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自撰
繁体版

第五章 执笔

    执笔

    如何执笔,我们人人皆知,所有书法初级教程、字帖的第一页,都画有右手执笔的姿势图。写字的人如同拿筷子一样熟悉它。

    唐代书家韩方明把执笔法归纳为五种:

    一、“执管”。“双指包管,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撅讦送,亦日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妙无所加。”这便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执笔法。朝上的食指像高昂的“鹅头”,王羲之爱鹅的传说,实际上是源于此。

    食、中指“双苞”的这种执笔法早已被历代书家奉为“经典”。

    另有一种“单苞”法,与前者不同的是,仅用拇、食、中三指执笔,拇指在笔杆左侧,食指在笔杆右侧,指间相聚,看上去,拇指与食指之间呈一狭长空隙,故也称之为“凤眼”。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拿钢笔、铅笔的方法。韩氏谓以此作书“力不足而无神气”。

    二、“攒管”,亦名“拙管”。“五指共拙其管末,吊笔急疾”,“起稿草用之”。“今世俗多用”,此法“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

    三、“撮管”。与“拙管”同也。专门用于“大草书或书图幛”。如今有一种类似斗笔、笔杆粗短、杆顶端呈扁圆状的毛笔,叫“抓笔”,正是五指齐“抓”的。

    四、“握管”。“捻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当用壮气”,此又是“非书家流所用也”。

    五、“搦管’。以管于五指“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只有第一种经典执笔法是属古代书家的,科学实用,“妙无所加”,所以惟此为宗,才传了后世。

    和所有人一样,我学书开始,就“经典”执笔,却饱受手腕酸痛之苦。我幼时常偷工省事,在背地里用其他方法执笔,图的是手舒适,少受罪。直到现在,我不时还会流露出执笔的随意性,常常被人当面指出。

    执笔书法的基本技巧:

    1、正确的握笔姿势:将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以中指为主,食指和拇指为辅。笔杆与桌面保持一定的角度,一般为45度左右。

    2、稳定的手腕:书写时,手腕要保持稳定,不要晃动或转动。可以将手腕放在桌面上,或者用手臂支撑。

    3、控制笔锋:笔锋是指笔尖的部分,它决定了笔画的粗细和形状。要学会控制笔锋,使其能够自如地转折、轻重、快慢。

    4、练习基本笔画:书法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等。要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每个笔画的写法和特点。

    5、注重结构和布局:在书写汉字时,要注意每个字的结构和整体布局。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可以使字体更加美观、端庄。

    6、勤加练习:书法技巧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每天坚持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7、学习碑帖:碑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可以通过临帖来学习和模仿优秀的书法作品,提高自己的书法技巧。

    8、培养审美: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表现,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从中汲取营养。

    我明白,我字能写好,和执笔的“正规”与否无关。古人的“经典”执笔法于今是形同虚设,实为躯壳。我相信,古人“五指共执”的执笔法,是相对古人的独特用笔的。

    幼时的经验令我清醒。

    遗憾的是,古人没有录像,他们的用笔过程已无法眼见。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静止的执笔姿势图。因为古人没有录像,所以他们无法将用笔的过程记录下来,只有用比方、口诀来尽力描述。

    好在他们不乏论述记载,我们不妨再重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