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我正经修仙!
繁体版

第69章四把诛仙剑(求追读)

    几日之后,万宁宫中。

    “花费了三十六日,总算是不负嘱托,将这四把飞剑练成了!”

    只见赵道长和陆瑾二人从丹房当中走出,虽然说陆瑾并不懂炼器之法,但是却通天箓和逆生三重,茅山派炼器是离不开符箓的辅助,若是没有陆瑾通天箓的帮忙,只怕这四把飞剑的时间至少还要延长一倍。

    老道长将手中所捧着的木匣子缓缓打开,里面放着四把精致小巧的飞剑。

    这倒令贾旭有些意外,他一开始以为两人所炼飞剑,至少也是三尺青锋,没想到竟然只有巴掌般大小,透露着四股光,散发着淡淡的锐气。

    而且四把飞剑的样式绝不相同,与其说是飞剑,看上去更像是飞刀,老道长指着这些飞剑道:“你师伯为了你,还真是费尽心思选来了这般珍贵的材料,这把透露着红光的,那是用了上好的朱砂所炼,朱砂者,还有镇定安神,驱邪治病之效,同样的也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使用者的炁!所以说我等符箓派画符皆用朱砂,而你师伯准备的则是辰州砂,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这把黑色的剑则使用了雷击枣木为原料,虽说是木所致,但经雷火淬炼,即使是一般的精铁也难斩断,发动的时候里面更藏着天地雷炁,只要你用自己的气慢慢喂养,那么就能够一直保护其中的雷炁不散。”

    “这把散发着蓝光的宝剑是由海底的水晶矿石、金刚石等原料打造而成,这些东西都在海中吸收海气,削铁如泥,也是极其珍贵。”

    “最后这一把白色的小剑,是由海底当中的一头巨鱼的脊梁骨所打造,海底百丈之处,有无数的压力不停挤压,然此鱼却能够在海底深处存活,其骨不但坚硬如铁,而且还通灵性,这件东西最是珍贵,你师伯怕是得花费好大力气才买了的。”

    听着老道长介绍这四把飞剑来历,贾旭心里头开心之余又十分感激,朝着两人谢道:“多谢陆师伯和道长,两人为我不辞劳苦炼剑!我定不会让宝物蒙尘,定让他们到我手中发挥威力。”

    “有你这句话,我们两人便宽慰了,这次还听说多亏了你,才没有让赵归真那孽障能够盗取法宝逃离茅山,若说起来还是由老道先谢过你呢!”

    “哈哈哈哈哈哈,你这臭小子还跟我客套起来了,这四把飞剑还没有名字,你替他们取一个吧!”

    贾旭不假思索,既然贾正亮的那十二把飞刀叫做斩仙飞刀,那自己这四把小剑就叫做诛仙四剑!虽然说有些中二,但是听上去却再适合不过了。

    “哦?你小子怕是封神看多了,把这四把飞剑换做诛仙四剑!不过倒也贴切,就叫这个名字吧。”

    贾旭抚摸着这四把飞剑,眼中的喜爱之色难以掩饰。

    一旁的老道长又取出一个葫芦说道:“好人做到底,这个葫芦是我早些年所炼制的法器,里面可装载大约一房间的东西,只不过只能装在死物,活物确是不行,一并赠送给你正好合用,这年头明晃晃带着四把利器可不大好。”

    贾旭听到之后,再次心中一喜空间类法宝!在当世可算得上是稀有,之前他也曾动过心思,或许能够从马仙洪那里弄一两个噬囊来用用,如今有了这個葫芦,哪里用得着再去求马仙洪?

    这葫芦怕也是茅山派给自己的封口费,毕竟赵归真的事情已然发生,茅山上的这些弟子自然不敢泄露,但贾旭毕竟是外人,不给点甜头当做封口费自然是不行的。

    赵归真一案本来就涉及茅山派的家丑,贾旭也乐得闭口不谈……

    ……

    几天之后,陆瑾便带着贾旭离开了上清茅山,同时接上陆琳两人一起赶赴闽地。

    武夷山,闽地的第一福山,乃是道教第十六洞天。

    山脉绵延千里,横穿了豫章和闽越两省,三教在此接发扬光大,北宋之时的。大儒朱熹曾在此地建立了紫阳书院,更是和陆九渊二人在此地鹅湖之上交谈理学与心学两家之长,此次会谈又称为鹅湖会谈。

    道教全真南派祖师白玉蟾和武夷山,更是有不解之缘,当年他为游侠之时呈现出个被人缉捕,便逃于武夷山中成为道士,后与陈泥丸祖师受之以南派丹法,更在武夷山止止庵传授教徒。

    白玉蟾与朱熹两人同处于同一时代,当初白玉蟾于安中讲道之时,朱熹弟子常常去听,后问朱夫子说白玉蟾有先知之能,然而朱熹却只说此乃偶然。

    之后一次正好白玉蟾与朱熹二人碰上同游,又遇瓢泼大雨,然白玉蟾祖师所走之处,却滴雨未沾,朱熹甚异之,询问白玉蟾,这是何等神通,白玉蟾则笑说此乃偶然,朱熹自觉羞愧,回到书院里头便潜心开始研习《周易参同契》。

    此外佛教于武夷山里也是十分昌盛,自东晋时期便已传入其中,柳永便曾经描绘武夷山中是“千万峰中梵室开”,唐末五代时期有个休贯和尚,诗书画样样俱精,曾经作出“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就曾在武夷山的山心庵里头修炼。还有朱熹的启蒙师傅,道谦禅师也是武夷山中一老僧。

    也正是因此原因,儒释道三家共处于此山当中,相安无事,且互相融合之下,这才有了三一门的诞生。

    而三一门不同于景点当中,位置处于武夷山的其中某一座山峰里头,陆瑾带着两个小辈绕过一座小镇,朝着山上进发。

    走了大概两小时左右路程,路上见到万顷茶田,陆瑾还会追意似地跟两人回忆起当年三一门的弟子们常常会采摘武夷山岩茶,也算是修炼的一种采集之后的岩茶,又会由山下古镇出售,和佛门的农禅与道门的耕读一样,三一门也讲究将修行落彻于俗世中。

    没一会儿功夫,石阶的尽头之处就见一座古老,如同宫观一般的建筑落于前方山门,山门之上刻着三一两个大字。

    陆瑾上前敲了敲门,只听嘎吱一声,从里面走出一个老者,身上穿着普通的背心和长裤,手里拿着一把扇子。

    “老牛!”

    “哎!是陆先生回来啦,快请进。”

    三一门虽然说已经解散,但是陆瑾自然不愿意三一门祖庭成为一片断壁残垣,于是乎便请了山脚下的一户人家,让他们平日里看守维护三一门,也算是能够留个念想。