也很少有余粮。更别说贫穷的人了。
这些小民,才遇到一年的灾年,就是盗贼遍地,饥民满路。若是有两三千里都受灾,或是年年守城不好,那些小民又应该怎么办?
当时陈朝京师有流民数百万,游手好闲,没有生计。这穷人穷久了,就会变得狡诈奸邪来求生,但就算这样,还不足为生。
所以朝廷应该做的就是赈济这些人,然后给他们谋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先拜托贫穷之苦。所以要先养民富民,才能解除积弱积贫的问题。
除此之外,程明道提出了十事师傅、六官、境界、乡绅、贡士、兵役、民食、四民、山泽、分数。
林泉将这试试一一说了,圣人听了之后,对着林泉说“林泉,你且写成折子,明日供朕御览。”
林泉说唯,然后圣人看了一下天色,对着林泉说“林泉,明道先生所为,朕已经有所知。日后,在听闻伊川先生之学。”
林泉称是,这时候平妃说;“林学士,学问广博,诸家学问,喃喃道来,此等大儒能遇圣人,那是圣人之幸。”
“小臣汗颜,小臣能遇圣主明妃,乃是小臣之福气,也是天下福气。”
这时候贤妃说“林泉,你不知你何时迎娶本宫那侄女。”
林泉还是推脱了,说自己如今一心修撰集注,实在没有时间,这时候贤妃说“修撰集注,非是两三年可成,你们八字,本宫相合,十月二十六乃是一个大吉之日,你们就在此日成婚吧。”
“臣叩谢娘娘。”
林泉也只能接受,这时候圣人笑着说“林泉,朕想要给你子子孙孙荣华富贵,你也要给朕这个机会了。”
林泉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说自己一定不辜负圣人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